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探秘系列之'气中血药'——香附
香附药用始载于唐朝《名医别录》一书,列为中品。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性味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香附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等病症。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李时珍曰:“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香附借其辛香走窜之性,使气通过十二经灌注周身,通行周身之气,故为“气病之总司”。
女子胞宫受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濡养,经孕产乳无不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女子在生理上易耗血动血,同时气分偏盛,情绪易激动,善思虑,思则气结,使体内气机逆乱,肝失疏泄,影响肝藏血的功能,进一步损伤血分。而香附入肝经,疏肝行气的同时有助于活血调血,符合女性生理病理特点,所以又被称作“女科之主帅”。
香附最早炮制方法为炒,随着时代更迭,医学发展和流派形成,香附炮制工艺不断丰富,有四制香附乃至九制香附之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炮制理论最具代表性:“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溲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
现代临床香附多用:
❑生香附:理气解郁,多入解表剂,用于外感风寒,胸膈痞闷。
❑炒香附:理气止痛,用于气逆心腹胀痛,噫气吞酸。
❑香附炭:止血,用于下血不止,崩漏带下。
❑酒香附:行气通络,用于疝气胀痛,小肠气,风湿袭于经络。
❑醋香附:疏肝理气,止痛,消积化滞,临床用于饮食内停,心腹痛。
香附临床应用举隅
香附常与川芎组成对药,香附行气开郁,为“气中之血药”;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能行散,为“血中之气药”,二者配伍组方柴胡疏肝散,原方由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组成。
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柴胡疏肝散为疏肝行气之名方,主治肝气郁滞证,目前此方广泛应用,可治疗胃肠、肝胆、妇科、情志等多类疾病。在妇科应用中验证疗效确切,但在临床时要抓住要点:一是证属肝郁,二是无明显虚证。
香附虽为妇科常用,但单用、多用、久用,易耗气损血。因此,为保证香附安全有效,必须明确疾病诊断,进行辨证论治,合理把握配伍及用量。
@姜德友教授 @龙江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