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熟了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搬到这个小区,最让我惊喜的是,有几株杨梅。
大家听了,以为我想吃。不,不是的,近些年,牙齿怕酸,而杨梅是很酸的。对这种果树,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渴慕。就是想看,看果树,看果实。
年少时,读过一篇关于杨梅的文字。那个时候,我是不怕酸的,觉得杨梅好吃。那个时候,对一切果子树,我都神往,因此在想象里,一片杨梅林,是多么好的风景。那个时候,不曾见过杨梅,物以稀为贵,也就觉得杨梅是无与伦比的好。
后来,又在余秋雨的文字里读到慈溪杨梅。这时候,我已经来了大城市生活。作为水果的杨梅,依然还无缘看见。但是,看见了杨梅罐头,小小的果实在一瓶红色汁液里浮沉。
那里的人们,很懂杨梅。只瞟几眼,就可以知道杨梅的收成。也是在这篇文里,我读到了杨梅的特点。它收获的季节很短暂,超过一两天就软烂,不可以长途跋涉。
因此,杨梅属于就地吃。那文章里写了,杨梅的成熟来势汹汹,刹那间就是漫山遍野的果实需要处理。且这段时间,正好雨水多,这也是梅雨季节的来历。
交通不方便再生产能力不强的时候,大家只有坐下来拼命吃。小孩子顽皮,爬到树上吃。也就是,那一段时间,种植杨梅的人们,能节省几顿米饭。现在,再生能力强大了,杨梅可以做酒,做饮料,做杨梅干等等。
杨梅,是有地域特性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小众。就算现在快递业方便,也没有多少人去购买远方的只属于那一方人们的杨梅。
大凡地域性强,小众,乡愁感就浓。杨梅就是如此,那地方的孩子长大后,出了远门,写起杨梅来,感染力极强,让我们这些从来没有见过杨梅的人读了,也把杨梅想象成故乡之果。
吃杨梅如同吃桑葚,容易把衣服染红。那里的人说,染上了也别急,只杨梅季节一过,就可以洗干净。笑。这应该就是,你想一次洗净,是不可能的。一边穿一边洗,自然而然就掉了。
杨梅的叶子,椭圆型,比较大,厚实。 杨梅春天开白花,花形细小,不认真,是看不见的。长出杨梅的时候,这些树叶,如同伞,可以把果实保护起来。杨梅,没有皮,特别需要保护,这也是它不能存放,不能长途运输的原因。
杨梅全身有刺,这种刺,又不真正是刺,且会随着果实的成熟度越来越软,但又不至于软得不能碰。长刺,也是自身需要,让果实和果实之间少发生碰撞。真正好吃的杨梅,并不是红,而是红得发黑。甜味把酸味压住了,才是最好吃的时候。
不过,杨梅怎么吃都是酸的,我在文章里看,说是有些地方的人吃杨梅,用糖用盐用辣椒用酱油腌制,以抵制或者消解杨梅浓浓的酸味。
最近些年,认识了一位仙居的文友,他出生成长的地方,大范围种植杨梅。杨梅成熟的时候,他的家人会非常忙。半夜起来上山采摘杨梅,拖到山下的大路边,等着天亮了人来收购。尤其喜欢他在文字里写的:人也是天地间的一棵杨梅树,从付出到结果,环环相扣,既是天地间的庄重,又是岁月里的坚守。人也是一颗赤色的杨梅,酸甜自知,冷暖自知,既是天地间的理所当然,也是岁月里的无可奈何。
我们想象着劳动的画面,收获的画面时,往往有田园牧歌的美好。但当你身为其中一员,靠着这些劳动,这些收成来维持生活,那其实没有半点诗意。有的只是艰难,劳累。
过去,我了解的杨梅,其实是别人家的杨梅。我搬到这个小区,小区里有杨梅,也才让杨梅真正地走进了我的生活。
杨梅要熟不熟的时候,是最好看的。那杨梅,色泽绿绿红红黄黄的,浓浓淡淡的,呈现一种秋天一样的斑斓之景。杨梅缀在叶子之间的样子也好看,小小圆圆,带着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一团一团,很亲密。
这几天,杨梅快熟了。不知道是哪里的人,拿着带钩的竹竿,见果实就勾,听说拿回家泡杨梅酒。不能制止别人的行为,果实熟了,就是享用的。但还是希望这杨梅,能在树上多留几天,多留几天。
傍晚去散步,走到杨梅树下,遗憾那些果实被早早勾走。细看,低处还有几粒。我摘下来,洗洗吃了后,赶紧刷牙。再来回味杨梅的口感,或许不是慈溪杨梅,也不是仙居杨梅,没有文字里写的好。太酸,不敢品,很匆忙地吃,不好描述。
所有的花花朵朵,所有的果果实实,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其实也是大自然在提醒,光阴疏忽而过,一晃,又是一年花开,果落。
《故乡的女儿》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分六个篇章:《日暮乡关何处是》、《拂水飘绵送行色》、《田园瓜蔬新米粥》、《回望更觉滋味长》、《一片冰心在玉壶》、《月挂青天是我心》,全九十三篇文字。
我用谈家常式的行文风格,说故乡的风俗、风景、风物、食物、人情、地理。其实也没有分开,每一篇描写物的文字里都有人,每一篇描写人的文字里都有景 ,而情,那更是必须的,旋流在我的每一个文字里。
谁不念儿时?谁不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