“控涎丹---子龙丸”之妙用
作者 章真如
控涎丹,又名子龙丸,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其性峻猛,能搜肠刮肚,涤荡痰浊,顽痰伏饮之证用之,功效卓越!
某小孩,头额面颊生疮,常流黄水脓液,屡经消炎及中药治疗,皆暂时稍安,尔后依然如故。医用控涎丹予之,服后痰涎泻下,每泻一次则病愈几分。数次之后,症状大减,后稍加调理即愈。
顽痰粘涎,寻常消痰之法,消之一分,又聚一分,随消随生,缠绵不愈。控涎丹直拔病根,将浊物尽泻于体外,故速效。
某老妇,哮喘多年,每发作时,倚息不得平卧,整夜喘咳,至天将明时,疲极而睡,也仅能睡二三个小时,而后病又发作,坐卧不宁,烦燥欲死,求医多年,效果不显。其舌胖苔腻,涎多。服控涎丹后不久,大便即下痰涎,如鸡蛋花,喘咳即减。当夜即多睡数小时,醒后极为高兴,后服此药,加汤药调补,病愈。
某人,后背恶寒,但周身不冷,脚亦不冰。《金匮》有言:心下有痰饮,其人背寒如手大,即此证也。初用苓桂术甘汤加半夏、葶苈子治之,病稍减,后改用控涎丹,泻下二次即愈。
某人患胸膜炎,胸腔积水。因其友人曾患此病,住院二个多月,西医用抽取法,反复抽取胸腔积液,人即消瘦,且动则气喘、出虚汗,病虽愈,但费用颇高,费时也久,故问中医能治否?控涎丹每日一次,另:西洋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3克、厚朴15克、大枣6个、葶苈子15克,二周即愈。
某人患慢性肠炎,日腹泻六七次,所服方剂达数十种,或温阳、或化湿、或固涩、或升清,遍用诸法,久治不愈。问其所泻何物?答曰:如涕、有白冻及果冻状物。此顽痰浊饮,内聚粘肠,如青苔附壁,故易于滑泻。意通因通用,以控涎丹搜肠刮肚,涤荡痰浊,而后再温补脾肾。孰料,大泻几次后,病即愈。停药观察数日,也未再腹泻。
控涎丹中,甘遂、大戟为大毒之品,泻下水饮之力极强,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诸药相配,药少而精,药力强悍,夺关斩将,锐不可挡。
医谚有云:越是大毒之品,越是治病良药;非常之病,当用非常之药;信然!
中医所谓之毒,乃是药之偏性。治病本为纠偏,偏性越强之药,用途往往越大!有毒之药,若能合理用之,以药伤病而不以药伤人,则为至善。所谓“有病则病受之”是也。
附相关医案二则:
1、李克绍:子龙丸消痰核稳妥可靠
1957年我在威海市羊停卫生所时,一男孩,四岁。患舌下 囊肿,经西医用针管抽出囊中液体,当时症状消失,但不久又肿胀如初,再抽再肿始终未能根治,某西医说,如需根治,需将囊肿摘除。但由于患儿太小,不能合作,逐将转至中医治疗。
舌下囊肿,中医名舌下痰核,《医宗金鉴》主以二陈汤治疗。据我过去的经验,曾用二陈汤加味治一男性青年,连服四五十剂,痰核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但始终未能根除。
今此儿只有四岁,即使其父母不嫌麻烦,每日坚持喂药亦有很大困难,因此改用丸方,为配制子龙丸30克,丸如黄豆粒大,每日2粒,日服2次,白开水送下。结果共服药不到20克囊肿即消无芥蒂,以后未再发。
以后余曾用此方治疗过三例膝关节和一例胸腔积液患者,俱系成年人,令其每次服1克,日2次,热姜烫送下。结果三例囊肿皆消失,积液患者经X光透视积液亦全部吸收。服药期均未超过一个月。
子龙丸,陈无泽《三因方》名控涎丹,方用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研细,炼蜜和匀,作成小丸。
2、误服子龙丸三钱,痹证获愈
子龙丸,即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性至毒烈,而治病收效也快。
1961年9月中医院住院部万济舫医生治一痹证,关节肿痛,当时医嘱“用子龙丸一钱吞服。”值班护士不知药之毒性,未经仔细查对医嘱,即称三钱给病人服。万医生关心病人服药否,查询护士,乃知错给药3钱,即三倍量。全科人员惊慌失措,怕出事故,有的建议急需洗胃,我不同意,因服药已近2小时,药已溶化吸收,亦容易增加患者恐惧心理,反为不美,嘱严密观察。结果至午后,患者毫无不良反应,大家乃放心。患者睡至半夜,腹泻一次,亦无其它痛苦。第二天痹证疼痛大有减轻,并逐步治愈。
最后总结其教训说明:①子龙丸毒性不大,3钱并不致造成危害。②保护性医疗,如果当时惊慌洗胃,乱成一团,患者恐慌更甚,其后果不堪设想。③患者因祸得福,病得治愈,此中有经验,有教训,值得一记。
本文摘自《章真如中医临床经验集》,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