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山门街
纸本丙烯、油画棒
62.5cm×189 cm
2018
艺术家王玉平的创作依据的是一种生存实在经验的表述,题材的选取既注重浮世情节的描绘,又有一种“闷骚”与“幽默”地精彩表现。他往往以写生的方式,着眼于市井的凡人琐事和状态,纪录、剪裁并转化其中的片段去排遣、释怀他的经历、记忆、爱好和趣味。王玉平的作品就主题结构而言,绝非宏大叙事,只是普通人真实自然生活的根本组成部分。一方面他将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物、景致、物品即时入画,使那种简单、质朴的细节糅合在一起,呈现出日常生活的具体性和绘画本身的朴素魅力;另一方面对已然消逝的、留存于记忆之中的“归属”和个人生活血肉相连的“家园”想像,以及割舍不掉的情感关联。当负载于日常生活空间中的文化记忆,日益成为漂浮的、无所附着的剩余物时,王玉平的这种具有市井后现代的创作,构成了艺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以必要性和价值体现。也许,由于宏大历史或现实的叙事常常陷入空洞的尴尬,才赋予了王玉平的创作不再刻意寻求表现对象的“文化符号”象征意味。而强调个体实在经验的丰富和细腻,抑或也是一种将平庸化、世俗化生活意义的一种提升和再发现。从而将现存的文化记忆凝固下来,以此保留和抗拒丧失的想像。
王玉平
1962年生于北京
1983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
198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9年毕业
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
他的绘画中,最多的是现实与记忆。现实就是在时代变迁中匆匆而过的今天,城市、街道、人们,最日常的生存景观;而记忆中的似水年华,则令人感到余晖的光晕。王玉平用朴素、慵懒和寂静的情绪表现自己居住的北京,那些跳跃着的、彰显着热烈的颜色,又让人感到他从未出离绘画核心,即颜色带来的视觉感受,和用力呼吸的色彩带来的愉悦。关于王玉平绘画中的色彩,作家阿城曾经专门分析过,说,“王玉平善用品色,很多人用不好,找不对关系。王玉平在灰调子与品色的配合上,非常锋利,非常敏锐,非常迷人。”
来源:“无聊的天堂”王玉平个展 前言
我原来很拒绝水彩,这几年不知是年龄长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越来越喜欢水性的材料,问自己,为什么:清爽、干净少杂质,尤其水迹的边缘,精细且自然,这份敏感是人手握着的笔和我碰过的其它材料无法达到的,可以触到神经末梢。画的过程有洗去心理尘垢,舒朗通透的欣喜。
——王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