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久流传 千古绝唱——鉴赏李清照《一剪梅》的语言美

  肖旭/文                             

“古来都说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天姿熄灭了烽火,国色软化了钢刀。”在华夏大地上还有许多杰出的女性像王昭君一样光耀史册,为人传诵和赞扬,李清照就是开在南宋词坛的一朵奇葩。现在我们来鉴赏李清照的佳作,领悟她的词风和人品,来欣赏一代才女的风韵。

据《琅嬛记》记载,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不久,赵明诚便出外游学。李清照不忍分别,临行时,在一幅锦帕上,写下《一剪梅》这首词送与赵明诚。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大意是,荷花谢了,只有余香渐留,透凉的竹席告诉我已是清秋;慢慢解下薄薄的夏装,独自登上木兰轻舟;碧空雁过,可有锦书相留?待到雁归,已是明月满西楼。花独自飘零,水空自东流,相同的一种思念,却惹事两地闲愁。这种情思啊,简直无法驱走,才撵下眉头,却又悄悄袭上心头。

词的上片开头三句写别后的孤独。红色荷花的香气已剩下不多,表明进入夏末秋初,而秋天是很容易引起离人的伤感的。“簟”,形容竹席的光洁,竹席已经有了凉意,实即表现词人心情的冷落。出外闲游,排解—下忧闷吧。“轻解罗裳”,指外出时换换衣服,然而“独上兰舟”,以前夫妻双双游玩,如今一人独去,心里分外难过,还是回到家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写在家中楼上看见月圆而更加思念在外的丈夫,看见大雁飞来,而想象丈夫该有书信寄回。以上都是就眼前景物抒写孤独之感。

下片写相思之情的不能自已。“花自飘零水自流。—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写自己思念丈夫,也推想丈夫思念自己。“花自飘零”,指自己为相思而憔悴。“水自流”,指丈夫虽离去而眷恋之情如流水悠悠。分处两地之愁,同是相思之意。这两地之愁、相思之意,是难以排解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才下眉头”是以眉头舒展表示感情稍为平静,“却上心头”是以内心沉重表示愁苦始终存在。实际上,眉头与心头是一回事,心头是存在于内,眉头是形于外,词人故意分开来说,是为描写两地之愁、相思之意是那样铭心刻骨,无法驱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首词写的是闲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闺怨之“闲”,愁中满蕴着浓浓的相思之情,正是这种相思之情使《一剪梅》经久流传,成为千古绝唱。真正是:一往情深传千古,两处闲愁结同心。

词中的“愁”,让我们感悟到情感之美。闲愁,即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相思之愁。

研读品味,我们鉴赏到了语言美:

1、 音乐美。

《一剪梅》注重节奏和韵脚,并强调诵读的轻重缓急。音韵和谐,富有节奏——呈现音乐美。前人的评价很多,“以浅俗之语,以清新之思”是许多评论家共同的赞誉,这就体现了李清照词的语言美的第二个特点。

2、 本色美。

“浅俗之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一种”和“两处”用语浅俗表意却不俗,有同样的一种思念却不能相聚,身处两地,两心相印,两情相依。

“清新之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平常之语出新奇之意。化用前人“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词句,把无形的“愁”化成可以运动的有形之物,又用“才”和“却”表明运动速度之快。就在这种神奇的化用中给我们无止境的想象,用浅俗之语表达了女词人的万千愁绪。

善用口语,推陈出新——显现本色美。浅俗之语并非随心所欲,相反却是精心锤炼而成,下面就集中鉴赏李清照炼字炼句呈现的语言的意蕴美。

3、意蕴美。

我们知道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属炼字的精巧。李清照词中也富有表现力的精巧字词,如“满”字。通过想象和联想,词人运用比拟辞格,化无形为有形,显得美妙。“月满西楼”实际上是相思之情满西楼,突出相思之情的浓重。月上中天才“满”,“月上中天格外明”嘛,这样显出一种时间的推移,女词人从月上柳梢头就引颈眺望,直到月上中天。相思之情就在这种长久的眺望中显得绵长而深厚。

词人用“月满西楼”描绘了一种怀人抒情的鲜明意境,表达了丰厚的诗意,引起了我们无尽的联想,真可谓“以一字尽显风流。”

下面我们用两副对联结束本文:

“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才女佳作传千秋,归雁黄花写离愁。”

“清丽婉约溢芳馨,自是花中第一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