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海南大叶种有可能跻身中国名茶之列吗?
历史回溯,身份认知,产业探寻:问道“海南大叶种”
五指山水满乡的一片茶山。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陈耿 摄
春去夏来,品尝春茶仿佛还是昨天的事。今年5月21日是第二个“国际茶日”,在这一时节,海南茶树冒出了第二轮新芽,茶农们为夏茶的采摘做好了准备。
说到海南的名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白沙绿茶、五指山红茶,它们的原茶料中都有海南大叶种的身影。海南大叶种是海南的野生茶树种类,属于稀有濒危茶树种,对研究海南茶树的起源与进化有重要意义。
野生海南大叶种的嫩芽。
但是海南大叶种的身世背景跌宕起伏:由它和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海南红碎茶,曾出口远销欧美,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红茶评比中荣获金奖。在历史高峰期,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一度超过1.3万亩。
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近30年来,随着种茶面积的缩减,以及高产、高香的外来品种的引进,曾经蜚声国际的海南大叶种沉寂下来。但看到了它的研究价值与发展潜质,学界、茶界的专家与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该如何保护与发展海南原生茶树种质资源,如何在做大海南茶产业过程中向质量与品牌要效益?海南大叶种有可能跻身中国名茶之列吗?
五指山海拔1110米处一株高约10米、胸围接近1米的海南大叶种古茶树。清风 摄
出身不凡
500年历史记载的珍贵种质资源
为了一睹野生海南大叶种的真容,近日,海南日报记者来到五指山市水满乡,在雨林腹地里看到了多处、小面积分布的野生海南大叶种茶树群落。其中在海拔1110米处,有一株高约10米、胸围将近1米的古茶树,印证了《海南岛志》中“树大盈抱”的记录,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最大的叶片接近成人巴掌的大小。
野生海南大叶种茶树的叶片大如手掌。
说起来,如今看似低调无名的海南大叶种,在海南茶史上却曾是绝对的主角。因茶香独特,野生的海南大叶种茶叶不仅是当地百姓喜爱的饮料,还是上供京城的土特产。在明代,百姓将茶叶与茱萸、芎、八角和茉莉花等一起烹煮饮用。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成书的《琼台志》中,记载了“芽茶”和“叶茶”作为“土贡”被征调京城,摊派的州县几乎涵盖全岛的历史。
海南大叶种茶味有多香呢?清末宣统年间的《定安县志》记录了当时以产地命名的4种海南野生大叶种茶——南闾岭茶、思河岭茶、水满峒茶和龟岭茶,其中南闾岭茶味清甘,有“甜茶”之名,“味匹武夷,甚堪辟瘴”,思河岭茶味甜胜过南闾岭茶,水满峒茶“气味香美,冠诸黎山,久已有名”。1933年问世的《海南岛志》也提到:“本岛所产茶叶……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峒所产,树大盈抱,所制茶叶气味尚清。”从这些寥寥数语里可以看出,海南野生大叶种茶叶以水满峒(今五指山市水满乡)茶的品质最佳。
即使从营养价值上来说,海南大叶种的表现也毫不逊色。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各地的茶叶都被送到杭州茶叶研究所进行检测。当时的杭州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韩宝瑜对海南日报记者回忆道,由水满地区所产的大叶种茶叶,茶多酚含量达到38%-42%,“茶多酚的含量高,滋味更醇厚,会给人明显的苦后回甘的口感,自然发酵制作成红茶后,鲜爽度和甜香气也会发展得更好。”
经多道工序制成的海南大叶种红茶。
有学者考证,20世纪50年代末期,海南逐渐有了人工栽种海南大叶种茶树的历史记录。“栽种的海南大叶种茶树生长快,发芽早,持嫩性强,每年最多可采七八轮,与中小叶种相比,属于芽重型品种;其抗病虫力强,与云南大叶种相比,更适应于海南高温、高湿、干旱地区种植。”西南大学特聘副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海南省茶叶学会(海南省茶叶协会)秘书长、《海南茶事》的作者陈德新说,“从成茶品质来看,海南大叶种所制的五指山红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清甜鲜爽,香气为甜蜜香、五谷香及红薯烤香。”
这番香气与滋味逐渐为更多人赏识。20世纪80年代,海南大叶种迎来高光时刻——1985年,由云南大叶种茶和海南大叶种茶合璧而成的海南红碎茶,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红茶评比中荣获金奖,而后更是远销欧美,风靡一时。但此后经年,海南大叶种茶却没有抓住出口创汇的机遇实现品牌与口碑的升级,海南红碎茶与它的传奇逐渐销声匿迹。
困境当前
家底未摸清、品种难培育、种植面积萎缩
作为已被国际市场验证了品质的海南大叶种,为何发展轨迹一度缺乏后劲?我们有必要回到1958年寻找答案。
据1995年版《琼中县志》记载,1958年,水满乡开办了五指山茶场,开始了工厂化加工海南大叶种茶叶的历史。水满乡方好村88岁的王启彬是当年的第一批茶工之一。他回忆道,茶场人工培育海南大叶种茶树,用种子培育的树苗成活率极低,即使顺利存活,也需要3年才能采摘茶青。
工人对茶青进行柔光萎凋。
即便人工培育难度大,继五指山茶场之后,海南中部山区还是陆续建立了通什、岭头、白马岭3个茶场,进一步扩大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到1988年,海南大叶种茶年产干茶接近8000吨。再后来,海南农垦系统开始种植茶叶,1992年垦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92万亩,其中海南大叶种面积超过1.3万亩,还引进了云南大叶种等外来品种。
然而,接下来的近30年,海南种茶面积却逐步萎缩。目前全岛茶叶种植面积仅余2.8万亩,其中,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也缩减至不足9000亩,种植地区集中在五指山水满乡。
“海南种茶面积的缩减,既有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也有产业转型的原因,如红茶转绿茶和改种橡胶等。”陈德新说,“归根结底,还是对海南大叶种这一本土原生珍贵茶树资源的认识不够,技术提升不足,缺乏自信和远见所致,而引进高产、高香的外来品种,也势必对海南大叶种的发展造成冲击。”
另一方面,学界和业界对海南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特别是对海南大叶种的区域性调查和成分检测,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陈亮说,迄今为止,这些调查仍未摸清海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分布和存量,也未选育出高产、稳定的优良品种。陈德新在《海南大叶茶呼唤科学保护与应用》中亦写道:抗高温,抗干旱,抗病虫害,且制茶品质优良的海南大叶种单株良种,迄今尚未选育出,目前仅限于室内鉴定分析工作。
研究认识不足、生产技术有限、心态摇摆不定……种种原因,让海南大叶种在辉煌绚烂过后几近踩了刹车。
破局之路
加强种质资源研究、扩大种植面积、提升茶叶品质和制茶工艺
近年来,认识到本土茶树品种的潜在优势和竞争力,海南各地正在积极谋划扩大海南大叶种茶的规模。
五指山市政府202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市的海南大叶种茶树种植面积为7494.2亩。全市茶叶种植、经营、加工企业共29家。茶料满足不了产能是常态,目前五指山市已将扩种海南大叶种的计划提上议事日程。
此外,海南农垦热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江介绍,当前海南农垦地区分别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地种植海南大叶种,与云南大叶种混种的总面积约1250亩。
除了扩大种植面积,在提升茶品方面,已有企业先行一步。比如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选择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白沙农场境内的陨石坑里,开辟海南大叶种种植区,通过枝条繁育和人工驯化,已种植150亩。陨石坑内含有丰富矿物质的生长环境,为这里的海南大叶种增添了一份“陨石坑”特色。
综合上述来自海南农垦、五指山市以及茶企的数据,海南大叶种目前的种植面积尚不足9000亩,包含新栽种和未能采摘的茶树苗。这样的种植规模,对做大海南大叶种茶产业仍然不足,但要做强品牌,却未必靠拼量。
鉴于海南大叶种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有业界人士认为,其产品应走中高端和精品路线,向质量、品牌要效益。就像云南普洱的“山头茶”、广东潮州的凤凰单枞和安徽黄山的太平猴魁一样,海南大叶种的茶叶也可以按不同区域、不同特色进行制作和包装,如古已有之的南闾岭茶、思河岭茶,特别是历来口碑最好的水满峒茶。
作为海南热带茶区的祖辈级、特有品种,海南大叶种一直是学界的热门研究对象。
“海南大叶种是我国最南端茶区的当家品种,有着与我国其他茶类所不同的品质,属稀有濒危茶树种,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应用。”陈德新说。
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对海南大叶种有深入而系统的认识。对此陈亮认为,应对五指山等地的海南大叶种开展专业的调查,收集各种类型单株,建立规范的种质资源圃,从中选育出数个茶叶品质优且相互补充、茶树发芽期不同的海南红茶优良新品种,“与此同时,应由地方政府划定一些区域,保留典型的海南大叶种群体茶园,在野生茶树比较集中的原始森林区域建立原生境保护点,迁地保存与原生境保护相结合,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五指山的海南大叶种质资源。”
这方面,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亚辉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他正在对从五指山、鹦哥岭等地收集到的海南大叶种茶树进行繁殖培育,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种植管理,优选出一批良种,“优选品种、加强驯化,是提高其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黄亚辉认为,“鉴于这一茶树品种制作红茶的明显优势,海南大叶种将来完全可以生产出高档红茶,跻身中国名茶之列。”(本报五指山5月20日电)
融媒·延伸
H5产品 | 稽古海南大叶茶
总策划:曹健 陈成智 齐松梅
执行总监:许世立
主编:孙婧
版面设计:张昕
检校:招志云 王赛
H5文案:许世立
H5摄像:陈耿
H5制作:陈海冰
视频文案:许世立
视频拍摄:陈耿
视频剪辑:李玮竞
视频配音:唐咪咪
原标题:历史回溯,身份认知,产业探寻 问道“海南大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