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科:“授人以愚”浅说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授人以愚”浅说

作者 | 刘永科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作为教了几十年学的教师,想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愚”的主张,却又一直怕遭到家长的反对。是啊,哪个家长会希望老师把自己的孩子教成傻子呢?

其实,“授人以愚”的想法在我脑子里萌芽始于三十多年前看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感受。郭靖、杨康、欧阳克,三个年纪差不多的后生,论智商,欧阳克和杨康不知比郭靖高出多少倍。但一个陷入性欲狂,成了不齿于人的小流氓。另一个追逐名利权势,最终身败名裂,使亲者痛仇者快。只有忠厚老实、看似愚笨的郭靖却最终功成名就,成为举世闻名的大英雄。

那时脑洞忽然大开,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授人以鱼”只能给人现成的知识;“授人以渔”也不过教给人生存的技能,倘若身子站不正,根基扎不稳,最终仍成不了大器,甚至难免祸患临身;“授人以愚”并非要把人教成傻子,而是教人老实做人,认真做事罢了。

老实做人不但能保证你不会成为与世无益的坏人和与人有损的小人,而且能造就人生成功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器质。

老实做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名利面前不争,不抢,不夺。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一近乎地平线般邈远的社会理想实现之前的漫长现实中,人们的“需求”似乎是永远难以满足的。

利益面前,先有争的欲念;又恐争不到手,便要动手去抢;抢不到手,或者嫌抢到自己手里的太少,就要从别人手里甚至口中去夺。争、抢、夺的结果,从个体而言往往是觉得自己得利少而受损多;从社会群体而言,更是满意的人少而不得意的人多。于是相互之间积怨甚至成仇。个人心里不舒服,社会也难以和谐平安。

其实,倘能退一步想想,那些不惜用争、抢、夺的方式和积怨成仇甚至两败俱伤的结局去追求的名利又有几分是生存必需的呢?大多是生不必用、死难带走的身外之物。争之何益?弃之何损?为之伤身心、失和气,到底是明智还是愚蠢呢?

第二,在与人交往中要做到不哄,不欺,不诈。哄,就是用假话骗人;欺,则不但说谎骗人,而且借助于某种地位和权势压人;当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不足以吓唬住别人时就拉大旗作虎皮,称之为诈。哄、欺、诈虽方式有别,程度有差,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不正当的目的而骗人。

当然也有些人有时骗人并无特定目的,只是说谎久了,成为习惯甚至本能,不骗人心急,不说谎嘴痒。这就更危险了,世上不会有永久不被揭穿的谎言,也没有喜欢被人欺骗或者讹诈的人。哄骗欺诈别人的人终究会遭到唾弃受到孤立的。所以骗人的技术再高明也不是智慧,而是真正的愚蠢。相反,诚实为人,有时看似口拙心笨,木讷呆痴,实则是大智若愚,惠人利己。

第三,不阿附权势,不迷信权威,不苟从多数,不趋附陋习,不徇私情,不违公理。纵使皇帝老子,执掌生杀予夺,可取我性命,难夺我心志;就算权威鼻祖,业界一言九鼎,只可以理服我,断不随声附和;不管人再多,势再众,只要正义在我,“虽千万人,吾往矣”;什么积习悠久,古来如此?只要与情不顺与理不合,便不苟从;即使父母有命,亲友所托,也一定要合法合理,才能顺从。

总之,悠悠万事,唯理是从。当然,“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看问题,理也不是那么绝对的,唯一的。大道理管住小道理。所以,“认理”一定要认大理,循公理。但绝不能借口“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而模棱两可,去做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样的欺心事。

由此看来,做到这“第三”条中的六个“不”字,难度较“不争不抢不夺”和“不哄不欺不诈”要大得多。“不争不抢不夺”,只要能节制自己的欲念,便不难做到,顶多被人当作“窝囊废”罢了。“不哄不欺不诈”,也不太难,有一般的道德操守,人格定力,就能做到。而要做到这“第三”中所列的六个“不”,却极不容易。

社会舆论也常常对坚持这“六不”的人极尽刁难之事。坚持这“六不”,轻则被人称为“认死理”,“二别子”,“老犟筋”,在社会上受孤立,被嘲笑;重则会被人骂作“六亲不认”“沽名钓誉”。积毁销骨,众口铄金,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更不用说在强权恶势陋俗的迫害下,被诬陷,受冤屈,甚至须以身殉理,还至死不被人理解,却被人误认为“疯子”“狂悖”也不是不可能的。

由此看来,做人不易,做老实人更不易,做不违初心,不苟世俗的“傻冒”“愚拙”“认死理”“死认理”的老实人尤其不容易。但事因难能,方才可贵,做这样的老实人,才能问心无愧,才算活得有价值。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不争不抢不夺”“不哄不欺不诈”是作人的底线。倘若连这“六不”也做不到,那就不但有悖于“人伦”,而且必然生活在众人提防、讨厌、鄙视、避之唯恐不及之中,其生活质量自然是等而下之了。相反,只要做到这“六不”,纵使做不出守拙抗俗的大事,至少也是和谐社会的元素,也为凭借踏实做事而有所成就奠定了较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基础。

不难看出,老实做人,不能凭借玩精、耍奸、弄巧,而要有几分愚劲、傻劲、拙劲。认真做事,也同样要有这愚劲、傻劲、拙劲。

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认真做事需要愚劲拙劲予以解说。

首先,无论士农工商,百业千科,做起事来都应该不偷懒,不耍滑,不走捷径,不偷工减料;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有人监管如此,无人监管也如此。要慎独,暗室一人,不敷衍了事;也要慎众,大家都在萝卜快了不洗泥,我偏要学傻一点,认认真真的洗,洗得干干净净,再去卖给别人或者送给别人。

享誉全国的名牌,传承千载的物质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这样干出来的。该八十三道工序,决不减为八十二道。这样做事,看似愚拙,实则成功的不二法门。倘若偷懒、使滑、弄巧,即使沾一时小光,得片刻微利,日子久了,不但坏了名声,砸了牌子,而且养成不良品质和积习,祸害自己一生。

其次,在做事时实事求是,懂一分是一分,绝不不懂装懂。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虚心求教,弄明白该怎么做,必要时还得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才能具有高屋建瓴的优势。

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说说认真做事的好处。我这个人智商平平,又没受过正规大学教育。走上讲台以后,特别是以只读过高中一年级(二三年级停课闹革命)的资格去教高中语文课以后,每时每刻都忐忑不安,甚至战战兢兢,唯恐误人子弟,有辱使命。但我最终可以做到问心无愧,主要就是靠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和虚心学习、不“不懂装懂”这两条。

我虽不敏,却从小学就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及至当了老师,就把小学时一笔一划认真写字的精神用在备、讲、辅、批、考、评、补等教学环节上。备课写教案,是不少老师厌烦的事情。

我却从来不敢偷懒,不管是第一遍,还是第三遍第五遍,每次都先读教材,再看“课后思考与练习”,接着读教学参考书,再把往年自己写的老教案拿来读一遍,着重看“教后反思”,接受以前的经验和教训,然后开始写教案。每一课都要先总写“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设想”这两个总项目,然后依次写课时教案。

年领越大,记忆力越差,怕课堂不記不起来,就把要说的重点、要用的事例也写在上面。其实,课堂上我很少看教案。但是,正是这一丝不苟的写法让教案的内容融化在我的心里了。

批改作文和考卷也是如此,速度总赶不上别的老师,我就多坐些时间,从来不敢一目十行,打个印象分了事。我这方法虽笨,却很管用,对青年人也有一些启示作用。

我从小就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整个学生时期,每一节课,我都会认真听讲,可每个老师的每一句话,我都不愿去盲目听信,弄不明白时不愿死记硬背。做了教师后,我也绝不照搬参考书甚至教科书上的东西。大到一个观点,小到一个词的含义,一个成语的出处及其含义的历史变化。

我的备课桌上总是摆满了《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古汉语常用字典》及《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元曲鉴赏词典》等一大摞工具书,遇到疑难,随时翻检。

一次,校长到教研组视察工作,小声对我说:“摆这么多书有必要吗?”他大概以为像我这样教了几十年高中语文的,似乎已不会有太多不懂的东西了。这实在是太高看我了,其实,我是越教越发现自己不懂的多。就像医界的俗话那样:“三年习个大先生,十年习个小先生。”不但我经常查阅这些工具书,其他老师也经常用到。

有时单靠这些“词典”还不行,还要做一番专题研究。一次,一位同学问了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会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难道用陶俑替代活人殉葬不是社会的进步吗?”这问题我从没有考虑过,一时无言答对,但我没有“顾左右而言他”,敷衍搪塞;而是坦承自己不懂,待进一步研究清楚了再来回答。

课后我翻阅了朱熹的《四书集注》才算弄明白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原来用活人殉葬的习惯盛行于殷商,因为太残忍,以后逐渐被用草人(刍狗)来殉葬替代了。春秋以后又有人认为用草人太简陋,不足以表达对祖先的恭敬,就改为用更像真人的陶俑来殉葬,这是开历史的倒车。孔子是性情中人,看到殉葬陶俑与真人如此相似,嫌这“始作俑者”心肠太硬太狠,就不由地诅咒他们该断子绝孙了。

回顾近四十年的职业生涯,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丝不苟做事的重要和实事求是、有疑就问的好处。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有一股不偷懒不取巧不走捷径的愚劲傻劲拙劲。

职业生涯让我体会到认真作事的好处,大半生的经历也让我尝到了老实做人的甜头。我生性愚拙,自幼多受到做人要以诚为天的训教,处世本来就欠圆通。

青年时代爱读鲁迅杂文,又片面肤浅的误解了鲁迅先生的人格和文风,以说拙直难听的话为自豪。到后来,虽然读了不少史书,但是一味选择周昌、汲黯、魏征之类憨戆愚拙之人为楷模。及至走上工作岗位,早已无愚到骨头缝里了。

对领导非但不会阿谀,还总是“一针见血”地找毛病。幸喜所遇领导多有雅量,非但不给小鞋穿,而且格外敬重,隔三差五,常把我请到办公室,偏偏要听我的难听话。

对同事,讲话不会委婉,总是直杠一根,一句话撞倒南墙;又认死理,经常为一个知识上的异见争得面红耳赤。他们虽然背后说我“老犟筋”,可很少有人跟我记仇气,少数同事竟然还欣赏我这样愚拙的性格。冒犯,他们不计较,我有了困难,大家都伸出援手。

对学生虽不乏爱心,但缺少耐性,严责多,鼓励少;又爱发脾气,责罚甚至体罚也偶有发生。但从教近四十年,从未有学生或者家长说我半个不字,找我一次麻烦。

真的太感谢这些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大度、宽容了。可他们都说是我自己遇利不争、交往不滑、诚直待人的结果。我也不谦虚了,还把这当作为人处世的经验传给我的后代和弟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愚下去。

其实,不仅我们这些小民百姓“愚”一些,笨一些,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有好处,古今中外,大革命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中凭借“愚公精神”成大事就大业的更是数不胜数。

毛主席幼年,家境虽不富裕,也并无衣食之忧。但他不愿按父亲的安排去做小财主,而是冒着千难万险去救亿万民众于水火。新中国成立前一家人就牺牲了五口。三个儿子,一个丟了,一个落下毛病。刚刚建国,又把大儿子岸英送到抗美援朝战场上,最终为国捐躯。

单从家庭角度来看,不也有一些“愚劲”吗?其实,为大众幸福而献身的众多英雄和千千万万先烈,哪一个不是凭借这种愚劲呢?

再说个科学家的例子。能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做出巨大贡献、提出并证明“陈氏定理”的陈景润,智商该是没人怀疑了吧,但他的私人生活能力却是不敢恭维。吃穿住行,样样做不好,连个老婆也是党组织帮他找的。他把智慧和精力全用到科学研究上了。这样做人,在世俗人的眼中,也一定是欠精明而多傻气的。

不必再多举事例了,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愚劲、傻气,值得提倡。这样的“愚人”多了,社会会更和谐,人类能更快进步,自己也能因愚而避祸得福。尊敬的家长们,你愿把孩子交给秉持“授人以愚”理念的教师去训导吗?

2021年6月1日(儿童节)于新乡。

作者简介

刘永科,社旗一高退休教师。一九四八年生,一九六八年南阳三高毕业。一九七一年开始执教,教过小学、初中,一九八四年开始教高中语文,二零零九年退休。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