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吴茱萸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

【组成】吴茱萸9g,党参9g,干姜6g,大枣4枚,柴胡12g,黄芩9g,桂枝9g,天花粉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9g,泽泻18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茯苓12g,苍术9g,炙甘草6g。

【功用】温中化饮,养血益精。

【适应证】慢性青光眼,头痛、呕吐,视物模糊。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李某,女,43岁,通宁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2年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慢性青光眼”,而服中西药罔效。近1个月左眼失明,因此专程来京求治。近症: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血虚寒饮上犯,治以温中化饮,养血益精,予以吴茱萸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9g,党参9g,干姜6g,大枣4枚,柴胡12g,黄芩9g,桂枝9g,天花粉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9g,泽泻18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茯苓12g,苍术9g,炙甘草6g。

结果:上药服3剂,自感好转,连服21剂后,视物渐清,共治疗2个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清晰,头痛等症皆消。

【解读赏析】原按曰:此头痛主因寒饮上犯,因有左眼失明、五心发热、目干涩等,知为津血虚不能充养,故以吴茱萸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合方治之,能使头痛已、眼复明,可以说是奇效。但就中医治疗来说并未超出其常理。胡先生尚有不少类似治验例,有以吴茱萸汤单方治疗者,有以吴茱萸汤合当归芍药散合方治疗者,有以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加生石膏治疗者,这里不再枚举。皆从证、从方尊古法,但必辨方证准确,此其要也。

另,青光眼是主要致盲原因之一,而且青光眼引起的视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后果极为严重。一般来说青光眼是不能预防的,但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终身保持有用的视功能。因此,青光眼的防盲必须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慢性青光眼是引流角逐渐的甚至需数年时间受到了阻塞而引起的症状。年老或远视等因素引起引流角变窄时,会导致慢性青光眼,过了中年以后,患慢性青光眼的危险性会慢慢增大。此病也具有家庭遗传倾向。许多病人症状是造成一只眼睛靠近鼻侧处的小范围周边视野缺损。这种缺损是很难察觉的,只有当另一只眼睛受到了影响,已经丧失了部分视力。

青光眼常有家族史,家庭成员有青光眼病史,并自觉头痛、眼涨、视力疲劳,特别是老花眼出现较早者,或频换老花眼镜的老年人,应及时到眼科检查并定期复查。查眼压在青光眼早期眼压常不稳定,一天之内仅有数小时眼压升高。因此,测量24小时眼压曲线有助于诊断。

患者要注意眼底改变。视盘凹陷增大是青光眼常见的体征之一。早期视盘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盘的生理凹陷逐渐扩大加深,最后可直达边缘,形成典型的青光眼杯状凹陷。视盘邻近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是视野缺损的基础,它出现在视盘或视野改变之前。因此,可作为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胡先生此处所谓吴茱萸汤证,历来意见纷纭。其汤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见于阳明篇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一见于少阴篇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见于厥阴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自古及今,大多注家均随文释义,认为吴茱萸汤可统治阳阴、少阴、厥阴之证,清·汪昂《汤头歌诀》中更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为“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细思之下,一首方剂只能符合一个相同的病机才能取效,否则不仅不会有效,还会导致病变增重或发生其他变证。中医学固然有“异病同治”的特点,但其根本是临床表现不同而病机相同。阳明虚寒、少阴阳衰、厥阴寒甚三者的机制根本不同,用一吴茱萸汤治疗,显然不符合辨证论治思想。

对于378条,其病机为厥阴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肝寒犯胃,冒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干呕,胃阳不布,产生涎沫,随浊气上逆而吐出;肝经寒邪循经脉上冲巅顶则头痛,故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阳。其为厥阴病正治之方,各家看法基本一致。

243条,一般认为本条之病机是阳明胃中虚寒,不能蒸化水谷,寒饮内生,冒失和降,则“食谷欲呕”“饮水则哕”(226条)。然果属阳明胃中虚寒,胃气上逆,则宜理中汤温中祛寒,寒甚加附子温而散之,呕哕甚加丁香、蔻仁温而降之:若中阳不足,寒饮内盛之干呕吐逆,吐涎沫,又可用半夏干姜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若中阳式微、阴寒内盛之呕吐、腹痛,又宜用大建中汤温建中阳、补虚散寒。何以径用厥阴之方吴茱萸汤?则243条绝非单纯的阳明胃中虚寒证。用吴茱萸汤,必与厥阴肝经有关。诚如清·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卷四》所说:“食谷欲呕,虽属阳明,恐夹肝经逆胃所致,先以吴茱萸温肝,下逆而探之,若得汤反剧,则非厥阴之呕,乃少阳或太阳之邪传入阳明腑病之呕,为属上焦也。”清·周扬俊《伤寒论三注·卷四》也说:“然则张仲景立吴茱萸汤,本以治厥阴病,乃于阳明之食谷欲呕亦用之何哉?盖脾胃既虚,则阳退而阴寒独盛,与辛热之气相宜。况土虚则木必乘,乘贝不下泄,必上逆,自然之理也,然后知未得谷前已具上逆之势,况谷入而望其安胃耶。”沈氏认为,本证为“挟厥阴肝经逆胃而致”,周氏认为,本证是“土虚则木必乘”,皆切中病机,要言不烦。可见本条的病机为肝胃虚寒或胃气虚寒,木来克土,乃厥阴与阳明合病,说明绝非单纯的阳明胃中虚寒证。

再看309条,一般认为本条是寒中少阴,阳虚阴盛、正邪剧争的证治。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则见呕吐、下利、手足逆冷:而“烦躁欲死”,标志着阴邪虽然很盛,但阳气尚能与之剧争,不同于阴盛阳亡。然果为少阴病,则心肾两虚,阳气衰微,温煦推动之力不足,阴寒内盛,阳气绝对无力与阴相争,故出现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之证,何况更出现“烦躁欲死”,险象环生,296条明言“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此时用四逆汤、通脉四逆辈急温之犹恐不及,难保十全,区区一吴茱萸汤能当之乎?

周益新先生曾经指出,一般阳虚之证,即使太阴证,脾阳虚弱,寒湿停滞,出现下利清谷,犹用理中汤加附子,或径用四逆汤补火生土,何况阳气衰微的少阴证乎?故本条所述绝非少阴证。清·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卷七》尝言:“此少阴并夹厥阴而乘胃也。少阴邪盛,淫溢于肝,肝肾之邪协逆胃中,逼迫水谷下奔,阳微不能固摄,故上吐下利而手足厥冷。然肝为将军之官,是被肾阴逼迫,则阳神飞越,躁急不宁,此乃阳欲上脱,阴欲下脱,故烦躁欲死。但无自汗,正在欲脱未脱之际,还可追阳反宅,故用吴茱萸汤专驱肝肾之寒而下逆气,人参、姜、枣温胃补中,俾正气得补而寒气散,吐利烦躁即止矣。”

沈氏谓本证病机为“少阴并夹厥阴而乘胃也”,已认识与厥阴关系密切,颇有见地,其分析上吐下利而手足逆冷及方药之作用,亦皆言之成理,只是尚未脱离“少阴病”之囿,尤其是对“烦躁欲死”的解释,更与少阴病阳衰阴盛,阴阳离决混为一谈。

清·吴谦《医宗金鉴》中曰:“名曰少阴病,主厥阴药者,以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而治别也。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而证同者也。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汤之辛热,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而治别者也。今吐而不吐蛔,手足厥冷,故主以少阴病名之也。盖厥冷不过肘膝,多烦而躁欲死,故属厥阴主治也,所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也。”吴氏论述说理透辟,理明词达,卓有见识。

矢数先生还引用目黑道琢《餐英馆治疗杂话》更对此方证与四逆汤证进行了详细的鉴别,对深入领会吴茱萸汤证很有帮助,其说此方“虽与四逆汤证相同。然四逆汤证,有吐利而元气飞越,手足厥冷,烦躁为元阳之气(元气之根本)欲脱之故,手足之厥冷有自下焦冷起之倾向。且腹软而心下无阻塞也。吴茱萸汤之指征,虽云手足厥冷,然不恶冷,且由手指之表冷起。四逆之阴证,自指之里冷起。此阴证与阳证有厥冷之区别。又吴茱萸汤证,必有心下痞塞而烦躁者,而且因痞塞气血往来受阻,以致手足厥冷”。

此证《伤寒论》虽未论脉,然两证之脉,当绝或沉微、沉细之类……以吴茱萸汤之苦味,通心下痞塞,则阴阳平衡谐调,烦躁已,厥冷回。只宜以心下痞塞为标准,应以手足指、趾之表冷起为目的。此证,若黏汗出,而阳脱者,非附子不治。若有薄汗者,则宜吴茱萸汤。309条证之病机仍为寒入厥阴肝经,侵脾犯胃。脾胃虚寒。升降失常所致,侵脾则不能升清而下利,犯胃则不能纳降而呕吐,肝胃虚寒,疏泄失职、升降失常,气血郁阻不通,则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故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散寒、益气,降逆,毋需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历来注家之所以错误地理解经文,是拘于文中“属阳明”,“少阴病”之名称,先入为主、印定眼目,不知变通。《伤寒论》阐常述变是其基本特征,不但要辨简单的证候,而且要辨复杂的疑似的证候。论中的内容言变多而言常少,对于常规的如六经病的主证主方论述不多,绝大部分是探讨非典型的、证情疑似的,病势不定的复杂证候,通过这些复杂病情的反复论证,具体分析,从而揭示诊察的规律和方法,因此研读《伤寒论》必须知常达变,前后对勘,互相比较,反复推敲。

胡先生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伤寒论》厥阴病篇只有4条(除上述2条外还有2条因无关重要从略),均有“厥阴病”提首,但未出证治。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表里阴阳具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论厥阴病甚明。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病篇只了了4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阴病续文,仍合为一篇。不过叔和未尝无疑,故《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惜《金匮玉函经》在元代时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病篇后都是论述的厥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其实张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言之有3点:

1.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和则治,胃气衰则死。凡病之治必须重视胃气,因取此与胃有关的4种常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虚实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作一总结。2.同时亦正告医家,表里阴阳赅括万病,伤寒杂病大法无殊,故称《伤寒杂病论》。试看白虎汤、承气汤、瓜蒂散、四逆汤、大、小柴胡汤、桂枝汤等伤寒治方,适证用之亦治杂病,自可明了。

3.此外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条,虽论治厥,但证属厥阴,又不无暗为厥阴病的证治略示其范也。

(0)

相关推荐

  • 经方名家荟萃之吴茱萸汤方

    方    剂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君) ...

  • 住院11天没有治愈的病三剂中药就好了-吴茱萸汤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来看今天的医案:2016年春节,女,73岁,干呕,吐涎沫,吐得厉害,喜欢喝烫的开 ...

  •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的异同点与主要区别

    [相同点]二方同出于<伤寒论>:均用人参温中补虚,治疗中焦虚寒证. [不同点] 吴茱萸汤:配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大枣补气健脾: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①阳明病胃中虚寒证,② ...

  • 5月17日【书香中医App】每日知识问答...

    5月17日[书香中医App]每日知识问答答案 组成 吴茱萸10g,党参10g,车前子15g,生姜10g,红枣20g. 方解 西医将青光眼分为先天性.原发性.继发性青光眼等几种类型,以眼压增高引起的眼睛 ...

  • 整个方子虽然只有七味药,却是妙合病机诸症——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合辑

    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尝, 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相关条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

  • 【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慢性胆囊炎】

    女患,56岁,1990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从北方迁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自忖为"水十不服"而就医.医曰"蜀多雨湿,挟风寒而成痹,所以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者 ...

  • 胡希恕酸枣仁汤加生龙牡汤医案

    [组成]生酸枣仁30g,知母12g,茯苓15g,川芎9g,炙甘草6g,生龙骨12g,生牡蛎24g. [功用]益阴和血,敛神定志. [适应证]阴血虚损,阳不得入于阴,失眠,久治无效.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 ...

  • 胡希恕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医案

    [组成]桂枝9g,白芍9g,白薇9g,生姜9g,大枣3枚,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川附子9g,炙甘草6g. [功用]调阴阳,和营卫,兼固涩精液.燮理阴阳,交通心肾. [适应证]失眠,神经衰弱,头晕 ...

  • 名家医案丨“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汇总(18则)

    山西中医小院为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产品研发为一体并兼有临床作用的医学互动平台.  [导语]本期共总结柴胡桂枝干姜汤名家医案18则,依次为:1 惊恐障碍 :2消渴病(刘渡舟) :3心悸(刘渡舟):4 ...

  • 余国俊用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胆囊炎经验

    为病之易反易复.缠绵难愈所困惑 25 --慢性胆囊炎多年 诊断现场 女患,56岁,1990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从北方迁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自忖为"水土不服"而就 ...

  • 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

    陈某,女,32岁,北京市人. [主诉]腹胀.大便偏稀. [现病史] 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大便偏稀,自行服用香砂六君子.和胃整肠丸等中成药,症状时轻时重.后患者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北京 ...

  • [转载]余国俊用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胆囊炎经验

    作者:普灵阁主 诊断现场 女患,56岁,1990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从北方迁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自忖为"水土不服"而就医.医曰"蜀多雨湿,挟风寒而成痹 ...

  • 大柴胡汤、吴茱萸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何庆勇经方

    大柴胡汤 [摘要]经方素有药专力宏,效如桴鼓的特点.大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能和解少阳,通泻阳明.何庆勇副教授擅长运用大柴胡汤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每每获佳效.何师认为临床运用大柴胡汤的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