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肝俞在颈项;病在心俞在胸胁;病在肺俞在肩背;病在肾俞在腰股;病在脾俞在脊柱★(肖春宏老师)
【译文】在外表没有病形的表现却感到疼痛的这一类病证,其属阳的体表完好如常,只是属阴的五脏六腑有病,应该急速治疗其属阴的五脏六腑,而不要治疗其属阳的皮肉筋骨。
【分部】即然不是体表的问题,那么是体内什么脏腑的问题呢?内经又给出明确答案了。分述如下:
病在肝,俞在颈项;
病在心,俞在胸胁;
病在肺,俞在肩背;
病在肾,俞在腰股;
病在脾,俞在脊柱。
现在知道病位在何处了?那么脏腑有什么问题?因人而异,据四诊而辨则知矣。
中医仅凭“痛”的形式和部位,就分析判断出病之老巢在何处!
如果在加上舌脉进行佐证,则病位准确无误了,是非常有把据的。
根据体表疼痛部位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体表某个部位疼痛是哪个五脏病变了,可是还不能确定是哪个六腑病变了,怎么办呢?《黄帝内经》又说“五脏不平,六腑闭塞所由生也”,意思是说五脏病变了是因为六腑不通。哈哈……,“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有思路了。每一个五脏都与某个六腑互为表里,比如肺与大肠表里,肝与胆表里等,这样体表疼痛又与六腑对应上了。现在可以理解颈项疼痛,有时治胆为什么好使了![胜利]
【原文】《黄帝内经》说:肺之俞,在肩背。
【译文】肺有病常在肩背上反映出症状,而肩背部的病症,也应考虑到其病之本在肺的可能。
【病例】某人左上臂及肩胛处疼痛,半年来日趋加重,活动后尤剧,周身乏力,脉右寸(肺)独弱,舌质偏红,舌苔薄黄,睡眠差,吃饭少,心烦。
【讲解】此患者肩胛处疼痛,根据《内经》的“肺之俞,在肩背”之医理,可考虑是肺的问题。脉右寸(肺)独弱,证明判断肺有问题正确。脉右寸弱是肺气虚,周身乏力也说明气虚。但是不能直接补肺气,这是因少阳胆有郁火,要先用“柴芩温胆汤”去掉胆之郁火,之后补肺气。是怎么知道胆有郁火的呢?因为吃饭少,舌质偏红,心烦是胆有郁火的标志。
【病例】某人左上臂及肩胛处疼痛,半年来日趋加重,活动后尤剧,周身乏力,脉右寸(肺)独弱,舌质偏红,舌苔薄黄,睡眠差,吃饭少,心烦。
【思路】第一步,看病人上臂和肩胛处的皮肉筋骨形态没有任何变化,病人却感觉疼痛。根据《内经》的“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勿攻其阳”,考虑上臂和肩胛疼痛病之本在五脏六腑。第二步,肩胛处疼痛最突出,根据《内经》的“病在肺,俞在肩背”,考虑肩胛疼痛病之本在肺。第三步,将四诊(望闻问切)搜集的资料综合起来判断肺是否正常,验证初步判断肩胛疼痛病之本在肺的正确性。假如肺正常则肩胛处疼痛病之本不在肺,而是受风寒湿导致的。第四步,治法遵守《内经》中的“内外同病时治疗五原则”,即根据五原则之一的“从内之外者,治其内”,治疗胆和肺。这是因为内部的胆和肺先病了,后引起肩胛处疼痛,病情属于从内向外发展,这就是“从内之外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治病要治本。
【原文】《黄帝内经》说:“背者,胸中之府”,又说:“病在肺,俞在肩背”。
【译文】意思是肺有病常在肩背上反映出症状,而肩背部的病症,亦应考虑到其病之本在肺脏的可能。
【病例】某人左上臂及肩胛处疼痛,半年来日趋加重,活动后尤剧,周身乏力,脉右寸(肺)独弱,舌质偏红,舌苔薄黄,睡眠差,吃饭少,心烦。
【讲解】此患者肩胛处疼痛,根据《内经》的“病在肺,俞在肩背”之医理,可考虑是肺的问题。脉右寸(肺)独弱,证明判断肺有问题正确。脉右寸弱是肺气虚,周身乏力也说明气虚。但是不能直接补肺气,这是因少阳胆有郁火,要先用“柴芩温胆汤”去掉胆之郁火,之后补肺气。是怎么知道胆有郁火的呢?因为吃饭少,舌质偏红,心烦是胆有郁火的标志。
如果看了上述之文,理解了如何运用“病在肺,俞在肩背”医理去解决问题。那么同样可以会用“病在脾,俞在脊柱”之医理。
现在回头看治“头项痛,脊柱强”的麻黄汤,甘草可健脾,麻黄可祛入表邪。至止,对麻黄汤理解到位了。[憨笑]
葛根,为什么是治项强要药?就是因为既解表祛邪,又能升胃阳扶正!
脾有湿热,输送到脊柱,则脊柱发生各种炎症,用泻黄散泻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