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千古第一词帝,25岁登基41岁去世,临走写一首词惊艳时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相信诸位在看到这首诗之后,自然也知道是谁了。没错他就是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是当时最有成就的词人。不过一个亡国之君,不管怎么说也是会受到人们诟病的。昏庸也好,暴政也罢,反正国家亡在你手里,你就要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可历史上这么多亡国之君,他却能够给人们留下美好印象,并被世人所称颂。
如果从历史中的皇帝角度出发,他也只不过是其中的凤毛麟角;如果从艺术角度出发,他是一个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能写诗词的人。这样的规律貌似从一开始也已经注定:失败的皇帝,成功的艺术生涯。他最著名的一首词便是亡国时那篇《虞美人》,也正是因为这首词惹怒了赵光义,惨遭毒害,成为他生前的最后一首。
公元961年,年号建隆,年仅25岁的李从嘉改名李煜,正式继位。在他上任时期,尊宋朝为正统,以保平安。在没有真正继位之前,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帝王。毕竟古代讲究的是嫡长子继承自,自己在家族的排行为老六,怎么轮也轮不到他。他自己也希望可以像父亲一样,吟诗作画,悠然自得。
可当了皇帝的李煜不但没有什么改变,因为身份的愿意反而更加随性,生活更嗨了。国家的大事貌似与他无关,丝毫影响不到自己的兴致,心思都放到了声色马犬之上,他每天自己沉浸在风花雪月的诗词中。某种程度上来讲,人家也没有什么过错,可他偏偏长了一副“圣象。”现在看没什么,但当时史书对这方面的记载是非常多的,人们也十分信奉。
他的眼睛里面长着两个瞳孔,当时古书的流传是“一目重瞳子。”这所谓的“圣象”就是帝王之相,任何人不用过多质疑,包括项羽和舜帝都是这个“圣象”的代表。在当时那个封建的时代,无论是什么人,都已“惊奇”表态。从宫上到宫下,也是谣言四起,这些话慢慢也传到了当时太子李弘冀的耳朵里,也让自己遭到了一些陷害。
后来李煜知道了这些事情,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表示:“我长成这个样子,我有什么办法?我对你的皇位也是没有任何的兴趣,难道这也算病?那你有药吗?”人家李弘冀可不管这些,你长成这样你就是要当皇帝,我就要除掉你,不然我的皇帝之路没法走,此时也李弘冀也认为只有杀了他才可以(此段的对话内容为添油加醋,大概意思就是这样,诸位见谅哈)。
接下来李煜只想证明一点:我对你的皇位没有兴趣。随后也开始沉浸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写诗诵词还有琴棋书画,根本不在话下。当然你这样子在李弘冀的眼里好像更假,李煜决定到山里隐居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他曾写道:“只给他一壶酒,一叶扁舟,他就能够悠然自在的度过一生”,在如今看来难道是要解脱?
可能命运就是上天注定,太子因为激怒了皇帝,盛怒之中皇帝便说要将皇位传给叔父。本以为是句玩笑话,可太子信以为真,随后派人杀掉了自己的叔父。因为杀了人,太子心里也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心病成疾,不幸离去。几个哥哥也因为种种原因相继离世,排行第六的李煜竟然成为了南唐的唯一继承人?不敢想不敢想。
就这样,25岁的李煜登基为帝,这也印证了我们前辈的那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可即便自己成为了帝王,也仍然没有心思去打理朝廷事物。骨子里那种文人的情怀,和称帝所需要的心机是完全不符的。但为了国家的百姓和人民,自己必须面对。当时赵匡胤一扫六合,建立大宋,正是强大的时候。李煜心里有了一个想法:量南唐之物力,结北宋之欢心。
当时他在位的时候,经常安排大臣给北宋送贡。如果有使者来自己的南唐,他也是小心翼翼地接待,生怕使者回去说一下什么坏话,而给整个国家带来危机。一方实干家的赵匡胤也只是一时心情好,暂且保你平安,后来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的理由御驾亲征,带领自己的精兵强将一举灭了南宋。
此时的李煜也不过41岁,但他始终无法走出亡国的阴影。在对故国的恋情之下,一首《虞美人》横空出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诗别说哪出出名不出名了,貌似到现在每一句都有流传吧?念东风从故国吹来,念春水向故国流去,一个君主对一个国家这样的情怀也并没有什么。可在赵光义看来,“东归故国”不是在说自己的大宋吗?就这样,他也被下令毒害。历史的真相虽然有所掩埋,但这却是李煜用命抒写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