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绩效 |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绩效与幸福,能兼得吗
自绩效管理概念在20年前引入中国以来,国内无数的企业或者在运用绩效管理的工具,或者仅仅是运用绩效的理念管理着企业的经营业绩或目标,个中滋味是好是坏,只有企业自己最清楚,员工自己最明白。
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少有企业公开宣称,自引入绩效管理以来,员工感觉很幸福,企业的管理也感到很幸福。
原因在于,国内很多企业对于绩效管理并非是专业运用。
有的仍停留在人事考核层面;多数企业将绩效考核当成了绩效管理,员工一听绩效考核,认为就是变着花样扣钱;少数企业能开始学着运用KPI进行绩效考核,但能将MBO、BSC、KPI、OKR、PBC等绩效管理工具综合运用得当的企业,也基本上迈入了行业的前列了。
能将绩效沟通、指导与反馈、结果有效运用到位的企业,我斗胆相信,即使是大型企业,或知名企业也未必都能做得很好。
所以,绩效,天生与幸福就是一对矛盾,一对冤家,有些难以调和在一起。
而今,北京有一家企业将绩效与幸福结合在一起,率先提出了幸福绩效的概念和理论,并在自己的企业内成功实践。让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在绩效与幸福二者身上实现了兼而得之。
先不用着急知晓这家企业的名字,跟随我,一起先了解一下幸福绩效是如何形成的。
01
幸福如何定义
还记得自己曾经在2013年的时候,我在给武汉的一家公司培训销售技能,临近结束时,询问大家是否还有疑问,有一位学员问了我一个问题:“Tony老师,请问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位刚走向社会不久的大学毕业生。这个问题顿时也引起现场所有同事的哄堂笑声,我立即制止了这个笑声,并给予该学员高度的赞扬。
敢于思考并公开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大进步,我根据自身的人生经验对此做了一个答复,具体内容无需在此赘述。
试问,有多少人对此问题思考过,尤其是在初入社会时,而且还敢于在公开场合提出。
如今的时代有些令人急功近利,但我想,急功近利应该是各个年代或时代共同的特性,因为这是人类的本性。
很多人仅看到功成名就的一面,却无法想到其背后的、默默的“长期主义”。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案例被各类媒体竞相追逐,更让大多数人趋之若鹜。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自由的奠基人”的卢梭说过:“人类活动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自身的幸福。”放在今天,用来解释人活着的意义似乎比较贴近现实。
你赚钱是为了什么?你努力打拼是为了什么?无论为了什么,最终都是为了自己追求的,心中定义的那个幸福。问题是,你是否有想过心中所追求的幸福的定义。
如今,很多企业都会谈到幸福感,每年国外媒体还会调研各大名企对幸福感的打分,将各类企业的幸福感指数排个序。
在这里,似乎对大多数人而言,名企的良好福利成为了幸福感指数高的代名词,虽然我们知道这背后不仅仅是福利好。
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再到现在看,若大家一起来盘点在哪个国家的人民更幸福,我相信毋庸置疑的答案都是中国。毕竟,如果你连生命都不能得到保障的时候,谈何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快乐!
谈到生命的可贵,健康的重要,我们随时都可以上网搜索一下,那些英年早逝的企业家,那些为企业发展,或为事业呕心沥血的精英们,比比皆是,在这里也无需一一列出名单了。我们只知道一点,最起码的幸福定义就是身体健康。
坊间流传一句话:“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虽然不敢相信,但却实证了现状。
当你有钱了,却没了时间;你有大把的时间时,却囊中羞涩;有了钱,还有时间,想学习名人做慈善,却被人瞧不起。
林林总总,似乎幸福与做企业就是矛盾,又想有钱还想有闲就不要想着幸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哪能天下的好事都被你碰到呢?!
然而,我所说的这家企业做到了。这家企业可以说是真正的行业隐形冠军。
他们践行多年的幸福绩效,已经实现了员工的收入与贡献挂钩,职级薪酬3个月一次自动升降;全球首家企业实现了四六工作制(每天工作6小时,一周工作4天)。
他们定义了幸福企业的6个结果:有钱有闲有尊严,有房有车有祖业。
02
幸福企业真的是以人为本吗?
以人为本,相对而言,就是以物为本,简单来说,企业发展更关注的是物,就是以物为本,即以人产生的结果为重或企业的物状的资产为重;企业发展更关注的是人,就是以人的需要、人的成长为重,就是以人为本。
两相对比,我想明眼人都能看到,企业发展最终都是人做出来的结果,因此,才会有很多企业大佬都说,给我想要的这些人,我会再造同样的一家企业云云。
所以,幸福企业的打造一定是以人为本的。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优秀的人才,堪比定海神针。
因此,才有古人云:一员良将胜似千军万马。这是帅才,当然军队不仅需要帅才,就像企业不能仅需要总经理,还需要大量的能冲锋陷阵的各路良将,即分布在各个职能下的优秀人才。
但是,人才并不是一开始打着标签或旗帜来宣告自己是人才,企业就认为他是人才的。
真正的人才是拼出来的,正如赛马不相马,通过实战胜出的人才才是真正经得起检验的人才。既然如此,人才的发展也会有起起伏伏。
多难兴邦,没经过苦难锤炼的人才也无法在艰难时刻担当大任。
企业大了,什么人都有。其实无论企业大小,抱着各种目的进入企业的人也是各种各样。初入企业抱着干一番事业的人很多,后期甘于平庸的人也是一大把。
如何统一大家的思想,坚定企业未来的目标,时刻朝着企业想要的结果前行,所以,才需要企业文化来引领,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
文化必须要落地,才能真正产生价值。通过绩效管理落地文化,或者落地企业的发展目标,这是企业经营必须采用的手段。企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其实,就是想把人的潜力真正挖掘出来,把哲学意义上人的主观能动性彻底实现。
然而,如何区分出到底哪些人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或者创造不同的价值?必须打破大锅饭,打破以人为本的表象,真正做到以奋斗者为本。
因此,我们看到了著名的华为公司,每一名员工要确认自己是否愿意做奋斗者,愿意的人就要签署《奋斗者协议》,公司也将针对奋斗者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及针对相应奋斗结果的更高的回报。
因此,幸福绩效的核心就是以奋斗者为本,让奋斗者幸福。无数奋斗者的幸福才成就了真正的幸福企业。
03
让绩效回归幸福
企业为什么要成立?我相信100%最初开创的股东们,一定是仅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追求利益或利润的最大化,实现自身的财富自由。
随着企业活下来,逐渐做大、做强以后,企业才有了更大的使命,以及更高的愿景。最终都是以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为终极目标,才能获得更长久的、持续的发展。
企业做大、做强,都必须以业绩为支撑,因此,才会有对绩效管理的不懈追求。绩效管理本身就是为业绩不断提升而诞生的管理方法,从而带动了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提升。
然而,绩效都是靠人做出来的,如何把人的积极性通过绩效管理充分调动,把人的潜力通过绩效管理充分挖掘,必须要解决关于人才的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真正意义上实现多劳多得?
大多数企业运用绩效管理,常规做法都是将员工月工资的一部分,比如20%用作浮动工资,通过月度绩效考核得分结果,决定20%返还的比例,有可能是超过(超标达成),也有可能是减少(没达标)。
这种做法是通过调节20%的工资,以实现月度工作目标的有效管理,但工资基数不变。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基数的变化通常按年度变更,也可能2-3年才会增长,对人才的激励程度有限,毕竟至少需要等到1年。
第二,年度优秀员工的评选如何从日常工作表现中做出科学地年度评估?
大多数企业的年度优秀员工评选基本上是一种感觉评价,很难拿出比较有说服力的数据做出横向对比。想要争做优秀的员工也没有可以努力的方向和标准。
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基于每日、每周、每月的员工工作结果反馈和改进,优秀员工的评选将会流于形式,从而失去评选优秀员工的有效意义,以及挖掘员工更大潜力的机会。
第三,如何打破晋升通道有限时的员工成长天花板?
这是一个困扰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占比较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管理难题。
少数优秀的员工遭遇成长天花板时,多半会选择自立门户,成为公司的竞争对手,让企业损失人才的同时,还损失了公司收入。
尽管现在有些企业选择将部分优秀员工发展为合伙人,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成为合伙人,选择不慎,处理不好,未来必定伤筋动骨,也不是企业治理的长久之计。
第四,如何改变员工的激励仅限于利益驱动的单一维度?
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在探索更多的员工激励维度,基于利益的同时,增加更多的荣誉激励,但总体激励效果不佳时,又将重新陷入到唯利益驱动的怪圈中去。
解决了上述问题的绩效管理,就是我们前述的这家企业,采用幸福绩效,实现了绩效向幸福回归。
每三个月,优秀员工将实现工资职级晋升一级,不达标的员工工资职级降低一级,掉落的职级薪资未来三个月仍然可以追回,一年至少有四次薪资晋升的机会,不必等到晋升职位才有机会涨薪。
阶段奖金自动计算,年度评优有理有据。
更为可贵的是,公司创立30年来,从未培养出一位竞争对手,却将优秀员工成功孵化出8位集团董事长,37位总裁、130位公司总经理。
绩效与幸福并非是一对矛盾体。幸福绩效实现了融合,其本质是让奋斗者幸福,究其根本是让绩效贡献者幸福。
更为关键的是,幸福绩效不是为了推翻原有的绩效管理理论,而是一套超越绩效管理的,企业自运行管理方法论,更是帮助企业管理者实现绩效倍增的管理工具。
最终帮助企业经营者,企业各级管理者实现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关于这个话题,请继续关注下一篇文章《幸福绩效,让管理者追求的无为而治,可望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