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干货】双打右侧进攻轮转,封网不可站死老板位
写在前面:
羽毛球运动经年日久,各项内容都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时我们会忘记最初的出发点,我认为这就是很多球怎么都说不清楚的原因。作为回顾和反思,我做了这个《肥司令战术板》系列内容,效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的笔法,其中还会穿插一些发散式的内容。或许你会觉得太烧脑,不妨沉下心来烧一烧吧,在这个时代里停下脚步思考片刻反而会走得更远更快。
首先说明一下,我非常理解业余爱好者的最大困难:无法打出设计中的球路。就是说事先布置好的打法,一到实战中完全不一样。所以如何让对方给出我们想要的回球,是实现战术的关键,但这点恕我无法尽述,因为此非面对面教学不能及也。大家如果有幸遇到好教练,他们能够让你做到这些的,而无法让你做到的,自然就是只能教点皮毛的教练了。
左侧防守概念
如图一,是实战中常见的球型,守方(画面上方)起高球到攻方正手区,形成右侧进攻的局面。这里说一下,这种局面大多是由攻方右侧球员向前压迫而形成,守方打他向前之后留下的空位,当然攻守双方的产生是在这一拍起球之后才确定,在此之前或者是相反的,也或者是均势,抽挡对抗等等。
我个人比较推崇图一的防守线路,业余球员一般认为要打对方头顶区,因为正手区攻击力强,而且守方左侧防守压力大。这属于初级观念,其实所谓正手区攻击力强,仅仅针对非常入门级的球友而言,头顶那边不也是正手动作接球吗?那种站在后场都要用反手接头顶区的人,和正手能杀死你,头顶就杀不死你的人,不在讨论范围之内,那都属于肯定打不过你的水平了,还研究来干啥?
对于任何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一定是头顶区进攻威力更大,不然你看看现在的青训,哪个教练教的突击球不是头顶突击?因为头顶突击能充分体现转身发力的作用,而正手区突击要使用“中国跳”这种不完全转体动作,在世界范围内能做好这个动作的人都不算太多,所以我很奇怪为什么业余球员这么爱挑反手区,这不是创造条件让我们施展从小练到大的绝招吗?
此外,如果你把攻方打到头顶后场,我们都知道那里是整个场地的最弱区(更反手、更后场、更下手就更弱区),那除非他这一拍就死掉,否则接下来无论你打那里,攻方都会不断向更好的局势发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只敢不停地挑对方反手底线,如果这样也防不住的话就缴枪了。
所以打正手形成左侧防守是高级防守(攻方右侧进攻对应守方左侧防守)——你得愿意这么干才行。让攻方从最强区开始进攻,你能选择的空档就是攻方的相对弱区,所以防守的原理在于要让攻方从强区向弱区发展。图一中的守方是从正手底线打攻方正手底线,出球后按虚线所示跑位,形成左侧球员防边线,右侧球员保护中路的防守队形,这都是教科书式的常识,学习双打者不可不知。
封网不可站死老板位
攻方后者杀边线,这是常规选择,初中级水平的人都能掌握,好处是两人的站位正好处于守方回球扇面的两条边,正好照顾到守方的所有回球可能。要点是前者要占据中线,T字后退至少一米的位置,业余者的通病是前者站死T字老板位——因众多领导干部坚守此地而得名,尤其是女生,须知这种距离根本没人敢封网,一伸手肯定打飞,太近了!没时间做动作。这个距离站多远,要保证能掩护到头顶后场,就是图一中的阴影区域,如果守方接杀挑另外一边(摆脱),攻方前者要能拉回去继续杀,难吗?就是这么难!
后杀前封时的分工
图二是攻方两人的责任区域划分,在杀直线这拍时,后者只负责从杀到跟进正手中场两个点,后者的杀球要做到绝对压制,就是说如果让守方边线就是失败(双方实力对等),前者负责阴影部分之外的区域,必须做到全部网线以上操作,否则失败,这里的难点在于正手网前,很多人认为后者已经一条龙跟进,就提前退了,但守方如果接杀直接放网的话,后者是无法完全到位连接的。所以这拍前者还不能退。
后场球员推进到中场时的分工
图三,后者已经发展到中场,这时的责任区域划分就不一样了,如图可见,跟进到中场之后,就可以覆盖到另一侧网前,这时候前者就成为后者了,也就是形成轮转,在图二中的攻方后者处于正手后场位置,显然不可能管理图三中的阴影区域,轮转进攻的关键就在于这两拍的交接,很多人苦练一辈子也做不好的连接,就是因为做不好这两拍。
今天就到这里,这是右侧进攻轮转的基本变化,其他变化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