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旅行杂记(六)---女王宫和崩密列
虽然吴哥窟古迹众多,但作为一名走马观花的游客,玩了一天,便会审美疲劳,石头、雕刻,回廊、壁画、古树看上去大多雷同。当然如果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专业探究精神,那又另当别论了。
第二天,我没有跟随大众常规的旅游路线————大圈,而是选了位于郊区的一个景点————崩密列,因为群友说这里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值得去同时也是最难前往的遗迹。这也是自由行的好处,可以随时改变行程,旅行社一般都不会选择这个偏僻而费事的景点。
崩密列,距离暹粒城区约七十公里,开车要两个小时,我们以六十美元的价格一天租了一辆小汽车(包括女王宫、崩密列、洞里萨湖三个景点)前往。
先行到达的是女王宫,女王宫又名班蒂斯蕾(Banteay Srei),据说名字是早期探险者法国人取的,因为发现里面的雕刻精美,线条细腻,以为这是给女王住的宫殿或者是女性工匠的杰作,所以起名女王宫。后人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是当时的国王Rajendravarman为了感谢他的国师Yajnavaraha的辅佐,送给他一块地,这位国师在那里建了一座僧舍,供奉著婆罗门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湿婆Shiva。
与大部分吴哥古迹所使用的灰色岩石不同,女王宫采用高棉特有的红土建造,色彩极为艳丽。院墙和回廊上处处可见精致的浮雕,刀工细腻流畅,线条明快柔美。它的建筑特点树小巧玲珑、精致剔透、富丽堂皇,享有“吴哥艺术之钻”的美誉。
我沿着中心线游览,在寺庙中心蹲着的四种形态的雕塑,其中一个和我在路边学校门口见过的一模一样。查了资料才知道这些都是柬埔寨的守护兽,分别是人头,狮头(即狮子神辛玛),鹰头(即神鸟伽鲁达)和猴头。
因我们去的早,游人人不多,可以慢慢欣赏,但是景点实在很小,20分钟便可游完。
女王宫周围环境非常自然,有白色的牛在路边啃草,还发现一大片稻田,柬埔寨的水稻,相比我国东南沿海的精耕细作略显粗糙。
我从后门出来,几个大孩子追着我推销明信片:“姐姐漂亮,姐姐漂亮,买我的明信片,每张都不一样”一口流利的中文。我问其中一女孩为什么不读书不上课,她说只上半天,我不知真假,买了两套。
在去崩密列的途中,不时看见当地农民在公路边晒一种物品,我好奇地下车了解,但是语言隔阂我无法知晓答案。司机说是卖往中国,但是我还是理解不了他的英文发音,恰恰他又忘了那英文单词的拼写。亲爱的,你若知晓可在文后留言告诉我。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下一个景点——崩密列(Beng Mealea)。
它建于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即Suryavarman II时期,这座印度庙宇也是用来供奉湿婆神的,是吴哥建筑群第一座完全用沙石建筑的庙。它也是一座没有修复,维持坍塌原貌的一个遗址。但是它不包括在吴哥建筑群的景点内,要另外重新买门票,价格为五美元。
路口,和许多寺庙一样,蹲坐着那加(七头蛇神)的雕塑,旁边是护城河,河里长着密密麻麻的杂草,越过护城河上的桥,是一条丛林掩映的道路,道路宽广,两边是散落的石凳。这也是当年通往吴哥的交通要道,在吴哥王朝时期是繁华之地,它的周围原来是一条长1.2公里,宽900米的护城河。
景区没有门,没有明显的入口,走着走着,一眼便能看见一巨大的乱石堆散落在那里。往石堆后面看去,那里有一个歪倒坍塌的拱门,这应该就是崩密列的正门,因为被倒塌的石块阻拦,更显得空间和时间上的遥不可及。再看四周,是杂乱的野草和苍劲的古树,寺庙完全被从林吞没,让人分不清东西南北。
由于寺庙残缺碑文不详,留给后人的信息十分有限,资料说这座神庙从来没有完工,原本应该有浮雕的寺墙上也是空空如也。
在散石堆中,游客们尤其是女妹子,穿一件红色或黄色的艳丽裙子端坐其中,留下一个倩影,那可是独特的美景。
因为不可预见的坍塌,石堆右侧有专门搭建的木梯供游客行走。我顺着木梯小心翼翼地前进,有时会走上长满苔藓的屋顶,有时会步入幽暗的地下通道————那是需要依靠手机电筒电才能通过的潮湿的黑暗,随处可见残破的浮雕,触手可及正在裂开的墙壁。
青苔,野草、老树、乱石把寺院层层包裹,人在里面行走,犹如经历一种时光错乱的探险,神秘刺激。
期间碰见一个中文导游,他用广东腔的普通话和一个中国团诉说崩密列的前世今生:一法国的考古学家根据坍塌石块的形状考证出中央殿堂的方位;他指着只剩半截的石块,说那是一个石棺剩下的一半被不知情的人盗走了;这里既没有台风也没有地震,为什么会崩塌地如此惨烈?那是因为地雷和炸弹,内战时期这里的密林曾是游击队的根据地,是人为原因,并非自然原因……
崩密列有四个门,我们沿着木梯转了一圈,用了四十分钟。在走向出口时,突然从残垣中冒出一个男孩,对我说:“西门,西门”。他想给我当导游,我没理他。他缠着我:“给我钱,我没有钱读书,我没有钱买衣服。”我拿出五元人民币给他,他竟然说再来一张,我就准备把那张抽回来,然后他才乖乖地不吭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