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传奇:一座古墓与一个显赫世家

  ◆  ◆

富水传奇

  ◆  ◆

寻根六百年:富水古墓与巴渝刘氏的传奇因缘

文|刘远芳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是人类追寻文明源头的共同心结,更是中国人强烈的心理需求。富水古墓与巴渝刘氏的故事,不同于“盗墓笔记”,而是真实的人间传奇。

通山县慈口乡乌岩村

1

清康熙《武昌府志·古迹志》载:“乌岩刘四郎墓,州西百里慈口乌岩村。公墓在兴国,而子孙盛于蜀。详见给事徐纲记中。”此信息大约采自明代《兴国州志》。笔者所见的清光绪版《兴国州志·舆地志》称刘四郎“系宋时人,元初(引者注:此二处时代有误),其子孙迁居四川巴县有中进士者”,但该志已不载徐纲之记,故其详莫可考索。

旧志所载古墓,墓主或是帝王将相,或是才子佳人,而刘四郞者,其名不著,其事不传,一介平民,如何得入州志?“子孙盛于蜀”“子孙有中进士者”,也许是其显于后世的原因。但一州之内,列代中进士者不在少数,刘四郎独以此留名,其中必有缘故。

经过一番寻查,方知其事甚奇,古今罕见:刘四郎之后裔流布巴渝,后来兴业发家,在有明一代科第蝉联,出了11个进士,其中包括1个榜眼,3个解元,其他有功名者指不胜屈,子弟中担任朝廷高官大吏者达数十人,刘氏因此成为五百年来巴蜀最知名的科第世家。

从富水古墓溯源,检索刘氏播迁繁衍历程,对以个案研究明初移民、富水变迁、流寇祸蜀、川渝崇文等问题,或不无裨益,本文仅是一个引子。

刘四郎本名刘荣八,乃宋太师刘韐之后。刘韐(1067—1127),崇安人。元祐九年(1094)进士。曾任丰城尉、陇城令、陕西转运使、集贤殿修撰,先后知越州、建州、福州、荆南、真定诸州府。靖康元年(1126),充河北、河东宣抚副使,除京城四壁守御使。开封失陷,奉命使金,峻拒招降,于次年自缢而死,宋廷感其忠义,赠谥“忠显”。或说刘荣八系唐末将军刘巨容之后,荣八之父刘何为江西德安陂溪刘通之十九世孙,此说源自刘氏宗谱。刘韐是否刘巨荣之后,则不可考。

刘何始迁湖广兴国州吉口里黄沙铺子,生子荣八,字德一,号之先,又号东山。荣八生当宋末元初之际,娶骆氏,无出。续娶徐氏,生子普隆。普隆娶徐氏女,生子珉一珉二珉三。刘荣八生卒年月失考,葬兴国州慈口乌岩山苦竹冲,与其原配骆氏同茔。

元末义军四起,天下大乱,刘普隆举家渡长江北上,寄籍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洗脚河。后为避陈友谅之乱,刘普隆夫妇奉母徐氏和珉一等三子溯江入蜀。珉三在途中与父兄失散,未入川,乱平后返故土,迁居乌岩山北之永福里(今阳新县王英镇一带),入民籍必荣户。刘母徐氏风烛残年,不堪奔波,病卒于四川奉节之莲花池。普隆偕妻子继续西行,于明洪武二年(1369)落居夔府万邑(今重庆万州)之熊家猪羊坝,以耕种为业。田荒地瘠,谋食不易。珉二留下陪伴父亲,珉一则另谋生路。普隆殁后,葬元天观香炉石之下田坎中。据说其墓大雨后为蚋蚁所封,当地人称天葬坟。

明洪武四年(1371),刘珉一落业四川巴县城南柳市里梁相塝,以卜卦为生。当时民人惯服窄袖,而刘珉一独衣大袖,因此人称大袖刘。其子刘玄明精于堪舆之学,择得“桂圆吉地”,后其家发达,人因称之桂圆刘,以别于其他同姓者。

乌岩渡口

2

  当时天下扰攘,民不聊生,而刘珉一父子独以其术致富。他们富而崇文,礼聘名师教育子女,自第三代始,便取功名,入仕途。

刘珉一之孙刘升任丹阳县丞,为正八品官。第四代刘克明无功名。第五代族众渐繁,分刘刚、刘洪、刘全、刘良、刘宽、刘庄等八房。长房刘刚先任赤城驿丞,掌邮传迎送之事,不入流品,后升临海知县。刘刚之子刘规,明天顺六年参加四川乡试中举,列第十一名,成化五年(1469)会试第一百名,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是刘家第一个进士,开了一个好头。刘规始授余姚知县,未几,擢云南道监察御史,虽同为正七品,而职守尤重。改山东道监察御史、山东巡按,受诬谪为郁林官通判,最后在新淦知县任上致仕。一辈子官终七品,不可谓得志。

但刘规次子刘春超越乃父,一鸣惊人。刘春(1460-1521)于成化十九年(1483)考取举人,名列榜首,是为解元,时年23岁,可谓少年得志。四年后,他在殿试中进入一甲,名列第二,成为榜眼。这仅次于状元的殊荣,无疑不只是大袖刘的荣耀,也是整个四川的荣耀,刘家自此名扬巴蜀。刘春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南北两京礼部尚书,正德十六年升东阁大学士,逝世后赠太子太保,谥文简。

刘规在世时,曾自作家谱,追记先祖入川情形,其中根据先人口述记载了刘荣八墓之葬地,但极简略。刘春在京任职时,也曾托人寻访兴国州祖墓,久觅而未得其地。

刘春的胞弟刘台(1465-1554),应明弘治五年(1492)乡试,成解元,相隔不到十年,刘家出了两个解元(大袖刘十一世刘綡是家族第三个解元)。刘台也在乡试四年后考取进士,从知县起步,累官至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刘台于正德十三年(1518)致仕,其时才53岁,自此优游林下近40年。刘台、刘春并为解元,俱善诗文,兄弟二人各有文集,并合著《春台集》,成为艺林嘉话。状元杨慎之父大学士杨廷和赠其诗云:

君家兄弟好文章,经学渊源有义方。

夺锦两刊乡试录,凌云双立解元坊。

大苏气节古来少,小宋才名天下香。

从此圣朝添故事,巴山草木也生光。

乌岩村部

刘台夫人蹇氏也是世家贵胄,其曾祖父蹇义(1363-1435)为明初重臣,六朝元老,深得皇家信任,官至吏部尚书、少师,卒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号“忠定”。蹇氏为明代巴蜀最早形成的世家,与继之而起的刘春刘氏、杨廷和杨氏、牟俸牟氏、曹在野曹氏,各自扬声巴渝。明成化、弘治以后,蹇氏渐衰,而刘氏渐著,终取而代之,成为天府之国首屈一指的官宦世家。

刘规的次子三子都功成名就,而长子湮没无闻,不过,长子的儿子,即刘珉一的七世孙、刘规的长孙刘鹤年,为父亲争得了脸面——他于正德三年(1508)中了进士,仕途顺畅,累官至云南布政使。刘鹤年的长孙刘世曾,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申时行榜进士,自慈溪县令起步,累官云南巡抚、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因征战缅甸有功,升正一品。

又六年后(正德九年,1514),刘规的次孙、刘春的长子刘彭年中了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历任礼部员外郎、督学副使,贵州巡抚右副都御史、湖广左右布政使。

正德十五年(1520),刘彭年时在礼部员外郎任上,奉差遣出京公干,就便赴南京看望担任礼部尚书的父亲刘春。此时,刘家已是蜀中名门,饮水思源,更加怀念楚地先人,展墓之愿愈加强烈。刘彭年便于赴南京途中取道湖广兴国州,入慈口里查访刘荣八之墓。因年深月久,当地故家凋零,消息隔绝,而王事甚严,不可久羁,故虽然打听到了大致地域,却未能亲至省墓。刘彭年深感遗憾,临行留诗于驿舍:

慈口新来梓里过,乡心其奈客情何。

山连楚蜀峰全秀,地接东南势转多。

盛世百年谁旧族,移家数代已鸣珂。

匆匆又逐征途发,草树烟光意自和。

次年正月,刘春改任北京礼部尚书兼东阁学士,同年病笃,夏六月卒于官。未能使父亲在有生之年获得先人之墓的确切信息,刘彭年惭恨交加,不能释怀。

乌岩山水

3

刘氏子孙中,高官大吏辈出,其人各具长才,并有勋名。刘春功名显赫,位高望重,已入《明史》(第一百八十四卷列传第七十二),自不待言,但他虽功名冠于一族,履历却较平常,主要的政绩,是“慎守彝典”,于礼仪制度,极力维护,“多所裁正”,舍此并无独特的事迹。刘氏后裔中,有的名位不及他,人生经历却极富传奇色彩,为后世所称道。

《魏书》《北史》《南史》所作传记,往往将传主的父祖、兄弟、子孙甚至族人都写进去,相当于家传。这种写法在后世就比较罕见了。而《明史·刘春传》在述完刘春生平始末后,专以一段文字写刘春族人的功名职位,一家有八人同入正史,实属例外,由此可见其家声名之显赫。

刘应箕,刘规裔孙刘翱之子,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铭雷榜进士。授余姚知县,廉正有声,嘉靖四十年分巡下荆南道,四十一年任宁波海道副使,抗倭有功,升浙江右参政,因遭左都御史张永明弹劾而革职,后复职陕西按察副使,改山西按察副使,晋右副都御史。参预俺答封贡、“隆庆和议”等军国大事,与督府王崇佑协力配合,处置得体,受钦命嘉奖。后巡抚大同,增强边防,加修城墙,边境获安。竟受巡按御史参论,革职为民。著有《款塞录击辕集》《款塞始末》等,后者详细记载了明帝国与蒙古的战和经过,是研究明史的重要文献。

刘规是大袖刘第六世,刘应箕是大袖刘第十二世,相隔六代;刘规于成化六年(1470)任余姚知县,75年后,刘应箕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任余姚知县。

刘应箕曾任宁绍兵备道兼宁波海道副使,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与知县何愈在定海城内建戍屋40余楹,并筑靖海营堡,又于大浃口分布战舰,以扼海口。此前,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侵略浙江慈溪县,知县逃亡,民人死伤无数。时刘起宗任宁波海道副使,当机立断,表奏省祭官杜槐为将,防守余姚、慈溪、定海等地,数败倭寇。刘起宗为大袖刘第九世,是刘应箕曾祖辈,二人先后任宁波海道副使,均曾在定海等地防御倭寇,著有战功。

世事每多巧合,未必全是偶然,家族遗传、后天环境对人生际遇的影响,实在不容小视。

回头再说刘起宗,这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刘起宗,字宗之,号初泉,刘彭年长子。明嘉靖七年(1528)乡试中举,列第二名。嘉靖十七年(1538)茅赞榜进士,授衢州府推官,召为户科给事中,抗言不避权贵。以建言受廷杖,降典吏,谪广西荔浦尉,寻升武昌府推官、迁宁国推官升宁国知府,浙江按察司副使,宁波海道副使,南京礼部郎中,湖广布政使司左参议,升湖广提学副使,改辽东苑马寺卿,致仕。时人对刘起宗高度评价,称其“居官二十余年,持廉守正,卓有风裁”。殁后崇祀三省名宦、本郡乡贤,名列坤维正气坊第一。

乌岩瀑布

刘起宗精明干练,文武兼修。他任衢州推官时,匪盗据铜山,起宗率义勇攻之,贼扼险相拒,“起宗令卒潜涧边小桥,分兵两翼,以善射及能负重者居前,执戈者次之,贼一人右趋欲扰阵,官兵一人左往响之,遇而相搏,遂斩首以示贼,贼惊惧至涧不得渡,官兵夹击之,俘虏甚众,自是匪徙屏迹”。事载《衢州府志》。

嘉靖三十一年(1552),刘起宗在宁国府知府任上,清查吏弊,大力清理虚赔钱粮、诡洒等事,对于“所部六邑,通行丈量,俾富而强者田必有赋,贫而弱者粮无虚赔”。并在此基础上,“以官民均为一则”。(《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一四七《赋役部·总论十》)刘起宗的实践,与朝中大臣桂萼等的举张一起,为万历初年张居正推行“万历清丈”积累了经验。在宁国知府任上,刘起宗与督学御史黄洪昆、知县邱时庸等合力修建泾县书院,崇祀王阳明,礼聘名儒讲学。任武昌府推官时,与同官重建西山九曲亭,并易名为怀坡亭。他被迫致仕后,潜心于理学,著有《圜中图说》,还有《医学三要》《鉴衡笔谈》等著作传世。

刘起宗一直记着寻找祖墓的事,苦于国家多故、职事繁杂,未能如愿。

嘉靖二十八年(1549),刘起宗任户科给事中,结识了礼科给事中徐纲。徐是湖广兴国州土塘人,而且当地刘、徐两姓累世姻亲,刘荣八、刘普隆父子的夫人都是土塘徐氏之女,荣八继妣徐氏是徐纲的嫡亲姑祖。因此,刘起宗与徐纲也是姻亲。

是年刘起宗以给事中出摄武昌司理,在徐纲的支持和地方官员的协助下,他到了乌岩山苦竹冲一带,经土人指认,大致确定了祖墓所在方位,但此时离当年刘彭年之寻访,悬隔将近30年,世事沧桑,兵灾屡至,其地新坟旧葬漫山遍野,而荆榛蔽路,一时无由辨识。起宗无奈怅然而归,临行次其父诗韵作七律云:

千里河海亦来过,郭是人非奈尔何。

楼台隐约云中见,绮罗参差水面多。

关门令尹能传句,锦里衣冠重振珂。

古塚累累谁编识,春深林鸟奏云和。

乌岩瀑布

4

  虽然未能找到祖墓,但以给事中的特殊身份,刘起宗的乌岩之行仍然惊动了地方。嗣后,兴国州知州周鹏亲自出面,为刘荣八修墓立碑,题曰“刘氏先人之墓”,并将刘彭年、刘起宗父子之诗刊刻于墓碑。未几,兴国州通判孙濂再次主持重修。

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刘起宗由湖广布政使司左参议升任本省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以职责所在,他经常赴楚中各地校士衡文,有机会继续省墓之旅,终于亲至展墓,得偿夙愿。刘起宗亲自动手清坟培土,并作祭文洒泪祭拜,其文曰:

呜呼!是惟乌岩之麓游目之村,我先人所歌哭而聚族于斯者,即是惟我承事郎府君之墓……呜呼!惟我远祖承事公,上何以承无疆之绪,下何以开无穷之业耶!此我后人累求而不能已也。既陟乌岩,又识土塘,世系相应,昭然可考。……霜露既降,悲感不胜。谨以牲帛醴齑荐于先墓,敬奉显祖妣……

时任兴国州知州郑聚东闻讯,率一众官员拜谒四郎墓,并督工复修。这次修墓,不仅立牌坊,树华表,建丽牲碑,而且有名家参与其事:郑聚东立石,徐纲撰写碑记,吴国伦篆额。时任礼科给事中徐纲是当地著姓的代表。吴国伦是兴国州人,时任兵科给事中,为明代“后七子”之一,文名甚著。三人共襄盛事,使四郎墓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川巴县人马攀龙由韩城知县升任兴国州知州。他作为大袖刘氏的同乡,在刘氏祖籍地任职,获悉四郎坟的存在后,便以同乡和父母官的双重身份,着人清理坟界,并重新立碑,以示尊崇。

大袖刘子孙功名显赫:刘春之孙、刘延年之子刘起蒙,嘉靖三十二年(1553)陈谨榜进士,曾任扬州推官、礼部郎中。刘起宗的长子刘世赏,继承了父祖的优良基因,于嘉靖四十年(1561)中举,列第三名。隆庆二年(1568)成进士,累官至湖广左布政使。他的从兄、刘鹤年的长孙刘世曾,刘世曾的曾孙刘如汉,还有刘如淮、刘应鼎、刘起沛、刘鹤年等,俱是进士。(至于刘珉二、刘珉三的后裔,尚未统计在内。)

按照古时封赠制度,一人为尚书或都御史,则其父、祖父、曾祖父都可被封或赠为尚书或都御史,其母、其妻亦可受到相应的封赠。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大袖刘之后裔,受皇恩诰封赠赏共有29人,其中男20人,女9人。刘氏在重庆共有12处旌表牌坊,其中城内10座,北碚2座,包括榜眼坊、天宠荣封坊、都宪坊、两朝恩命坊、三品京堂坊等,刘氏扬名巴渝大地。中国人所谓光宗耀祖,正是此意。

正是因为刘氏后人的几次寻墓,且以其特殊身份引来州官参与,刘四郎才入了州志,垂名于后。

大袖刘氏中,刘道开、刘如汉父子也是声名赫赫的人物。

刘道开为大袖刘第十二世,他生当世变之际,智识超群,文武双全,在政治、军事、宗教、学术诸方面均有精深建树,被誉为明末清初第一流人物。卒于京师,遗命以僧服入殓,不受清朝衣冠。他的经历极富传奇,是一部大书。刘道开家教极严,70岁时曾作座右铭以自警并诫示儿孙,铭云: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尝试。言行须当质鬼神,心术要可对天地。自厚而薄责于人,不得则反求诸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要不虞之誉,不避求全之毁。……勒之座隅朝夕自励,遗厥后人遵行勿替。

刘如汉,清顺治十六年(1659)徐文元榜进士,清康熙二十年(1681),由大理寺卿升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等地方。同年七月病卒,赐祭葬,祀乡贤,康熙帝遣官致祭,谕曰: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刘如汉性行端良,才能敏炼,简任巡抚,伫展猷为,忽焉告殒,朕甚悼焉,特颁祭葬,用示悯恻。呜呼!宠锡重垆,庶享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

可谓生荣死哀,极一时之盛。

乌岩八角坟(刘四郎墓)

5

大袖刘氏的家族往事丰富而奇特,难以尽述。话题回到当代,回到最近的一次寻墓之旅。

笔者自从在州志上发现刘四郎墓的信息,便留心相关线索,以图踏访,但多方搜求,未有所获。

1950年,原属兴国州的慈口、燕厦、大畈、黄沙等地划入通山县(通山在清初以前亦属兴国州管辖。)。慈口乡位于阳新与通山交界处,东与阳新龙港接壤,西与通山黄沙毗邻,而乌岩村位于慈口乡最东面。其地崇山峻岭,河汊众多,历来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加之区划调整,且1960年代初修建富水水库致大批百姓远徙他乡。由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致使阳新、通山两地,当世知道四郎墓的人极少。有的从未听说,有的略知其事,但无从亲见,无法说出其墓的具体位置。我决定实地探究一番。

今年10月底,我和朋友一行四人赴慈口寻访四郎墓。著名文史学者、咸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亲贤老师帮我联系了通山县委宣传部和慈口乡的领导,前乡人大主席徐唐贵、乡政协联络组主任朱美高和乌岩村负责人袁兵、余昌伟、袁观顺等为我们当向导。他们都是当地人,熟悉情况,因而寻访出乎意料的顺利。

乌岩村僻处深山,是工业时代的一块净土。乌岩当地主要有余、袁、徐、朱等姓,各姓和睦相处,自得其乐。新修的肖新公路连接阳新龙港和通山黄沙铺,使吴山楚水变成通途。村后山间有乌岩瀑布,白练千寻,自太山尖悬空直下,一路穿岩过涧,注入富水。我们在当地打听,村民说,富水水库乌岩渡口西边的确有一座古坟,但不是四郎坟,而是太婆坟;还有人说,没有刘四郎,只有徐四郎。

这些说法更是吊起了我的胃口。看了乌岩瀑布,主人便带我们去看四郎墓。余圣池是南山下自然村人,多年前曾任乌岩村支书,对当地情形较为熟悉。从乌岩到慈口乡政府所在地,通常就靠船来往。他家住乌岩渡口,渡口泊着两只铁船,其中一只就是他的。

我先以为四郎墓所在非常偏僻,去了才发现就在渡口以西约二百米处的山下临水处。一座山从富水水库北岸乌岩瀑布稍西的山岭延伸到水库边,远看如一头老虎,。近年新修的肖新公路从虎颈处经过,靠水一侧一个小山包延伸到水中,是为“猛虎跳涧”,四郎墓正在其地。

远望见那座坟,余圣池便讲开了。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老太婆,带着一个小儿子讨饭到这里,因饥饿而倒毙路旁,当时正下着漫天大雪,对面山脚下朱家人动了恻隐之心,便拟择地草葬。但风雪弥漫,天寒地冻,挖了几处,土硬如铁,皆挖不开。一筹莫展之际,偶然发现虎山头部处有一块黑土地与别处不同,雪落即化,人选不如天定,便将太婆埋在其地。

当夜,太婆托梦给儿子,让他赶紧沿着马蹄印逃命。次日,小儿子醒来,果然见雪地上有一行马蹄印,于是沿迹奔逃,一直逃到四川,后来,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当了高官,因此人称其家为七学户。又说,四郎坟对面的朱家后山有七个峰头,隔水面对着坟,那就是太婆的七个孙子。

刘四郎墓

6

且不管这传说,我近前考察那座坟。

坟前立了四根柱子,架起一座骑楼,罩着中左右三声碑,坟前有三级水泥平台,最下一级略高于湖面,应该是从水中打基础砌起来的,这层平台左右两端各蹲踞着一头石狮,面朝水面。再看碑。中间一块,居中大字写的是:刘公荣普堂始祖丞事郎府君荣八四郎墓。右有几行字,略云:荣八公名四郎,字德一,号之先,又号东山。生于宋末元初。元至正乙酉年1345中乡试第一。娶骆氏兆六,合葬慈口乌岩山下余苦竹林八角坟,亥山己向,里称侍郎坟。续娶徐氏荣姑,生子普隆。普隆娶徐氏秀六,生子珉一珉二珉三。右下文字:子普隆孙珉一重庆巴渝裔孙;珉二重庆万州裔孙;珉三湖北通山裔孙、湖北阳新裔孙、江西武宁裔孙。公元二零一一年中秋吉日重立。碑左右对联一副;山川水秀生英杰,日月精华育圣贤。横披:德昭千秋。

碑文中出现了“乡试第一”的记载。全省第一名,解元,那可是是一州一府的骄傲,而州志失载,因此只能存疑不信。“丞事郎”为“承事郎”之误。在明代,当地官员为其立碑,只写“刘氏先人之墓”(详后),或许当时其名已佚。我猜测,刘荣八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四,或者其官名承事郎,以讹传讹变为四郎。“刘四郎”之称,或是由明入清以后才出现。古时女子名讳罕见,多称某氏,“荣姑”似是后裔据“荣八翁姑”意拟之名;“兆六”“秀六”亦疑是后人所拟。

前述科第蝉联者,均为大袖刘氏,未涉万州珉二一族,此碑记则出现了珉二裔孙,原来这一支也瓜瓞绵绵,传续至今。珉三中途返回故乡,在湖北通山、阳新和江西武宁都有传人。碑文似不够通顺雅训,与刘氏科第世家的身份不相匹配,这大约是中华传统文化衰败的一个表征吧。

右侧副碑刻有“普隆堂族源史”,透露了刘珉二一支的若干信息。刘珉二落户于重庆万县,生子二,长名凤,次名鸾。刘鸾奉父命返楚省祖茔,千辛万苦抵达富水,仍回祖籍吉口里黄沙铺桥头庄定居,后入军籍。刘鸾一家便担负起祭守祖墓之责。自其子鼎位、鼎传起连续十六代,都有人殁后葬此坟场,陪伴先祖荣八。

“族源史”未断句,中间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七学户”三字,与前后文不搭。笔者猜测来自族谱,可能珉二后裔中的一支后来成为了学户,即长期都有读书人的家庭。白发太婆与七座山头的故事显然是杜撰的,它的来历,正与此三字有关。

万历年间兴国州知州马攀龙所立的那块碑,被镶嵌在墓旁,只露出半截,殊不知,它可是真正的文物。而且,四郎墓因有这屡次寻墓、修墓的传奇经历,也便具有了历史文化意蕴,不再是一堆土石,而是值得珍视的文物。墓与碑,应该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倘若处置得当,它不仅会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而且可能因其“寻根”内涵给文化旅游和招商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麻城孝感公园的建设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肖新公路

因为有了四郎墓的存在,刘荣八的几支后裔常于清明或其祭日至墓地祭扫,后来便渐渐取得了联系。清嘉庆九年(1804),湖北境内的两支后裔终于相认,继之合宗联谱。后来又与龙港朝阳刘氏联宗,于是并入德馨堂,道光二十年合修了宗谱。晚近以来,刘荣八的几支后裔又商定其堂号为“普隆堂”,这意味着独立支派。远世难稽,亲疏有别,从敬宗收族的意义上讲,这是明智的决定。

在四郎坟的后上方山坡上,另有几座不太久的坟,有的立碑,有的未立碑,从碑文看,墓主最早的生于民国年间,有的是十余年前才辞世。原来,民国时期,阳新东源刘珉三后裔中的一人到乌岩为人做酒,后入赘当地人家,落籍于乌岩,殁后葬于四郎墓旁。六百年来,四郎墓并不孤独。

根据四郎墓碑记,可以知道,由于某一个或几个时期内刘氏族人星散,四郎墓无人看护,而后来移民占山开荒,该坟所在山林的归属屡起纷争,多次经官审理。至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兴国州衙第四次判定此坟山归属刘荣八后裔。刘氏后人最近的一次集资修墓时在2011年,同年还商定刘荣八后裔将合修宗谱,“世联永通”。

在四郎墓右前方的水中,露出一小块覆盖着草木的圆形土地,当地人说,那是“顺手印”,刘氏的发达,与其不无关系。其实,那本是一座小小的山头,是与虎山相连的一只虎爪。在富水大坝建成前,山脚下只有一线溪流,如今碧波荡漾,一望无涯。

刘氏后裔与四郎墓的因缘绵延至今,看来还会延续下去。

寻访四郎墓的当天,我们还在附近发现了另外两座明代古墓,墓主都是徐纲的族人和先辈。前文提到,当地人有一个说法,“没有刘四郎,只有徐四郎”,他们疏于昔时人事,故而不明就里。要解开这个谜团,就绕不开富水千年著姓——土塘徐氏,那是沉没于富水深处的另一个传奇。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久闻慈口山水秀美,风俗质朴,此番寻访,深有体会,而所见所闻,益增感慨,乃得七绝二首,以纪此行,诗曰:

崇山秀水隐孤墩,几代知州拜墓门。

碑碣常新抔土在,从教天下重儿孙。

水复山环见野村,啬夫三老各温存。

桃源莫道无寻处,慈口俨然有旧痕。

(未完待续)

5

说明:原载东楚晚报2020年12月1日第14、15版,见报稿有删节,以此为准。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余一梦:会龙池遇隐记

天下无双宋皇庙

千年唐户:罗桥江氏的隐秘家史

汀祖往事:一个移民家族的七百年

五林程的家族往事

看完本文,如果认为值得推荐,请您点击右下角“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