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观竟然只这四个字:“虚微浮缩”
上卷 第五十三回 第二节:
【原文】
疑惑说道:“昨日已好了些,今日如何反虚微浮缩起来,敢是吃多了饮食?不然就是劳了神思.外感却倒清了,这汗后失于调养,非同小可。”一面说,一面出去开了药方进来.宝玉看时,已将疏散驱邪诸药减去了,倒添了茯苓,地黄,当归等益神养血之剂.宝玉忙命人煎去,一面叹说:“这怎么处!倘或有个好歹,都是我的罪孽。”晴雯睡在枕上嗐道:“好太爷!你干你的去罢,那里就得痨病了。”宝玉无奈,只得去了.至下半天,说身上不好就回来了.晴雯此症虽重,幸亏他素习是个使力不使心的,再素习饮食清淡,饥饱无伤.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故于前日一病时,净饿了两三日,又谨慎服药调治,如今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近日园中姊妹皆各在房中吃饭,炊爨饮食亦便,宝玉自能变法要汤要羹调停,不必细说.
【端木持易见解】
话说王太医给晴雯号了脉,脉象四个字:“虚微浮缩”——虚脉指按之无力的脉;微脉指极细极软、似有似无的脉;浮脉指轻取即得的表层之脉;缩脉为首尾俱短的脉。晴雯的病属于风寒外感,按理用发汗解表的药后应热退脉静,但由于她素体虚弱,兼之病中补裘,过于劳累,以致出现气虚阳浮的症状,而现虚微浮缩之脉。
人病了,人就要和疾病进行抗争。抗争就需要消耗能量(以气血的形式表现)。所以,病好了,人的能量就会虚亏,气血就会暂时的不足,人就显得虚弱,脉就显得细微,这都是正常的,对不对?
这个时候,人就应该静养,以适当补充营养,增益能量,补益气血。
如果这个时候,又大量的动怒以耗气,劳作以耗精力,忧思以动心神,则精气神更加虚弱,人体就会更加的透支本体,表现形式就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脉浮,脉短),我们说的心慌气短,就是这个症状的总概况了。
王太医开“茯苓,地黄,当归”,茯苓也叫伏灵,让灵魂潜伏安静的药;地黄,滋阴补精血;当归,补血活血,“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三者合起来,就精气神三补啊!
“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对不对呢?
我认为是封建迷信。当然,也不全是封建迷信,有一部分是对的。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要全面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就说打仗吧,当敌人来了以后,你是先吃饭再迎敌呢?还是抗住敌人了再吃饭呢?
其实,最基本的就是你肯定要先迎敌,对不对?哪怕你正在吃饭,敌人来了要杀头,你不可能吃完饭再反抗,对不对?
但如果敌人攻势被抑制住以后,你还不吃饭,那怎么能抵抗敌人的二次进攻呢?特别是持久战,长期对抗的话,那肯定不能不吃饭,对不对?
所以,疾病也是如此。初来的时候,脾主免疫系统,脾胃要调动一切免疫能力去防疫和驱除病邪,所以,这个时候的消化能力不行,一时不吃是必要的,是好的。然则如果身体弱,或者能量跟不上,则必须提供补充能量,否则,同样的敌人相对于虚弱的你,不是显得更加凶猛了吗?所以打仗的时候,两三个小时,最多半天至一天以后,人就得边打仗边啃馒头了,否则根本扛不住,对不对?治病也是如此啊。桂枝汤服用以后,按照标准,需要饮用稀粥,“啜热稀粥一升余”,注意,是“啜”,也就是一口口的慢慢喝,喝快了消化吸收不了,慢慢喝,反而容易消化吸收,补充能量。直到微微发汗,就差不多了。
可见,病来了,不能立即吃;抗衡一段时间后,要补充营养;初始要慢慢提供,清淡,易消化吸收的能量类为主(淀粉,糖类),不可油腻肥厚,大鱼大肉(不易消化吸收)。
像晴雯那样,“净饿了两三日”,我窃以为,这是有点时间太长了。不过如果不干活,静养的话,问题也不大。
可是,她在病中,又为宝玉补雀金裘,又动气处理坠儿,精气神损耗非常严重,这是非常危险的。“失于调养”,所以才会“力尽神危”,“虚微浮缩”,差一点死过去啊!
谈到目前,是不是我只说的是病啊?
下面,振聋发聩的来了。
通过晴雯的病危症状,诸位去比对一下,大观园是不是已经缺金生病了(精气神消耗特别快)?历史上各个朝代是不是缺金生病以后也是不是一样?现实中的各个国家是不是缺金生病以后也一样?最近到处爆发的恶性报复事情,是不是也是生病了?
这都是什么原因呢?
四个字:失于调养。
而我要再加追问一层,为什么他们明知自己生病了需要调养,而又不去调养呢?
答案就在:“园中姊妹皆各在房中吃饭”啊!
各吃各的饭,各顾各的命,谁来真正关心那些个“家庭的,企业的,国家的,社会的”大窟窿呢?谁来真正关心那些个“愤儿、病儿、退儿、失儿”等等情形的坠儿呢?
那些自顾自吃饭的,命好的人,不正是窟窿的创造者嘛?不正是坠儿的创造者吗?
你让他们去关心或者说解决自己创造的问题,能行吗?
肌体里如果窝藏着“只顾自己吃饭的、命好的”“癌细胞”,你们说,可怎么调养得好呢?
社会或者说人啊,也只好一日日“虚微浮缩”下去了!
呜呼哀哉,岂可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