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白圩木板活字印谱:以匠心技艺传承家族文化凤凰网江西
白圩乡木板活字印谱
南昌市进贤县白圩乡木板活字印谱,起源于明代,是一项古朴的印谱技艺。其完整地记录了木板活字印刷的全过程,原汁原味、工艺精湛、内涵丰富,是我国传统活字印刷工艺的实物遗存,更是江西传统社会普遍刻字修谱的真实反映和代表。
小小木活字,方块之间一笔一划,精心雕琢,匠心在时间的淬炼中坚定;木板印谱,宣纸之上字迹工整,墨香缕缕,关于家族的故事渐渐明晰。
传承人张振方
源于明代
进贤白圩完整保留技艺
江西有句俗谚:“临川才子金溪书。”明清时期抚州金溪浒湾镇已经以雕版印刷名扬天下,“金溪书”即包含了对它的赞誉。镇上200多米长的书铺街,曾是金溪雕版印刷的中心,赣版书籍,多半出于此地。鼎盛时期,街上熙来攘往,车水马龙,各地书商往来于此,街头巷尾都住着身怀绝技的刻书匠。
明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金溪开始出现大量民间坊刻。进贤县因靠近抚州地区,深受临川文化的影响,也渐渐出现民间坊刻。不同的是,进贤民间宗族观念极强,坊刻印的不是书,而是族谱。
明末时期,周边许多县市的族谱纷纷流入进贤,进行印刷、装订。清代,木活字印刷由于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清末民国时期,进贤的木板活字印谱术更是名噪一时,白圩乡致岭张家村的木活字印刷工艺就起源于这一时期。
1905年,白圩致岭村青年张连生跟随父亲到福建绍武学习木雕活字印刷技艺,由于年轻好学,不到十年已成为绍武地区当时较有名气的木活字印刷技师。1943年后张连生分别赴湖北日报社及上饶地区报社从事木活字刻印工作,期间独生子张定胜及一些亲朋都跟着他学艺。
民间修谱历经文革时期中断于1981年开始呈复兴之势。以张定胜和儿子张会友为代表的一批活字印制宗谱等技师又活跃起来。30年来,他们先后到赣州、吉安、抚州、丰城、本县三里、下埠、罗溪等几百个村庄印制宗谱,均受到好评。
百年来,白圩乡较好地保存了完整的木版活字印刷技艺,2010年木版活字印谱作为传统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住白圩乡致岭村委会张家村的传承人张振方,是江西省最后一名谱师。
雕刻字模
潜心学习
传承祖辈事业成长为行业翘楚
张振方即是张连生第四代子孙。因生长于雕刻印谱之家,儿时的张振方好奇心强,常拿起爷爷的毛笔就在纸上、木字丕上乱写乱画;有时还学着爷爷刻字的姿态,拿起刀子就刻,常把自己的手指划破。从读小学起,张振方就一边读书,一边接受爷爷教认反字,写仿宋体字,练基本功。
读初中时,张振方开始学习雕版刻字。“手指要握紧,用力要在刀尖上”,学会如何握刀柄后便是刻空格板练刀功,即在画满一个个小方格的用梨木刨平的板子上,把每个小方雕空,稍不注意左手大拇指就被刻刀划破。
刻字难,刻反字尤其。张振方坦言那时几次想过放弃,几次都被爷爷严厉批评。“这门手艺是你祖父留下的,到你手上已经第四代,我当时也像你一样受了点挫折就想放弃,你再不用心学就会失传了。”爷爷如是对张振方说。为了不让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失传,此后张振方下定决心,边读书边学习雕版刻字。
1990年前后,张振方兄弟四人随爷爷到福建建宁为王姓修谱,这期间他学会了从刻字、拣字到拼字、排版到印刷一整套工序,后一直从事木雕活字印谱工作,擅长运用传统技艺刻字或图像、排版、印刷、装订。张振方不仅完整地继承了先辈木活字印刷制谱技术,还在刻字、排版等工艺上有所改革创新,提高了工效和印制质量。
20多年来,他带着徒弟辗转在江西福建两省修谱近200套。代表作品有:《曹氏族谱》《罗氏通谱》《刘氏族谱》《李氏族谱》《胡氏族谱》等。其中,印制曹氏族谱乃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在一起修,是一次较大规模的合修族谱;现《曹氏族谱》已被国家图书馆及省市图书馆收藏。
雕像
复杂繁琐
印谱工艺含十五道工序
白圩乡传统工艺木雕活字印刷的字模采用明代的官方字体老宋体,用它印在宣纸上,显得美观大气古朴。主要方法是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印刷。
“选梨木要选表面光滑的,好刻又经久。写反字注意从左到右,字写得好才雕得好。写好后将其固定在夹板上夹紧,刻字横要细、竖要粗,撇要像镰刀……”张振方说道,木版活字印谱从选材到成形都有严格要求,在使用工具方面,雕刀、雕座、印板、棕手刷、白蜡都是不可或缺的。
印谱共分为15道工序:雕字(像)、磨子、布子、检子、排版、校对、铺纸、上墨、揭谱、晾谱、折谱、叠谱、裁切、装订。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实则很难。
写反字、刻反字,排版时要在160多个字盘、数万个字模中迅速找出所需的字,还需注意空格、大小字、因字模磨损造成的高低不平;上墨用的原料是墨条或墨汁,调墨需合适、刷墨则要注意力气适中、墨量均匀……工艺里哪一项拎出来,都需要谱师长期的积累和实践。
“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张振方至今仍在使用祖辈谱师自创的158字检字口诀。这些口诀有按偏旁归类的,如“金、木、水、火、土、言、丝、走、草、竹”等,也有按历史年号顺序搭配的,还有按天干地支归类的,口诀有平有仄,朗朗上口,亦证明着活字印谱技艺流传有序。
检索出字
受到冲击
古老技艺探索传承之路
时代变迁,科技发展,随着先进印刷技术的传入,我国传统的印刷行业受到了很大冲击。自明代流传至今的进贤木版活字印谱技艺,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面临着传承问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贤白圩乡修谱之风盛行,全村共约20多户谱师从事活字印刷。如今村上修谱仅剩张振方一户人家。
木板活字印谱难,难在刻字,难在坚持,工作也十分清苦。张振方和我们介绍道,印谱工作流动性强,印一本谱半年左右的时间都离家在外;工作脏累、工作环境也较差,变现速度也慢,致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行业队伍日渐萎缩。
张振方至今坚持从事木板活字印刷,他坦言一些小姓修谱会选择活字印刷,有一定市场,自身只会这一门手艺转行不易,家人也给予他帮助与支持;更重要的是,家谱承载着家族的生命线索与历史文化价值,他入选非遗传承人,有责任和担当将这门古老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广大。
张振方一行到其他村落谈业务的时候,也会遇到年轻人不理解的声音:“用电脑打印家谱又快又便宜。”但其实活字印刷修的谱,用的是宣纸、毛边纸,比一般纸几十年的寿命要长得多,印刷效果很好。用电脑打印的家谱,若旧谱遗失,新谱字迹模糊,相关历史记载便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起后,续修族谱的意义不仅在于尊宗敬族,更重要的是凝聚亲情,团结族人。这是宗族的延续,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学这门手艺以前都是传内不传外的。”如今已至不惑之年的张振方对外收了五六个徒弟,还开办木雕活字印谱制作技艺传习所,发动本村及其周边村民在农闲时学习印谱技艺,希望把这一古老技艺好好传承下去。(本文为南昌市文化馆“非遗故事”系列文章;作者:龚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