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背后的病机才是真谛

作者:丁玉号

中医在线私塾班学员

徐某,女,46岁,3年前出现胃胀,后逐渐开始腹胀,自觉有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咽喉,到达咽部时有股凉气像雾一样散开,每日发作,四处求诊病情反复,察其前医处方大多以补脾降气为主,初服二、三剂有效,继服恢复如初,至今未见明显好转。

近日经人介绍求治于我,现症见:自觉有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咽喉,到达咽部时有股凉气像雾一样散开,每日发作数次,右侧腹胀明显,无疼痛感,后背凉且有沉重感,口中和,纳一般,眠可,小便正常,大便不畅,肠镜示:肠道内水气潴留,余无特殊。

无鼻塞、流涕、身疼痛,舌质淡胖,苔薄白,右脉弦细,左脉稍弱。

按照马家驹老师教我们的先辨病性(阴与阳)和病位(表、半表半里、里),确实六经再继辨方证的原则,

此患者整体属于阴性,病性属阴,排除了三阳病。

患者无鼻塞、流涕、打喷嚏、身疼痛等表证表现,故排除表证;

口中和,无咽痛、咽干、无孔窍相关症状排除半表半里证;

据上述症状及舌脉诊断为太阴病。

患者叙述“自觉有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咽喉,到达咽部时有股凉气像雾一样散开,每日发作数次”,考虑为“奔豚病”遂处方苓桂枣甘汤加杏仁(茯苓50g、桂枝18g、大枣30g、炙甘草10g、杏仁10g),

服完5剂,患者自述发作时气上冲的感觉稍减轻,二诊继服上方5剂后气上冲变化不大,亦无大便,以为是病久药轻,三诊加大了上方剂量,服至第2天时,电话告之现症状又恢复如初,信心大失。

沉思片刻,嘱患者即刻复诊,停服余药。

患者来述,腹部甚胀,尤如下水道堵塞一般,满肚子的气向上冲,胃口全无,大便不通,观其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微腻,诊其脉弦细重按无力。

现以腹部胀满为主证,处方厚姜半甘参(厚朴60g、生姜60g、清半夏20g、炙甘草10g、红参5g),

服完5剂仅出现1次上冲感,腹胀、后背凉、沉重感明显好转,患者十分高兴地说,这次药应该是用对了,几年从未有这种畅通的感觉,

五、六、七诊逐渐加大剂量至(厚朴120g、生姜120g、清半夏40g、炙甘草10g、红参5g),至今回访一月余,诸症皆痊愈。

回顾这个病例的治疗,在诊断为太阴病大方向上没错,但在选方上只看到了所谓的“方证相应”,忽略了方证背后的病机。

正如胡老说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胡老的“方证”不是简单的“方证相应”、“抓主证”,而是指方与证在病机上的相应。

苓桂枣甘汤与厚姜半甘参汤都可以治疗太阴病,细细分析这个患者是由于脾虚痰气胶固于肠道(肠镜示:肠道内水气潴留),导致肠道不通引起的气上冲。苓桂枣甘汤是以“脐下悸”,以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为主证,无腹胀满的表现;厚姜半甘参汤是以“腹胀满”为主证。

厚姜半甘参汤很少见到气上冲的症状,但不能排除气滞到一定程度亦可出现气上冲的表现,正如患者自己描述的那样“尤如下水道堵塞一般,满肚子的气向上冲”。

所以临床上不能着眼于一个典型症状就自认为是抓到了“主证”而妄下诊断,细析症状及方证背后的病机才是关键。

本文作者丁玉号,是中医在线马家驹线上私塾班的学员,经过一年跟随马家驹老师的学习,提升了辨证水平和临床疗效,并且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思考尽数分享,这就是经方的传承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