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史上,南宋有一位佛名法常(1207——1281)、法号牧溪的僧人画家,他俗姓李,四川籍人。他在继承石恪、梁楷开创的“减笔”画法上有所发扬和突破,创造出了风格独特富于个性的禅画,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都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为写意画开拓了崭新的道路。明代沈周、陈淳、徐渭和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近现代的吴昌硕以及日本画家雪舟(1420——1506)、狩野元信(1476——1559)等,都潜移默化地受到法常很大的影响。中国绘画史上的画家里,法常是对日本画坛影响最大、最受日本喜爱与尊崇的一位画家。很多学者的中国绘画史和对画家的评论中都一致推崇法常为极具影响力的画家。
法常 《远浦归帆图》局部一
卷 纸本 水墨 纵32厘米 横110厘米
(日)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法常存世的山水画品不是很多,《潇湘八景图》算是一幅山水画代表作。“潇湘八景”创始于北宋文人画家宋迪,是宋代文人画、院体画和禅宗画家都所热衷的一个共同画题。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早已失传,但是王洪、玉涧、法常的《潇湘八景图》依然存世,尽管有的已是断简残篇,伤痕累累。王洪的《潇湘八景图》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法常与玉涧的《潇湘八景图》分别藏于日本各个美术馆。
《远浦归帆图》局部二
南宋末年,法常在世时,他的《潇湘八景图》就已经流入日本。《潇湘八景图》描绘了湖南洞庭湖以南潇水河和湘江及其周边地区的八种风景。“潇湘”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浦。”“潇湘”渐渐被文人墨客引申为“美”的象征和代名词。法常的《潇湘八景图》“画面清逸空灵,用笔皆草草,或朦朦胧胧,好像真和空幻的化合,但其用笔的速度皆是迅速的。和禅宗顿悟的精神状态完全一样。”
法常 《渔村夕照图》局部一
卷 纸本 水墨 纵34.4厘米 横112.4厘米
(日)根津美术馆藏
《潇湘八景图》是法常以最为朴素的材料巧妙地描绘了中国雄浑大地潇湘地区的湿润之气与空蒙之光,引导了日本的文化艺术之美。日本学者宫崎法子说:“法常将从云端射出的光线,水面深处闪烁着朦胧光线的芦苇丛和远处飞来大雁微小的身影,笼罩在烟雾中远处的寺院等等各种场景中的光线诸相,通过余白的有效使用,薄墨轻刷的方法,粗麦秸笔的使用等多种不同的技巧,极其自然地加以如实的表现,体现了布满空间的光线和空气的意趣。”(文摘自《荣宝斋》期刊)
《渔村夕照图》局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