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立春

故乡读书会

  ◆  ◆

  ◆  ◆

余梦楼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何成果,仍乐此不疲。  

  行年八十,不知老之早至。

  

[此图为故乡读书会专用会标]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立春

文|李全修

明天是农历腊月三十,公元2019年2月4日,正是除夕,恰逢立春!

也就是说,在狗年的最后一天,尚未迈进猪年,已经立春。

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2009年,当年2月4日是2009年农历新年牛年的立春。但在牛年的12月21日,转化成公历2010年2月4日,仍然是立春。换句话说,农历虎年没有立春,因为立春在春节前立过了。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上古时代以干支纪年的历法,以立春为岁首,此时,斗柄回寅,天下皆春。立春之名即表示春天正式到来,故又称立春为“春节”。《后汉书·杨震传》上疏“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元·范梈《立春日》诗“今晨春节喜新晴”,所说“春节”就都是指立春。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废除干支纪年,改用公元纪年,以公历一月一日为岁首,称为元旦,把原来农历岁首正月初一由“元旦”改称为“春节”,从此不再称立春为春节。

古人对立春十分重视,由立春而形成的风俗,都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这些风俗主要有迎春、打春牛、立春幡剪春胜、馈春盘作春饼饮春酒、写春帖子、卖春困等。

东郊迎春

迎春是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春配应五方之东、五色之青,故于立春日,天子率百官出东郊祭青帝,迎接春季到来。《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说明至迟春秋时代已经有了这种仪典。汉代因之,“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骑服饰皆青”( 《后汉书·祭祀志中》)。 汉以后各代,不仅朝廷要举行隆重的迎春盛典,地方官也要率士绅僚佐,鼓乐迎春牛、芒神于东郊,谓之“迎春”。这在历代诗歌中都有反映。如:

玉管潜移律,东郊始报春。銮舆应宝运,天仗出佳辰。睿泽光时辈,恩辉及物新。虬螭动旌旆,烟景入城闉。御柳初含色,龙池渐启津。谁怜在阴者,得与蛰虫伸。(唐·王绰《迎春东郊》)

东郊移仗晓迎春,已觉轻寒不著人。天瑞穰穰君泽美,并教和气助佳辰。(宋·宋祁《春帖子词夫人阁十首》其五)

今旦风光动,层城气象新。隔尘移彩仗,披雪度朱轮。枝变园中鸟,帘窥胜里人。仍闻宽大诏,万国共回春。(明·区大相《东郊看迎春》)

东郊迎春去,车马杂飞尘。不见春色至,看杀寻春人。(明末清初·彭孙贻《迎春曲》)

连孤悬海外的台湾也存在这种风俗,高拱乾《台湾府志·艺文》载有清代诗人齐体物所作《东郊迎春》三首,现录其一如下:

物候临烟岛,年华处处同。

灵旗迎帝子,璆佩响春风。

淑气归青柳,馀寒付朔鸿。

况逢晴此日,相庆卜年丰。

打春牛

春牛是指用泥塑的土牛。打春牛之俗的文字记载始见于《隋书·礼仪志》之“彩杖击牛”,说明此俗可能始于隋朝。

打春牛之俗至宋代极盛,这从宋代人的记载可以看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风俗:“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吴自牧《梦梁录》载:“立春日侵晨,郡守率僚佐以彩杖鞭春,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遺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引《皇朝随时杂记》:“立春鞭牛讫(qì,完结),庶民杂沓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致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肉者,其家宜蚕,亦治病。《本草》云,春牛角上土置户上,令人宜田。”

打春牛之俗又叫打春、鞭春,直到清代仍然是一项隆重的节目。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春》:“谨按礼部则例载: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尹率僚属朝服迎春於东直门外,隶役舁(yú,共同用手抬)芒神(即春神句芒)土牛,导以鼓乐,至府署前,陈於彩棚。”清人顾禄《清嘉录·打春》记载:“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竞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以春毬相馈贻,预兆丰稔。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云宜田事。”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打春牛寄托着对于丰年的期望,所以无论朝廷、地方官府、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视。历代古诗词证明了这一点:

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唐·冷朝阳《立春》)

殿下排场击土牛,君王玉仗久迟留。(宋·王圭《宫词》其九十八)

立春自昔为土牛,古人设象今人愁。岂有范泥作头角,便可代天熙九畴。村夫田妇初不知,缤纷围绕争相祈。皆云宜蚕又宜谷,拜跪满前同致词。(宋·刘敞《土牛行》) 

鸿龙玉斗运无休,京兆青旗迓土牛。腊鼓喧鸣春草发,一年农事又从头。(清·弘历《腊月廿五日立春拟春帖子二首》其二)

明代邓云霄《姑苏春情五首》其二对明代的打春风俗进行了形象的描绘,使我们读后仿佛亲临了打春的现场:

笳鼓喧阗引土牛,汉官冠盖若云浮。铜街(洛阳铜驼街省称,借指闹市)玉勒看调马,绣户珠帘尽上钩。词客别裁新乐曲,华筵初换小俳优。万钱不羡何家侈,七贵(汉代把持朝政的七个外戚家族)堂中列五侯。

陈维崧的《迎春乐》和杨芳灿的《解语花·鞭春》则描绘了清代的打春场面:

诃梨(hē lí,妇女之云肩)领子蝤蛴项。都倚在、斜桥望。指春竿、百尺随风漾。早一对、春人上。    队队勾芒笼綵仗。狂煞了、六街鞋䩫(liàng同緉)。尽道打春归,银蜡底、家家唱。(陈维崧)

鲜云乍卷,丽景初舒,箫鼓晴郊闹。朱幡翠葆。纷成队、儿女拦街欢笑。蹄莹角矫。讶刻画、形模偏肖。待来朝、扑散香尘,看彩丝争袅。(杨芳灿)

打春之俗不仅遍于中原地区,连远在今天贵州的牂牁(zāng kē)和孤悬海外的台湾也同样风行

牂牁按舞夜郎讴,亦有勾芒伴土牛。借得四街罗绮遍,不妨妆饰象渝州。(清·虞兆清《綦江迎春词》其一)

九十春光第一朝,十分和气满孤峤。祥开紫陌迎新贶,瑞拥青幡拂曙飙。宝字帖来人事快,土牛鞭罢岁华饶。瞻云海国思罗胜,莫笑坡公老插翘。(清·胡健《立春日作》,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在宋代,连儿童游戏都有打春的内容,可见多么深入人心: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箬。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宋·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  

立青幡

“幡”通“旛”,旗帜;春幡,春旗。旧俗以立春日挂春幡,作为春至的象征,亦剪彩做成小幡,插在头上,或挂在树枝上。《后汉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谓低级官吏,因岁奉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云斗食)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补逸》卷二十一“青幡”作“春幡”。之所以在立春日立青幡、衣青衣、服青帻(zé,头巾),是因为春之神是东方青帝,其色青。最早吟咏春幡的诗是南朝梁代徐勉的《咏司农府春幡》:“委迟乘旦风,葱翠扬朝旭。”接着是南朝陈代徐陵的《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隋朝有无名氏《读曲歌》:“青幡起御路,绿柳荫驰道。”到了唐朝、五代、宋朝就逐渐多了起来,如:

青幡夹路晋城隈,淑气轻浮竹叶杯。(明·杨巍《酬纪山迎春日雪见惠之作》)

阳回玄籥葭灰浮,春幡迎春椎土牛。(明·钟芳《立春日书事》

郊外青幡,盘中生菜,人乐时康。(明末清初·梁清标《东风齐着力·立春》)

戴幡胜

这里的幡与上面说的“青幡”有别,“青幡”是旗帜,“幡胜”之“幡”与“胜”都是一种装饰品。幡胜即彩胜,用金银箔罗彩制成,为欢庆春日来临,用作装饰或馈赠之物。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记载:“《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綵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鏤金银或繒绢为之,戴於首。亦因此相承设之。或於岁旦刻青繒为小幡样,重累凡十餘,相连缀以簪之。此亦汉之遗事也。俗间因又曰'年幡’,此亦其误也。”则佩戴幡胜之俗至迟出现在汉代。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之字。”则南朝时幡胜有剪彩为燕形者。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唐制,立春日赐三省官彩胜各有差。”则唐朝有了宫中赐臣子彩胜之制度。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北宋风俗:“立春日自郎官、御史、寺监长贰以上皆赐春幡胜,以罗为之。宰执亲王近臣,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宋史·真宗纪》:“詔宫苑、皇亲、臣庶第宅。饰以五綵,及用罗製幡胜、繒帛为假花者,并禁之。”又,宋代士大夫多于立春日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燕春钱春胜以为戏。苏东坡立春日簪幡胜过其弟子由,诸子侄笑指曰:“伯伯老人,亦簪幡胜耶?”(见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彩胜斗华灯”笺注)可见戴幡胜之俗至宋而最盛,这些都反映在古代诗歌中。

如唐五代诗歌:

闲庭见早梅,花影为谁栽。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代郡嘶金勒,梵声悲镜台。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温庭筠《咏春幡》)

玉钗风动春幡急。(牛峤《菩萨蛮》)

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欧阳炯《清平乐》)

再看宋代诗歌:

贺新春,尽带春花、春幡春胜,是处春光明媚。(宋初·无名氏《拜星月》)

萧索东风两鬢华,年年幡胜翦宫花。(苏轼《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头上两般幡胜影,一时飞入酒杯中。(秦观《元日立春三绝》其二)

殿门促贺新幡胜,书馆年来事事嘉。(孔武仲《立春日(是年幡胜方赐馆中)》)

缕金幡胜教先办。著工夫裁剪。(赵长卿《探春令·立春》)

独怜霜点鬓。羞戴银幡胜。(郭应祥《菩萨蛮·立春日》)

冷饼细生菜,老翁殊未衰。仍寻旧幡胜,一笑伴诸儿。(陆游《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

喜胜春幡袅凤钗,新春不换旧情怀。(朱淑真《立春绝句》)”

青幡碧胜缕金文,柳色梅花逐指新。却笑尚为儿女态,宝刀剪綵强为春。(宋·朱淑真《立春日妆成宜春花》)

可怜满镜星星发,欲戴春幡却自羞。(刘克庄《立春一首》)

再举元明清至近现代的诗例:

春帖分裁閤分多,宫娥争馈缬绡罗。青丝菜并银盘送,幡胜新题墨旋磨。翰林故事莫盛于唐宋聊述旧闻拟宫词十首其四(元·袁桷)

客里残年逢立春,清宵待漏拜枫宸。玉阶旗影飘晴雪,驰道珂声动紫尘。綵燕斗簪幡胜好,芹芽试簇菜盘新。銮舆暂退闻呼唤,赐宴先传及近臣。次若思胡祭酒立春日早朝(明·金幼孜)

不效东坡戴幡胜,肯教辜负度良辰。(清·书山《立春》)

嘉平三七,芳信先回。处处春幡,家家春酒,花胜人人簪上钗。(清·俞樾《沁园春·丁丑立春日作》)

省回眸、动春幡、催漏箭。(近现代·饶宗颐《夜游宫·客中立春》)

从最后所举饶宗颐的诗说明,直到近现代,戴幡胜之俗仍然存在。

春帖

春帖由上引《荆楚岁时记》“帖宜春之字”而来,起初多直接题写“宜春”二字于纸或绢帛上,粘贴于门、帐、屏风等处。唐代称宜春胜,即一些立春诗所写的“春胜”。

宋代始称“春帖”,又叫“春帖子”“春端帖子”“春端帖”。宋制:翰林学士书春词,以立春日剪贴于宫中门帐,谓之春端帖子。文字以工丽为尚,体近宫词,多用绝句,明代杨慎有诗题为《春帖用宋人四句例》,可见用绝句写春帖是宋代宫中定例。元·袁桷《翰林故事莫盛于唐宋聊述旧闻拟宫词十首》其四曾描写了唐宋宫中写春帖子的盛况:

春帖分裁阁分多,宫娥争馈缬绡罗。

青丝菜并银盘送,幡胜新题墨旋磨。

(注:阁分:宋代对妃嫔的称呼)

下面且举宋代苏轼分别为宫中皇帝阁、太皇太后阁、皇太后阁、皇太妃阁、夫人阁所写春帖子词:

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从今八千岁,合抱是灵椿。(《皇帝阁》)

雕刻春何力,欣荣物自知。发生虽有象,覆载本无私。(《太皇太后阁》)

瑞日明天仗,仙云拥寿山。倚栏春昼永,金母在人间。(《皇太后阁》)

苇桃犹在户,椒柏已称觞。岁美风先应,朝回日渐长。(《皇太妃阁》)

彩胜镂新语,酥盘滴小诗。升平多乐事,应许外庭知。(《夫人阁》)

上引苏轼春帖代表了宋代宫中所写春帖的基本内容:颂圣、粉饰太平。但也有少数寓以规谏之意的,如欧阳修所写皇帝阁春帖子词:

萌牙资暖律,养育本仁心。顾彼苍生意,安知帝力深。

阳进升君子,阴消退小人。圣君南面治,布政法新春。

《宋史·欧阳修传》载:“在翰林日,仁宗一日见御阁春帖子,读而爱之,问左右,对曰:'欧阳修之辞。’乃悉取宫中诸帖阅之,叹曰:'举笔不忘规谏,真侍从之臣也。’”

不独宫中,民间也风行写春帖子,如下列诗所说的春帖子:

老农无复供春帖,题遍南村与北村。(宋·刘克庄《和陈生投赠二首》其一)

宜春帖子题赠尔,日日春游日日宜。(元末明初·杨维桢《嬉春体》其一)

玉琯吹葭已应灰,字题春帖手斜裁。(明·刘炳《丁夘立春简蔡宗文昆季》)

离别江阳初饯腊,淹留滇徼又逢春。敬恭四海皆兄弟,文字三都尽主宾。(明·杨慎《春帖用宋人四句例》其一)

今朝试写宜春帖,拾得江南第一花。(明·胡奎《立春》)

馈春盘作春饼

春盘源于东汉“立春日食生菜”的习俗(崔寔《四民月令》)。东晋开始出现以春盘相馈赠的风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馈春盘”条引《摭遗》说:“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同卷“作春饼”条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即萝卜)、春饼、生菜,号春盘。”则到唐代始有“春盘”之名,并作春饼。馈春盘作春饼的风俗于宋为盛,《岁时广记》卷八“赐春馔”条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民间亦以春盘相馈。”宋人方岳《春盘》诗对春盘有着很详尽的描绘:

莱菔根松缕冰玉,蒌蒿苗肥点寒绿。霜鞭行出软于酥,雪树生钉肥胜肉。与吾同味焊丝辣,知我长贫韭菹熟。更蒸㹠压花层层。略糁凫成金粟粟。青红饾饤映梅柳,紫翠招邀醉松竹。擎将碧翠卷月明,嚼出宫商带诗馥。赐幡羞上老人头,家园不负将军腹。人生行乐未渠央,物意趋新自相续。五十三翁日落山,三百六旬车转毂。不妨细雨看梅花,且惜春风到茅屋。(宋·方岳《春盘》)

作春饼之俗直到清代仍很流行。《清嘉录》引蒋耀宗、范来宗《咏春饼》联句云:

十字琼肌贵(蒋),吴侬制不同。易教厨婢习(范),难语饼师工。

旧典堪征数(蒋),新尝岂画充。匀平霜雪白(范),熨帖火炉红。

薄本裁圆月(蒋),柔还娟细筒。纷藏丝缕缕(范),才嚼味融融。

令节传柑候(蒋),明灯促席中。登盘争觉美(范),下箸辄能空。

触手书防涴(蒋),抽毫赋孰工。酒停枵腹果(范),茗佐渴喉通。

风物家园好(蒋),春筵岁事丰。红绫怀昔赐(范),牙齿已成翁(蒋)。

明清时期,京津等地立春日吃春饼和生萝卜,称为“咬春”。 明·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清·张焘《津门杂记》上《岁时风俗》亦载:“立春日,食紫色萝卜,啖饼,谓之咬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是日(立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现节录写咬春之俗的两首词如下:

御沟流水依然冻,东风已窥窗眼。韭摘新烟,饼堆弱絮,纵有咬春谁荐。沈思故苑。正万点横斜,半篙清浅。玉臂今宵,料他双胜也慵剪……(清·陈维崧《齐天乐·立春日柬高谡园》)

古帘暗雨江南绿,吹来梦痕都瘦。旧物总翻新,只新愁如旧。杜郎为客久。漫吟老、莺前花后。寂寞今朝,堆盘生菜,咬春时候……(清·郑文焯《徵招·乙酉立春风雨忆梅西崦将作讨春小饮》)  

涉及春盘春饼的诗词很多,下面三首对之有很具体的描绘:

卖春困

宋代江浙一带有立春日“卖春困”的风俗。春天到来,人容易犯困,于是一群群儿童在立春这一天尚未天亮时外出相呼“卖困”“卖春困”,如有人应答,就表示把自己的春困卖给了儿童,并付给一定酬金。陆游《岁首书事》其一自注:“立春未明,相呼卖春困,亦旧俗也。”范成大《春困》诗题注亦云:“吴俗立春儿童以春困相呼,以掉头不应者为黠。”

路有些有不少涉及卖春困风俗的诗,现录两首如下:

绿襦新画卫门扉,贺刺相欺可累欷。卖困不灵仍喜睡,送穷无术又来归。相寻蚕市人何在,烂醉蟆津事亦非。惟有禹祠春渐好,从今剩判典春衣。(《开岁》)

东风入律寒犹剧,多稼占祥雪欲成。郁垒自书夸腕力,屠苏不至叹人情。呼卢院落哗新岁,卖困儿童起五更。白发满头能且健,剩随乡曲乐升平。”(《岁首书事》)

宋元之际的陈著的《浪淘沙·立春日卖春困》也是写这一风俗的:

窗影弄晴红。欢笑成丛。一声春困到衰翁。回首太平儿戏事,雨过云空。人世暗尘中。如梦方浓。也须留取自惺忪。试问若教都困了,谁管春风。

  

——余梦楼出品——

余梦楼诗词集|2018

我的2018:假装在认真生活

相关链接:

岁月留痕|读李全修《逝者已矣 我心孔怀 》

李全修:我的“学前教育”| 《散花洲》2017年春季号

(0)

相关推荐

  • 立春说“行春”

    ▲ 清御制耕织图,动画制作陈学刚 立春日一般发生在公元历的2月4日(偶尔会提前或拖后一日),在二十四节候中排列第一,传统历法以为,立春是进入春天的第一天,古代叫做"春日"或&quo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打春

    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又有两个节气,在月首的为节,月尾的为气,故一年又有二十四个节气,春夏秋冬又把一年划分为四季,四季的开始,也就是说一年的开始就是立春.我国历来就对立春很重视,这一天要有隆重的迎春礼仪 ...

  • 今日立春!春天,你好!

    万 象 更 新 一 元 复 始 立 SPRING 春 春从此刻立,戳视频,一起迎接新气象吧! 一年之计在于春 SPRING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中国天文年历>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杨坚作品丨立春,与春天邂逅的一场盛宴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今日立春.2021年2月3日22点58分39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人日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元日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4:元宵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5:花朝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6:社日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7:寒食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8:清明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9:上巳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出生于1940年,武汉市汉南区人.1960年于黄石师专毕业后分配至刚创办的黄石市教师进修学院(黄石教育学院前身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1:端午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出生于1940年,武汉市汉南区人.1960年于黄石师专毕业后分配至刚创办的黄石市教师进修学院(黄石教育学院前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