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赤脚医生制度(中)
二、建立村级合作医疗站的难题之一:人从哪里来?
根据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的设想和要求,每个村合作医疗站应该设一名或数名卫生员。
这里所说的卫生员,即我们后来各种媒体和人们口头上所称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名称最初来自江南某些地区农民们对优秀农村卫生员的爱称,后经媒体采用后,传遍全国,这个称号成为全国人民对农村卫生员的代称。与此相关,人产也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称为“赤脚医生制度”。
要在全国每一个村都设立合作医疗站,首先遇到的困难就在于:这么庞大数量的卫生员从哪里来?中国的农村极其广大,所需卫生员数以百万计。而我国当时通过医科类院校培养出来的医护人员,充实县和乡镇两级医疗机构还缺口很大,哪顾得上村这一级的合作医疗站?
其次,要在村一级合作医疗站长期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让农民们“留得住、养得起”的特点。因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当时还很贫穷,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村合作医疗站的人员要跟村里的农民工作、生活在一起,能否长期安心在农村工作,这是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当时的绝大多数农民收入较低,一个正规医护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要远高于农民,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如果让村里的农民来负担,可能农民承担不起,但如果让国家包下来,当时国家的财力也很有限,这么庞大数量的农村卫生人员,国家也有困难。再说了,合作医疗站的卫生员要长期在农村中跟农民生活在一起,与农民生活水平差距过大,也不利于他们与本村的农民打成一片。
在毛主席发表“六·二六”指示一个多月以后,毛主席再一次召见了卫生部部长钱忠信等人。在这次谈话中,毛主席重点谈了改善农民医疗条件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总构想。毛主席说:“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毛主席接着说:“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毛主席的这段谈话,一是提出了要从当时农村有文化的人员中培养不脱产的卫生员,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农民“留得住,养得起”的问题。另一个要点是,培养农村卫生员,要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用原来那套培养医生的办法是不行的,原来那套医生检查治疗的办法也不适用于农村。
至于具体培养农村不脱产卫生员的办法,毛主席设想的是“高小毕业学三年”,“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是因为新中国刚建立之初,我国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超过20%,且识字人口大多集中在城镇,广大农村中识字的人极为稀少,十里八乡要找个高小毕业生都相当困难。也就是说,毛主席的这个设想,是为了照顾当时农村的现实情况。
但是,实际上,在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农村中找个初中毕业生,乃至高中毕业生,已经不再那么困难了。由于新中国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到了六十年代,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家子女大多数都上过小学,部分其中的皎皎者还考上了乡镇(公社)的中学,取得了初中毕业生的学历,更有少数农家子女中的皎皎者考上了县中学,取得了高中毕业生的学历。那个时候,具有初中毕业以上学历者即可被称为“知识青年”,因此,这些取得初中、高中学历的农家子女,除了一部分留在城镇工作以外,凡回农村老家务农的,都被称为“回乡知青”,成为当时新农村建设的宝贵人才。同时,六十年代开始,又有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插队落户。
所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卫生部在培养农村卫生员方面,要求的标准是初中毕业以上学历,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的实际的。至于农村卫生员的培训周期,毛主席提出的“学三年”似乎有点长,因为当时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等不了这么长的周期,经与有关专家反复研究,卫生部提出的是“培训六个月”,在以后的实践中再学习提高。
那末,问题又来了,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培训6个月,这样培养出来的农村卫生员或赤脚医生究竟能干些什么?他们能胜任为解决中国农村医疗卫生问题所赋予他们的任务吗?这就涉及到对农村卫生员(赤脚医生)的定位问题。
三、对农村卫生员(赤脚医生)的定位问题
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培训6个月。这样培养出来的农村卫生员(赤脚医生)如何定位?这涉及到对农村卫生员的培训内容和标准、农村卫生员工作职责和范围的规定、农村卫生员在三级医院疗卫生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等多方面的大问题。
首先,对他们的培训内容必须是适合他们的文化程度和知识基础的,必须是能够在6个月内顺利完成的。
其次,赋予他们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必须是他们能够胜任和有能力履行的。例如,不能要求他们去做外科手术,不能要求他们去医治各种大病,不能要求他们去参与攻克医学难题,等等。
但同时,由于这些农村卫生员(赤脚医生)又直接与农民劳动、生活在一起,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中处于直接跟农民接触的第一线,又要求他们能够帮助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完成乡镇(公社)和县中心医院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这里要提一下,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建设方面国家还无力作很大的投资。就拿我当年插队所在的山区来说,除了公社所在地的村庄以外,大多数村庄离公社卫生院的距离都很远,稍近的有一、二十里路,远的可能有四、五十里路,而且,大多数村庄不通公路,通往公社的只有崎岖狭隘的山路,有的路段只有人和毛驴才能通过。所以,如果某个村庄发生了农民因意外事故需要急救,或者,农民因某种疾病急性发作需要救治的情况,无论是将患者送往公社卫生院救治,还是请公社卫生院的医生到村里来救治,都是来不及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村一级的赤脚医生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时卫生部对农村卫生员(赤脚医生)的定位是“向农民提供初级医疗卫生服务”。后来我们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主持的大会上向世界各国介绍经验时,也是这么说的。
1965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继续加强农村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接生员训练工作的意见》文件,其中提出的对赤脚医生的培训标准是:
第一,能识别20~30种当地常见疾病,能处理农村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小伤小病,并会简易急救,能使用常用药品,掌握简易的针灸治疗方法;
第二,掌握消灭“四害”和水、粪卫生管理方法,具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进行一般卫生宣传的知识;
第三,能进行疫情报告和传染病的简易预防工作(如预防注射等)。
五、农村卫生员(赤脚医生)大致工作任务和职责
1、宣传和执行国家制订的各项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宣传卫生科学知识。
帮助农民戒除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破除封建迷信(在那个时代,某些偏辟落后地区的有些农民仍相信人得病是由于鬼神作祟);宣传晚婚和计划生育,等等。
指导妇女“四期”(经、孕、产、哺乳)劳动保护、新法育儿和托幼组织的卫生保健业务。
宣传卫生科学知识,破除迷信,防止农药中毒、食物中毒、触电和外伤事故;开展战伤救护和“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的训练。
宣传方式有利用开会或与农民闲聊的机会进行宣传,在房屋的墙上刷宣传内容的大标语等。
2、发动群众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两管五改”的技术指导,做好预防接种、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农村群众性卫生防疫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其中很大的功劳要归功于赤脚医生。那时候的卫生防疫工作,有经常性的工作,如持续不懈地向群众普及卫生常识、除灭害虫、“两管五改”,等等;还有根据不同季节的卫生防疫重点,如夏季防肠道传染病,农村“双抢”季节防中暑,冬季防呼吸道传染病、血吸虫流行地区冬季结合兴修水利大灭钉螺等;此外,还有上级临时布置的各种防疫工作。
在有重大防疫任务时,一般情况下,先是县防疫站,召集各乡镇(公社)防疫站站长开会布置任务,接着是乡镇(公社)防疫站召集各村赤脚医生布置任务。赤脚医生将会议精神向所在生产大队、生产队领导汇报,得到领导支持后立即带领社员行动起来。所以,尽管那个时代农村交通和通讯还很落后,但只要上级下达卫生防疫任务,用不了几天,所有的村子都会行动起来。接着就是,乡镇(公社)防疫站和乡镇(公社)卫生院组成联合检查小组,对各村的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县防疫站和县中心医院组成联合检查组,到各乡镇(公社)进行检查评比。
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县和乡镇两级防疫站通常要做的是上传下达、布置任务、提供资料、业务指导、检查评比、统计上报,此外,还免费发放一些药粉、药水和工具什么的。具体发动和带领社员执行任务并现埸指挥、指导的是赤脚医生。没有赤脚医生这一级,县和乡镇两级就会被架空。
《红医班培训讲义》(当年赤脚医生培训专用教材)中专门用了一章(共七节),介绍了灭鼠、灭蚊、灭蝇、灭臭虫、灭蚤、灭钉螺、灭水蛭的各种方法,对每一种害虫的杀灭,都详细介绍了十几种方法,并伴以图示,对其中可能对人畜有危险性的方法,如“毒鼠”、“以药物灭蚊蝇”等,并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
“两管五改”是当时农村卫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两管是管饮食卫生和管粪便及污物的无害化处理;五改是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
《红医班培训讲义》中对“两管五改”的具体办法和技术要求作了详细的讲解。例如,其中的管饮食卫生,分为管饮用水和管食物两部分。鉴于那个时代的绝大部分农村都没有自来水,一部分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来自地面水(江、河、湖、池塘等),一部分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来自地下水(井、泉等,所以,在饮用水管理中,又分地面水管理和地下水管理;在地面水管理中,一是清除供饮用的地面水沿岸的一切污染源,二是采用分段、分时取水法;二是禁止各种污染地面水的行为,各赤脚下河挑水,用脏桶取水,在河里洗衣洗菜等;四是禁用不流动的湖塘死水;五是饮用水的净化,有砂滤法、混凝沉淀法、渗水沟法等;六是地面饮用水的消毒,经过净法的饮用水用煮沸法或漂白粉消毒。在这一部分,还介绍了利用农村自有的材料(如竹筒等)制作简易手压力水泵、竹筒消毒器、手压力小型土自来水等方法,并附了图示。
3、小伤小病的治疗或处理
假如有一位农村妇女在做饭时不慎让菜刀割伤了手指,她会不会来回跑几十里山路到公社卫生院去治疗呢?答案是肯定不会。在未有赤脚医生之前,她通常的处理办法是,到灶坑里去抓一点柴灰洒在手指伤口上,再找一条碎布条包一下。同样,一位农民在割麦时不小心用镰刀在腿上划了一个小口子,他也会在地头抓一点干细土洒在伤口上,或者,摘一撮野草,放在嘴里嚼烂了敷在伤口上,再找个破布条包一下。现在村里有了赤脚医生,他就可以请赤脚医生给他处理一下,无非是抹点碘酒,洒点消炎粉,用医用药棉、纱布包扎一下。这种处理虽然很简单,但可以大大降低伤口的感染率,防止可能会酿成的严重后果。
农民们平时常见的轻微受凉感冒、咳嗽、一般头痛、一般腹泻、身上长疮疖、轻微扭伤、落枕,等等,小伤小病,在未有赤脚医生之前,通常不会跑很远的路到公社卫生院去治疗。现在就可以找赤脚医生,就近治疗,做到小伤小病不出村了。《红医班培训讲义》中对治疗各种农村常见小伤小病的办法作了详细的介绍。
4、意外事故的急救
前面说过,当时农村的现实状况就是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大多数村庄离公社卫生院所在地有一、二十里路,乃至四、五十里路,的距离,且无公路又无汽车。村庄里的农民发生各种意外事故,通常是来不及送往公社卫生院抢救的。而一般农民又往往不懂急救技术,很可能因为救治不及时或救治不得法,加重了患者的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只有赤脚医生有条件在事故现场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所以,《红医班培训讲义》中将急救这一部分列为教材的重点,
《红医班讲义》中将关于各种农村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分为止血、包扎、脱臼、骨折与搬运、人工呼吸与体外心脏按摩、灼伤、溺水、触电、休克、中暑、毒蛇咬伤、农药有机磷中毒、软组织损伤、内脏损伤等多个章节,详尽地讲述了各种急救的技术和方法。同时,教材中还详细列出了各种情况下的禁忌的和不适当的急救方法,以及在急救中应注意防止的各种情况。例如,对骨折者的正确搬运方法、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摩的正确方法,对触电、溺水者的正确急救方法,等等。
某些严重伤者,超过了赤脚医生的救治能力范围,例如,伤者从高空摔落,造成体内脏器破裂或颅脑损伤等,象这种情况,《讲义》要求,赤脚医生在作紧急处理后,急送正规医院。例如,对颅脑损伤患者,《讲义》要求:赤脚医生在急送正规医院时,沿途护理,护理要点:①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脉博,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防止颠簸;②高热时用井水、酒精、冰水擦四肢,用冰冷湿毛巾敷头部;③凡躁动不安者应给予镇静药物,如鲁米那等;④呼吸、心跳减弱时应用可拉明、山梗菜碱;⑤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创面应用消毒敷料包扎,但耳鼻流出脑脊液时,不能用棉花塞住。赤脚医生虽然对某些严重患者没有能力救治,但如果能在事故发生后对患者采取一些紧急处理措施,并在护送其到正规医院的途中护理得法,对挽救患者的生命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医班讲义》中还介绍了,赤脚医生在特殊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现场可以找到的某些材料作急救器材的代用品。例如,如何用鞋带代替止血带,扎在患者腿或手臂的一定部位,给患者止血;如何用妇女的头巾代替三角巾,给患者包扎胸部伤口;如何用两片小木板来固定患者骨折的腿和或手臂;如何用锄杠和绳子、衣裤,制作简易担架,等等。
5、疾病急性发作时的处理
《红医班讲义》中虽然也介绍了上百种农村常见疾病的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但并不要求赤脚医生能够完全地、熟练地掌握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卫生部对农村卫生员的要求是能识别20~30种农村常见病。注意,这里要求的是“识别”,而非“治疗”。对于赤脚医生治不了的疾病,自然有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另外两级,即乡镇(公社)卫生院和县中心医院来承担。通常的顺序是,赤脚医生治不了的患者,送公社卫生院;公社卫生院限于设备和条件治不了的患者 ,送县中心医院。如果连县中心医院也治不了的患者,又怎么办呢?也可以送省城,乃至北京、上海等地大医院治疗。
对于某些农民突发急病,或者某些原有的疾病急性发作,赤脚医生的职责是:(1)根据患者疾病发作时的症状,初步识别或判断患者是得了什么病;(2)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病人的症状;(3)组织人力迅速将患者送往公社卫生院;(4)在送公社卫生院的途中,赤脚医生负沿途护理之责。
《红医班讲义》中列出了详细的“患者症状与相关疾病”的对照表,帮助赤脚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各种植症状较快地判断出患者可能是得了什么病;《讲义》中还说明了如何缓解患者症状的各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讲义》中还强调了在处理急症患者时的各种重点注意事项和禁忌事项;以及送卫生院途中沿途护理的注意要点。
赤脚医生的辛苦之处就在于,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天寒地冻的冬天;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哪怕是三更半夜睡得正熟的时候,只要哪个社员的疾病急性发作,病人家属来家敲门,赤脚医生就得立刻披衣下地,匆匆背上药箱,赶往病人家里。
6、对病人的家庭护理
假如某个病人在公社卫生院治病,医生要求病人住院,以便连续一个星期或数个星期对病人注射用药或输液用药,或作其他医疗。但这个病人是个农民,因经济困难而不愿住院,而且,他家住在离公社卫生院几十里外的村庄,天天跑公社卫生院按受治疗也不现实。这种情况下,公社卫生院的医生可以给病人开了药,将药交给赤脚医生,再书面交代注射或输液或其他医疗的注意事项,由赤脚医生按医生要求,每天定时到病人家里为病人注射、输液或作其他医疗。
7、其他
部分赤脚医生有双证,即既有农村卫生员证,又有农村接生员证。这两个证书是分开的,需要分别接受培训和考核通过后才能获得。这部分赤脚医生具有为农村接生的资格。这对于一些地处偏僻、农家妇女到公社卫生院生孩子的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那个时代的赤脚医生,虽然远不是正式意义上的医生,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医护知识水平也很低,但是,他们的人多面广,与农民直接劳动、生活在一起,他们向农民提供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是当时农民们急需的,能补充乡镇(公社)和县两级医疗机构的不足,甚至有时候真能救人一命。所以,深受那个时代广大农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