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在阳新:由人而神的传奇

故乡读书会

  ◆  ◆

  ◆  ◆

黄石往事

甘宁在阳新:由人而神的传奇

文|刘远芳

富池三月三庙会,是阳新县富池镇特有的一项民间祭祀和娱乐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富池镇民间都自发举行庙会,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和演变,已经形成相对长稳定的程式,主要包括:吴王庙拜祭、抬神像出巡游、祭扫甘宁墓、普施斋饭、抢彩球、唱大戏等系列活动。如今,这一民俗活动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有时观众达到三四万,其影响也由富池及阳新地区,扩展到黄冈市东部、鄂州、咸宁和江西省九江市、景德镇市等地。

农历三月初三郊游踏青、祓禊除灾,本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活动,《周礼》《论语》等先秦典籍已有记载,自《汉书》以来的历代正史也有连续而明确的文献记录。但在阳新县富池地区,这一活动却与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它的主旨在于纪念三国时期吴国大将甘宁,巡游、踏青、唱戏等均是纪念活动的组成部分。2014年,“富池三月三”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甘宁生平

陈寿《三国志·吴书》单独为甘宁立传,略云: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

少年时的甘宁,使气任侠,不遵法度,招集一帮轻薄少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吴书》曰:“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于郡中。其出入,步则陈车骑,水则连轻舟,侍从被文绣,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缯锦维舟,去或割弃,以示奢也。”因常驾舟于江河,恣意抢掠,且常以锦帛作船帆并缆绳,时人称之“锦帆贼”。后来甘宁渐渐不满足于小打小闹,想要在军阀混战的时代割据一方。兴平元年,刘璋为益州刺史,甘宁率所部进攻刘璋属地,未能得逞,在当地无法立足,于建安初年投奔刘表。打家劫舍十余年,自此改邪归正,钻研起诸子文章和古人兵法。刘表将其安置在南阳,不加重用。甘宁心生失望,转投黄祖,黄祖也不把他当回事。于是他在黄祖手下大将苏飞的指点下,投奔江东孙权帐下,因东吴名将周瑜、吕蒙举荐,得到孙权的赏识和重用。自此为东吴效命,南征北战,擒黄祖,取夷陵,拒关羽,破朱光,因功被擢拔为升城督,拜折冲将军,又升前部督,几年之内,成为东吴名将,连蜀国名将关羽和魏国名将张辽都畏其三分。甘宁为吴国抗魏拒蜀立下汗马功劳,威名日盛,不期壮岁身死,孙权闻之,痛惜不已。

虽然如此,甘宁生时却未得到相应的封赏。清代著名历史学家潘眉(1771—1841)评价说:“甘宁之勇烈功绩与魏典韦相上下,韦不封侯,宁亦不封侯,酬功之典均未副也。”《陈志》以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为一卷。据潘考证,“韩当封石埭侯,周泰封陵阳侯,徐盛封芜湖侯,潘璋封溧阳侯,丁奉封安丰侯,皆及身封侯。”程普等人生前未封侯,但死后亦获追封:“追论程普功,封子咨为亭侯,追论黄盖功,赐子柄爵关内侯,追录凌统功,封子烈为亭侯,烈有罪,弟封复袭爵,又蒋钦子壹封宣城侯,陈武子修封都亭侯,表封都乡侯,皆封其子。”不封侯者惟董袭、甘宁。考察其所得官职,折冲将军为五品,西陵太守也不过是中级官职,且只领阳新、下雉两县。

然而,奇怪的是,甘宁生未封侯,却在死后享有崇高的声望,由人而神,千百年来受到鄂东、赣北一带百姓的爱戴。这就不得不提及历史上与其有关的一些神奇的传闻。

2.甘宁显圣

南宋时期兴国州著名文人王质所作《富池昭勇庙记》,记述了甘宁死后受追封的历史。从其身没至宋,其间历两晋、宋齐梁陈,历隋,历唐,皆无所宠嘉。至于宋,朝廷追录“前代忠臣义士,死而能有阴功密泽者”,甘宁因曾“捍寇贼保城邑,兴雨泽救生灵”,名在其列,于北宋开宝五年(972),被封为褒国公。此时离赵匡胤建立北宋(960)才十余年,这表明,在宋立以前,甘宁便有显圣事迹,否则,仅以武勇,不会得到封赠。我们有理由相信,受宋朝廷追封历史人物,既为忠臣义士又死而有功,这两条缺一不可。可见,甘宁死后庇佑一方的传说,在宋立国之前已经众所周知,然不见于著录。宋元丰五年(1082),富池地区大旱累月,百姓惶急不安,遂因宁求雨,竟有灵应。于是郡以状闻,宋神宗(1067一1085年在位)封其为褒国灵武公。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又为甘宁祭享之所赐名“昭勇祠”。宣和五年(1123)又封宁为武惠王,自此甘宁由公晋爵为王。南宋建立之次年(建炎二年,1128),甘宁“以灵卜惊张遇”,获封武惠昭毅王。两年后又因“以阴兵镇金人”,因宋“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之请,朝廷封其宁昭毅武惠显灵王,同时封宁之妻子为夫人、为侯。绍兴二十一年(1151),再封为昭毅武惠遗爱灵显王。在宋以前,甘宁未曾得一封赠,而有宋一代,竟迭受封赠,至于六次。作为官方档案的《宋会要辑稿》亦有相同记载。

甘宁显圣,正史无传,但历代文人笔记和地方志书有所著录,且朝廷既下诏褒奖,自有来历。然宋立之前灵迹,已不可考。而据民间流传,宁死之日,群鸦护体(后文将会言及),此时宁尚未为神,但已显灵异,使土人由惊怪而崇拜。王质在其文中明确记载的有三次,一是元丰五年求雨而应,一是建炎二年“以灵卜惊张遇”,一是“以阴兵镇金人”。求雨之事,事出偶然,不必深究。镇金人之事,暂不知出处。据《宋会要》,张遇反叛,事在高宗建炎元年前后,张遇所卜何事,如何受惊而退,王质未记,而陆游《入蜀记》有录:“建炎中,大盗张遇,号一窝蜂,拥兵过庙下,相率卜筊,一筊腾空中不下,一筊跃出户外,群盗惊恐引去,未几遂败。大将刘光世以闻,复加诏封。”如此看来,刘光世是在甘宁两次显圣后,向皇上报告并请求加封甘宁的。清雍正年间兴国州文士周旋所作《续修甘将军墓记》另备一说,记之甚详:“建炎中,逆寇马进屠蕲黄,席卷兴国,屯富口,斋宿。卜将军筊,不许,再卜,再不许。马怒,自取筊掷之。筊亦怒,从地踮起,飞空中,横着门额不下。马惧,解甲谢而去,郡赖以全。”周氏所记,准确来源应是南宋文学家洪迈所著《夷坚丁志》卷第二《二十事》,全文不长,录之如下:

兴国江口富池庙,吴将军甘宁祠也。灵应章著,舟行不敢不敬谒,牲牢之奠无虚日。建炎间,巨寇马进自蕲黄度江。至庙下求杯珓,欲屠兴国。神不许。至于再三。进怒曰:得胜珓亦屠城,得阳珓亦屠城,得阴珓则舁庙爇焉。复手自掷之。一堕地,一不见。俄附著于门颊上,去地数尺,屹立不坠。进惊惧,拜谢而出。迄今龛护于故处,过者必瞻礼。殿内高壁上亦有二大珓虚缀楣间,相传以为黄巢所掷也。

看来,张遇卜筊,马进卜筊,均有其事。甘宁显圣,仅后一次即以杯筊活数万生灵。其受人爱戴,历经百世香火不断,良有以也。

甘宁显圣的故事,南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记》、曾敏行《独醒杂志》、王质《雪山集》、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求》、元揭傒斯《文安集》等书均有记录,不可斥为虚妄之辞。当然,那些灵异事迹与甘宁有无关系,另当别论。而最早载其灵异的是比上述诸人更早的的苏门四学士之张耒,其诗《过富池隔江遥祷甘公祠》前有序云:

自庐山回过富池,隔江遥祷甘公祠,求便风至黄。沥酒而风转,日行二百里,明日,风犹未已,又风势徐缓不奔驶。可畏!甘公,盖吴将甘宁云。

稍晚之后,陆游在《入蜀记》中也有记载:

祭享之盛,以夜继日。庙祝岁输官钱千二百缗,则神之灵可知也。舟人云:若精虔致祷,则神能分风以应往来之舟。

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祯(1634—1711)《分甘余话》有《梦神告盗》一节:

江神识山谷书扇事,世传以为异。又有一事,颇类此。沈辽睿达,存中之侄,善书,舟过富池吴将军甘宁庙,遇风,遥祷于神。风止泊岸,乃作赞,手书之,留庙中。后为好事者取去,郡守梦神告之,追获而还之庙。然则兴霸亦嗜书也。

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四《纪事五》转洪迈《夷坚志》记载的一件事:

大江富池口,有甘宁将军庙,殿宇雄伟。行舟过之者,必具牺牲祗谒。李子永尝自西下,舟次散花洲,有神鸦飞立墙竿,久之东去,即遇便风。晡时抵岸散步,青蛇激箭而来,至舟尾不见。是夕舣泊,明日赛神。......及旦移舟,神鸦青蛇,送至长沙而止。

李子永,即李泳,南宋人,字子永,号兰泽,扬州人(一说庐陵人),有诗名。曾官溧水县令,淳熙六年至淳熙九年为坑冶司干官,分局信州,遂得与稼轩交游。

清顺治年间进士许缵曾《滇行纪程·甘兴霸庙》亦有神鸦迎送之记,此处从略。清代第一个状元刘子壮(1609-1652)有诗感叹:

初日沧江宿雨醒,乱山无数一峰青。

锦帆公馆灰飞烬,几点寒鸦送客行。

但刘子壮此处所写并非神鸦,而是寒鸦,不胜沧桑之慨,看来他不大在意神鸦灵异之说。

阳新人张吉满抄于1964年的甘宁墓志记载:清世宗雍正皇帝登基第四年(1726),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地区流寇大起,李自成残余部队瓦解后,分散组织抗击清军,在南方山区扰乱百姓、杀害官员。雍正派别江西巡抚湖广总督迈柱领兵围剿,流寇败至阳新富池口,藏身于山林。某夜,流寇乘夜将官兵营寨包围,放火烧杀,忽然,天空传来三声大叫:“迈柱元帅快醒来,贼寇劫营了,有我在此,决不许贼寇冒犯我镇守之地!”官兵惊起,大举反击,敌寇全部被歼灭。

类似记载甚多,晚近以来,又有新说。如富池当地民间传说,甘宁祠前有古戏台,是当年甘宁驻军操练之所,甘宁死后,演兵台成为戏台。凡路过富池口的戏班子,均须在富池口义演三天,其行程才会安全顺利。否则,定会遭遇挫折,甚至灾难。故凡水路经过富池的客货船只,都要到上岸祭拜,以求庇佑。

3.昭勇祠 吴王庙 卷雪楼

甘宁享堂始建于何时?求诸史志,未见详细记载。不过,考校诸书,可断定最晚在五代时已然存在。前所述北宋张耒《过富池隔江遥祷甘公祠》诗云:

江边古祠吴甘公,往来祭祷严且恭。

我离匡山已经宿,舟挽不进篙工慵。

沙边朝服遥致祷,浇酒未竟天回风。

一帆百里至还作,不徐不疾来雍容。

我生久已甘困滞,神亦何事特哀穷。

但疑神理与人异,意诚词直无不通。

林皇夜泊若平地,疑有鬼物驱蛟龙。

天明旗脚向北指,舟子笑语开船蓬。

由其诗可知,当时已有吴甘公祠,“祭祷严且恭”,而甚灵验。既称古祠,至少不应在当代吧?张生于1054年,卒于1114年。绍圣四年(1097)二月,张耒被谪监黄州酒税,其自庐山回过富池或即在此期间。上溯一百余年,即是五代十国(907-960)时期。其实甘宁祠堂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周紫芝(1082—1155)曾任兴国军知军,有《卷雪楼记》称:“今昭毅武惠遗爱灵显王有大功于吴,庙食于此,垂数百年。而王之威灵,震耀煊赫,无异旧时。”这句话至少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甘宁显圣久有传信,二是立庙祭祀甘宁已有数百年之久。以三百年计,自周出知兴国军(1151)往上倒推,当在841年左右,时在唐朝武宗时期。洪迈《夷坚丁志》中的一句话亦不该忽略:“殿内高壁上亦有二大珓虚缀楣间,相传以为黄巢所掷也。”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在唐朝末年,黄巢(820-884)起义之前,甘宁祠就已经存在并且颇为灵验。

初时甘宁祭享之所是何名称,史无明记,合理推测,或是甘公祠,或是甘宁祠,但肯定不是吴王庙或昭勇祠。甘宁祠在长江南岸富池镇老街,濒临大江,江上舟楫,往来可见。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颁赐庙名曰“昭勇”,庙门曰“表忠”。甘宁祠易名为昭勇祠,应该就在其时。那么昭勇祠又在何时有了吴王庙的称呼呢?这就需要考查“吴王”的来历。孙权曾称吴王,张士诚亦曾称吴王,但自古迄今,从无人对富池富王庙的神主有所疑义,这里供奉的吴王,就是三国甘宁。一说是甘宁在宋封王,百姓取其简便,称吴王,一说是清世宗雍正皇帝加封甘宁为吴王。

吴王庙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部分房产被政府部门占用。1983年,富池镇在原址老街恢复了部分建筑,1990年再次重建。

卷雪楼在吴王庙之北的长江中黄龙洲上。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朝廷封甘宁为王后,当地郡守纠集民众建造楼台以为纪念,历时五年而成,周紫芝刚好到任,乃应郡人之请,为楼取名,他先后想到卷雪、奠桂、秋霜等名字,众议未定,于是遣吏求决于甘宁之神,始定名为卷雪。[17]揭傒斯为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与虞集等人并称元儒四家,与杨载等人并称元诗四大家,他所作《昭勇庙卷雪楼记》明确说:

自始封百七十有八年而建楼于庙之北,名曰卷雪。又百十有二年而毁于景定元年之兵。又六十有三年,为皇元至治二年,祠官九宫山道路姜守先与里人刘舜元及其徒子如渊,爰谋爰度,......仍命曰卷雪之楼。左顾舒蒲之渚,右据黄龙之湾。前俯大江,后控衡庐,北望长淮之外,以天为际......

黄龙湾,旁有黄龙洲,《舆地纪胜》载:“在富池江中,上有仙女屋。”

自宋以来,历代文士吟咏卷雪楼的诗词颇多。南宋著名文人、道教全真派南宗创始人白玉蟾有诗云:

烟水苍苍古渡头,神鸦噪罢缆方收。

泊舟凫渚鸥汀晚,夜入兰宫桂殿秋。

绿苇黄芦悲落日,白苹红蓼闹沧洲。

冥冥千古今如梦,浩浩长江不管愁。

雁阵归时云似幕,风樯高处月如钩。

惊涛飞起银花舞,万顷寒光十二楼。

明兴国州籍文学家吴国伦记:

富口外有洲,溯江而上,长亘十里,沙石皆黄色......历宋尚住千余家,以淘金捕鱼为生,郡志所称卷雪楼在焉,即宋进士焦抑遇黄衣道人处。元初一夕雷雨沉没。越二百余年复隐隐现,水落时始见。

这里记述得很清楚,卷雪楼在元朝初年与黄龙洲一起沉于江中。清《兴国州志》载:“康熙时,复建于江口南崖。”后不知毁于何时。

白玉蟾(约1134 -1229),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才华横溢,著作甚丰。为内丹理论家,道教金丹派南宗祖师。

4.甘宁墓  甘宁公园

富池三月三这项民俗活动,是在千年流变的历程中,经过民间百姓的自主创造和时代风习的自然演变,在清代以来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而在当代又与时俱进删汰了一部分内容,增添了一部分内容。目前的祭祀和游乐活动,都围绕个两个重要场所展开,一是吴王庙,一是甘宁墓。关于吴王庙,前面已有考察。甘宁墓始建于何时何地?其中果真埋葬着甘宁尸骨吗?

周旋中说:“郡先贤王景文记将军始末,凡千二百言,恨无一语及将军墓,缺有间焉。”他认为南宋兴国州名贤王质在《富池昭勇庙记》一文中没有提及甘宁墓,是一大疏漏,所以特作《续修甘将军墓记》以记其事。然而,在北宋、南宋时期,富池当地并无甘墓。就是在元代,当地也还没有甘宁墓。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南宋的周紫芝、王质、陆游和元代的揭傒斯诸人,均对甘宁事迹和甘宁祠、卷雪楼等相关胜迹有所记录,而对甘宁墓只字未提。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由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通判,当年八月十三日(农历)途经富池,上岸至昭勇庙祭奠。宋淳熙五年(1178),陆游离蜀东归,舟过富池,又进昭勇庙祭奠,并作《祭富池神文》,这一次,他的日记和文章仍只字未及甘宁墓。按照清朝及以后文人方志的记载,昭勇庙与甘宁墓相距很近,“滨江之浒,与祠争向背”,如果当时就有甘宁墓,陆游不会不去祭奠。《续修甘将军墓记》载:

(将军)今一邱垅尚无片石,可语郡父老,何居不若桐民?雍正戊申,镇绅士耆庶张文炜、张士仁、柯瑞调、沈学淳等捐资倡义,砻将军封。封高五尺,植原碑,嘉靖郡人刘珂撰文。文五丈许、纵三倍之。石植以坊,坊四础。狮象各一,石几一,石头马二,翁仲三(其一则故所遗也)......已载祀典。

这表明,雍正年间,甘宁墓已经存在,但墓地陈设十分析简陋,只有封土堆,无碑石,无牌坊。张吉满抄于1964年的甘宁墓志记载,甘宁显圣拯救清军后,迈柱上奏皇上,称三国东吴大将甘宁显圣,救了官兵,灭了流寇,于是世宗传旨,在富池重修甘宁墓,并封其为吴王,调昌源节使李青烨至富池口操办修墓一切事宜。雍正《湖广通志》载,甘宁墓修建于雍正七年(1729)八月,落成于冬月十五,正式典礼由湖广总督迈柱委派节使李青烨主持,并确定每年三月初三为扫墓祭祀日。修墓之事,张吉满所抄录的墓志与此可相印证,但显圣之事不知有何依据。周旋的文章则称,戊申年(1728)年富池镇居民重修其墓,广其规模,高其尺寸,并增添了牌坊和石狮石象。时间当以通志为准。此次不仅修缮了墓地,而且制定了祭墓之礼,载入祀典。那么,甘宁墓始建于何时呢?以上这段话中透露出几个重要信息:一是,墓前原有翁仲,有碑,后倾圮;二是,原碑立于明代嘉靖年间(1507-1567)。那么,原墓创修之时,不会晚于1567年。经查,其墓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

甘宁墓既在富池,那么其籍贯是否在富池,或者其生平与富池有何关联?

对于甘宁的籍贯,陈寿《三国志》之甘宁传语焉不详,仅称:“甘宁自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巴郡临江即今天重庆忠县。裴松之引《吴书》曰:“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晋书》则称甘卓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甘茂的后人,也是甘宁的后人,是丹阳人。唐朝的甘基、甘元柬是丹阳人,他们的墓志铭都提到甘茂、甘宁是其祖宗,为丹阳人。又,今南京有甘熙宅第。甘熙,字实庵,生于1798年,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他综览群书,博学强记,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编撰了南京方志著述多种,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还编有《重修灵谷寺志》12卷。其中以《白下琐言》最为后世学人所推崇。其宗谱记载,甘熙为战国时秦国丞相甘茂、三国时孙吴名将甘宁,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大侠甘凤池的直系后裔。《东汉观记》记载:“延熹五年,长沙贼起,攻没苍梧,取铜虎符。太守甘定、刺史侯辅各奔出城。”甘定逃走后,避乱迁家于南阳,又到巴郡。这是甘宁籍贯及出生地变更的情形。

甘宁不是富池人,为何其墓在富池呢?这与他的履历有关。三国志载:甘宁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关羽自择精锐五千人,欲夜渡袭吴地,甘宁以一千三百人御之,羽不敢渡。“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载:“是岁改夷陵为西陵。”是岁指吴黄武元年(222),其年三月,刘备为报吴杀关羽之仇夺荆州之仇,亲率大军进犯吴国,吴将陆逊率吴军迎击,于夷陵等地大破蜀军,刘备奔走,仅以身免。一说甘宁御关羽有功,拜西陵太守,一说孙权破刘备复仇之军后,改夷陵为西陵,自相矛盾,而二说同出于《三国志》。有人说,甘宁所任太守之西陵,不是夷陵所改之西陵,而是在今阳新一带。此说无据。孙权不会在吴境已有西陵的情形之下,又设立一个西陵。而任西陵太守,未必一定要驻在西陵,关羽据有荆州时,吕蒙与之相峙,计赚零陵,孙权“以寻阳、阳新为蒙奉邑”。西陵郡与阳新、下雉两地相隔千里之遥,甘宁“领阳新、下雉两县”,当亦只是遥领,以为奉邑,而并未之任。

甘宁未实际在阳新、下雉任职,当地却有其陵墓并大量与之相关的传说。这就要说到甘宁之死了。

甘宁因何而死,死于何时,《三国志》未有详细记录,只说“宁卒,权痛惜之。子,以罪徙会稽,无几死”。关于其死亡年代,通常有两说。一说建安二十年(215)在合肥之战受伤,不久后死亡,葬于富池。宁传载:“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有人认为,宁此战受重伤,未几创重身死。孙权本传所记可与之相互印证:“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如果甘宁在合肥之战中负伤,该地离富池较近,逝于富池亦有可能。但这二处,皆未言宁受伤,凌统传则言“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二人传记载同一次战斗,言凌受伤,而未及宁,因此,不能确定甘宁在此战中受伤,因而也不能确定他在此役后身亡。唐许嵩《建康实录》载:“(建安二十年)冬,折冲将军、升城督甘宁卒”。甘宁在建安二十年参加合肥之战,二十年冬即死,就近葬于其领地,亦有可能。

另一说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章武二年,刘备伐吴,二月中旬,直至猇亭,大会诸将,分军八路,水陆俱进,大破吴军:

却说甘宁正在船中养病,听知蜀兵大至,火急上马,正遇一彪蛮兵,人皆被发跣足,皆使弓弩长枪,搪牌刀斧;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树上群鸦数百,围绕其尸。吴王闻之,哀痛不已,具礼厚葬,立庙祭祀。

谓甘宁于章武二年(222)在吴蜀夷陵之战中中番王毒箭身亡,带箭至富池口而死。夷陵,今为宜昌市辖区,距富池口千余里,带箭而走千里,其说荒诞不经,全不可信。所以,甘宁如果真的在夷陵之战中箭,是不可能死于富池的;如果死于富池,则不可能是在夷陵中箭。那么,罗贯中为什么会如此描述呢?

罗贯中(约1330-约1400)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之所以将夷陵与富池口如此联系,合理推测是,他不知道甘宁死于何时何地,但一定从文史记录中知晓富池“拔箭港”和“神鸦护主”的的故事。传说刘备为报杀弟之仇,发大军攻东吴,甘宁抱病出战,中箭跌入富河而亡。群鸦绕尸哀鸣,被当地一名老石匠发现,便与乡民一起将其葬于富池江边。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

九江之下贵池口,属池州,九江之上富池口,属兴国军。富池口有吴将甘宁庙,案《吴志》,甘宁死于当口,或疑其富池口也,又恐自有当口。宁传云,'为西陵太守,以阳新下雉为奉邑。’今永兴县有阳新里下雉村,盖宁故国。庙碑刻甚多,并无说此者。

《吴志》称甘宁死于当口,而非富池口。至于北宋时的下雉村无甘宁故迹,并不为怪,因为下雉村(今已转音为下池村)离富池尚有十余公里(在今阳新县枫林镇),而富池口确有甘宁祠。

其实,所谓神鸦送客,并不仅见于富池一地。康熙年间著名诗人、吏部尚书宋荦(1634~1713)《筠廊偶笔》载:“云是吴王神鸦,洞庭君山亦有之,传为柳毅使者;巫峡神女庙亦有神鸦送客,予曾亲见之。”由此可见,乌鸦迎送行人舟旅,乃是一种本能习性,与神圣显灵无关。然而,为何富池口神灵显圣之说历久弥新,代代皆有呢?笔者以为,应与富池口之地形水势有关,可能正是因为其地正当江湾,水深洄急,时有舟船翻覆,旅人溺亡,江行者恐惧无所依凭,乃求乞于神,而甘宁庙正在其地,有时入庙祭奠,恰好风息船安,于是纷传其神。

甘宁墓在富池口。《大明一统志》载:“甘宁墓,在兴国州东六十里军山之阳。”位于距富池镇东三里许的长江边上,这应该是在明朝所建墓的原址重修。雍正元年进士魏钿于雍正七年(1729)升兴国知州,赴任之际正逢朝廷诏修宁墓,故而亲与其事。今存清朝残碑有记载云:

汉末一代之勋名,将以父母斯地于万世也......而若见若闻者,忍视此轩华名墓,渐阑珊于曼草间耶?今当升平清晏之际,众心踊跃趋事,敛费鸠工,缮而葺之。

该碑署名人员众多,有原任知州事升任浙江湖州知府的黄澄,有魏钿,还有兴国州儒学训导、富池巡检司官员古克己等,甘宁墓志则记录了迈柱、李青烨督修之事。

张吉满,阳新人,家住富池镇金堡村王坟组(这个地名值得考究)。据其祖传资料,下雉人董继宋之女董迎君,于东汉建安十一年(207)嫁与甘宁为妻,生三子二女,最小的女儿于218年出生。甘宁死后,董迎君将儿女回董家冲娘家居住,靠父亲扶养成人。董继宋将远房大哥熬公安排到富池,买田置业,子孙守墓。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董家才迁回故地,由富池本地士绅轮流看管理墓地。1938年日军侵华,富池口失陷,士绅们各自逃命,墓地遂日渐荒芜。张吉满之远祖张新元与董熬公相善,两家世代友好,张氏一族同富池居民一样尊敬甘宁,义务参与守护其墓。1967年,富池砖瓦厂扩建砖窑,要挖掉甘宁墓所在的眠牛山,张吉满情知事不可免,乃阴录墓碑文字,并连墓碑形状、尺寸、摆放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

国境之内,甘宁墓共有四处,一在湖北阳新富池,一在四川通江甘谷,一在南京直渎山,一在四川万州甘宁镇。有人认为,南京墓为衣冠冢,通江墓葬有甘宁头颅,万州甘宁家乡之墓为空墓,而富池墓葬其躯体。然于史无凭,只能存疑。

1985年,阳新县富池镇政府在镇区小岭山下谷地重建甘宁墓,以其为主体,修建了甘宁公园,将原墓地残碑移至新墓,并重植牌坊。甘宁公园南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占地1000余亩,其中森林面积800余亩,园内内另建有甘宁塑像,甘宁祠及桂园、竹园、双龙池等景观,1997年富池镇在甘宁公园建甘宁寺,近年又添建戏台,作为三月三民俗活动的主要平台。此外,阳新县浮屠镇荻田街亦有吴王庙(寺),建于明嘉靖年间;乡间还有其他祭祀甘宁的庙宇。

三国人物中,在阳新当地名气最大者,首推甘宁。民间建祠最多者,亦是甘宁。他作为勇武、忠义的象征,担任着保境安民的职责,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原载东楚晚报2016年5月14日12、13版 约5100字)

欢迎留言

  ◆  ◆

有态度,有温度

〖欢迎阅读〗

东方朔在黄石:遗迹与传说

太平天国状元刘继盛生平考略|故乡读书会

“中国第一望夫石”在湖北阳新|故乡读书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