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远离动脉粥样硬化,血压达标远不够,4类降脂药助力LDL-C达标是关键
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达到了27.9%,患病人数已达2.45亿,2019年的心血管病报告中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除了高血压外,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是重要的高危因素。
单纯降压对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致残率作用有限,其中41.3%的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因此目前强调在降压的同时进行降胆固醇治疗。其中需要干预的两个最主要指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
他汀类
他汀类药物主要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是降胆固醇的首选药物,初始治疗可选择中等强度的他汀,包括辛伐他汀每天20-40mg、普伐他汀每天40mg、氟伐他汀每天80mg、匹伐他汀每天2-4mg、阿托伐他汀每天10-20mg、瑞舒伐他汀每天5-10mg。一般治疗4-6周后复查血脂,LDL-C达到相应目标值后,则应继续维持长期治疗。
依折麦布
依折麦布通过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减少小肠中胆固醇向肝脏中的转运,从而减少肝脏中胆固醇的贮量,增加血液中胆固醇的清除。用于经过中等强度的他汀治疗后LDL-C仍然不达标的患者,可以在他汀的基础上联合依折麦布,通常剂量是每天10mg。
PCSK9抑制剂
首先我们知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LDLR)结合形成复合物,复合物被转运至肝细胞内,在肝细胞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降解,然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又重新返回到肝细胞表面。通俗的说要降胆固醇就必须要有这种受体把它带到肝细胞内进行降解。
PCSK9,全名叫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它是肝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酶,它能够与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结合,导致这种受体的降解,减少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的数量,从而减少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清除。通俗的说这种蛋白酶对降胆固醇是不利的,它是破坏分子,必须想办法抑制它。
依洛尤单抗或阿利西尤单抗就是PCSK9的抑制剂,这类药物与PCSK9结合,抑制循环中的PCSK9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止PCSK9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降解,使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可重新循环至肝细胞表面。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从而降低LDL-C水平。
这类药物目前在我国上市的有两种,都是注射剂型,分别是依洛尤单抗注射液、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依洛尤单抗140mg皮下注射每2周1次,或420mg皮下注射每月1次。阿利西尤单抗75mg每2周一次,如需进一步降低LDL-C最大剂量可至150mg每2周一次。
对于已经使用了他汀或依折麦布最大耐受剂量,LDL-C仍然不达标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以联合使用依洛尤单抗或阿利西尤单抗,进一步提高LDL-C的达标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再发率。或者是单独用于不能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
血脂康
血脂康胶囊为红曲提取物,具有调节异常血脂的作用,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脂质在肝脏沉积。
临床研究表明,血脂康的降脂幅度与起始剂量的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降脂幅度相近,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可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和降低死亡率。通常每天2次,每次0.6g。此外,血脂康能够化浊降脂,活血化瘀,健脾消食。所以对于脾虚痰瘀阻滞引起的气短、乏力、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食少纳呆等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对于高血压伴有血脂异常的患者,在降压的同时需要降脂,才能进一步降低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首选胆固醇抑制剂他汀类,如果不达标再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如果这两者都能不能达标,可考虑联合PCSK9抑制剂,而血脂康胶囊更适合伴有上述症状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