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漫谈 | 汉字文化圈和华语文化圈的区别,兼论比较文学

文 / Andy

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汉字文化圈(Sinographic World)和华语文化圈(Sinophone World)是两个中国研究/东亚研究领域常用的学术概念(我们之前介绍SOAS的东亚研究的推文中我们也提到了Sinographic World)。一些文学、历史学、性别研究、移民研究的学者特别喜欢使用这两个概念。不过,这两个概念看起来很是相似,恐怕很多朋友不能够把这两者搞清楚。

其实,汉字文化圈(Sinographic World)和华语文化圈(Sinophone World)虽然是有些类似的概念,不过却有着不同的内涵

Sinographic World

在英文学界,Sinographic World(汉字文化圈)和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东亚文化圈)是同义词。这一组词指的是,中国和自古以来受到中国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具体而言,包括了日本、朝鲜半岛、越南,但一般来说不包括新加坡)。这个文化圈内部共享着一套互通,但也有内部差异的涉及哲学思想、信仰、宗教、仪式、传统医学、文学、艺术、饮食、建筑等等元素的文化体系。

这个文化圈之所以被称作汉字文化圈(Sinographic World),是因为,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早期,以汉字书写的文言文(Classical Chinese)成为了沟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工具。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绝大多数从事中国研究/东亚研究的学者都认为,日本、朝鲜半岛、越南从古至今,都并不只是被动的吸纳中华文化,而是主动并且具有创造性参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内部的文化互动、传播、交流、重塑(reinvention)。

就像是上图所示的筷子,虽然起源于中国,但传入了中国周边各国后,每个国家的人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又将筷子加以改良。而随着近现代东亚各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互动,不同种类的筷子又跨域了本国的疆域而传播到不同的国家——其实,我们在中国就可以看到,在中餐馆我们当然都是用中式筷子,但在有的日餐和韩餐馆,他们会提供日式和韩式的筷子。

与Sinographic World/Sinosphere相对应,在英语学界还有很多别的,用于描述其他文化圈的专业词汇,比如Greater India(印度文化圈)。Greater India往往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在古代都受到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但是普通民众的口头语言却往往不一定是梵语或者印地语。

又如Greater Iran(大伊朗),这个概念则包括了今天的伊朗、今天的土耳其的东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在古代都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但一般的民众也不一定说波斯语。

Sinophone World

说完了汉字文化圈,我们再说一说华语文化圈(Sinophone World)。顾名思义,华语文化圈就是讲华语/汉语的这么一个文化圈,包括了中国、新加坡、以及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国家和东南亚的)说汉语的华人华侨社群。请注意,一般来说,这里面就不包括日本、韩国和越南了(当然,这三个国家里面说汉语的华侨是包括在内的,但不说汉语的普通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自然就不是华语文化圈的一份子了)。这便是汉字文化圈和华语文化的主要区别。

与华语文化圈(Sinophone World)相对应的,则是Anglosphere(英语文化圈), Francophone World(法语文化圈)等等。这些文化圈的人们,都是因为说某一种共同的语言,而被归入了同一个文化圈的。

学术价值

说完了Sinographic World和Sinophone World和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也许有的朋友还是有点疑惑,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哪里?他们有何学术价值

事实上,使用Sinographic World/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的学者,主要是想强调东亚文化圈在古代或者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而使用Sinophone World的学者并则不仅仅只强调华语文化圈内部的交流互动。特别是研究“Sinophone Literary” 华语语系文学的学者,他们运用这个词,在很多时候,意在凸显的反倒是华语文学世界内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张力(比如各种各样的方言文学还有海外华人文学)。

相关学者介绍

如果您对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感兴趣,那么相信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的MA Chinese Studies将会是值得考虑的选择。请参考之前关于SOAS的文章。SOAS有大量的老师,研究东亚各国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China Institute的主任Steve Tsang老师就是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地区的外交/国际政治关系。Dic Lo教授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东亚经济机构和经济发展。Pedith Chan老师则从艺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在艺术领域的互动、交流。而如果对Sinophone World,特别是对文学领域感兴趣的话,那么我们首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也就是UCLA的比较文学系(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硕士/博士项目(虽然该系提供硕士项目,但硕士项目是为意图读博的申请者准备,因此笔者不建议无读博计划的申请者申请)。

史书美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比较文学系有一位在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领域研究的领军人物——史书美(Shu-mei Shih)教授。她是“Sinophone Studies(华语语系研究)”,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创始人。

史书美

史老师的著作《视觉与认同》(2007年)被认为开创了一个名为“华语语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的新研究领域。它的中文翻译已经分出了三版(2013; 2015; 2018)。

除了对华语语系文学研究外,她的研究领域还包括比较现代主义、跨国主义理论、批判性种族研究、批判理论、台湾地区研究等等。

代表作:

Shih, S. M. (2007). 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Vol. 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个人主页:

https://complit.ucla.edu/person/shu-mei-shih/

蔡建鑫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比较文学博士项目(该校不提供比较文学硕士)也值得考虑。蔡建鑫(Chien-hsin Tsai)教授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老师之一。蔡教授也是Sinophone Studies领域的执牛耳者。

蔡建鑫

蔡博士主要关注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特别关注以下几个学术主题:文学作为一种再现/表征(Representation)或者感官(Sensorium)华语语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殖民文学(Colonial Literature)

代表作:

"In Sickness of in Health: Yan Lianke and the Writing of Autoimmunity."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ol. 23, no. 1 (Spring 2011), pp. 77-104

个人主页:

https://liberalarts.utexas.edu/complit/faculty/ct9552

Cosima Bruno

还有本小节开头提到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MA Chinese Studies项目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项目。开设这个学术项目的东亚语言与文化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 Cultures)的Cosima Bruno老师。她是现当代中国、华语语系(Sinophone)文学和翻译研究方面的专家。

Cosima Bruno

Bruno相信文学的力量,她认为文学可以带我们靠近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而且她最感兴趣的就是当代诗歌。她认为,对当代诗歌的翻译是一种体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她的研究聚焦在翻译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协调(cultural mediation)在文学权威和权力的演变,对抗和再协商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她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脉络是跨越艺术门类的文化互化(transculturation)。研究这个领域的目的是,综合和修正文学和翻译的“关系理论(Relational Theories)”。以此来为一种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学环境的批判性认知的新工具。

代表作:

Bruno, Cosima (2012) Between the Lines: Yang Lian's Poetry through Translation. Leiden: Brill.

个人主页:

https://www.soas.ac.uk/staff/staff30705.php

学术项目简介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MA Chinese Studies

中国研究硕士

该专业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并且有着极为多样化的学术背景。那些想要进一步深化自己之前在中国研究领域的研究的学生,或者在就读该专业之前从未修读过中国研究有关课程,但却对中国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申请。本专业特别适合那些想要以跨学科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学生。在专精于一个学科的同时,学生们也会通过学习别的学科发展"统观全局(seeing the big picture)"的能力。

官网介绍:

https://www.soas.ac.uk/cia/programmes/machin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MA/Ph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比较文学硕士/博士

UCLA的文学研究系提供比较文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但该系的硕士项目只录取有意愿读博的学生。比较文学站在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的创新工作的最前沿,是人文学科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作为一门学科,它需要出色的语言能力和理论知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较文学系的硕博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该系教职员工合作的机会。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较文学系的主要特点是是跨学科和多语言。该系致力于在定义新的文学范式方面继续其开拓性工作,并为文学研究探索新的方向,包括以下领域:

1. 翻译与跨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2. 文学理论与新兴媒体

3. 在全球化时代国别文学的未来

4. 性别研究

5. 东西方文化交流

6. 人权与全球审查

7. 后殖民和流散/侨民(Diaspora)研究

8. 文学与文化的实验方法

官网介绍:

https://complit.ucla.edu/graduate/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Ph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比较文学博士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比较文学博士项目欢迎各类的批判性研究方法和研究进路。它在这样的假设之下运转:对于这个专业不同角度的解读可以同时存在,它们可以激发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丰富多彩的辩论。

这个项目的研究范围包括了拉丁美洲、俄国、古希腊、印度、当代美国、古代中国等等。项目提供的课程范围也很广,包括了关于博士论文写作的课程。

该项目不仅致力于让学生在设计学习规划中发挥核心作用,而且还以一种非常实用的方式为他们未来学术职业做准备。当学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们会对目前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稳固的把握,他们会有参加比较文学学科中特定领域研究的经验。近期,大量毕业生在以下学校拿到终身教职:波士顿大学(Boston College)、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等等。

官网介绍:

https://liberalarts.utexas.edu/complit/prospective-students-2/index.php

结语

可以看到,从事华语语系研究的学者,有些如同Cosima Bruno老师一样,在东亚系任职,而有些学者,则像是史书美老师和蔡建鑫老师一样,在比较文学系供职。可见,“华语语系研究”并非某一种学科/系所的专属,而是一个跨系所的研究领域。

那么,这两种不同系所的“华语语系研究”有什么区别?分别适合什么样的申请者呢?在笔者看来,如果是想要在文学理论方面深耕,进行更有理论深度的研究,那么也许比较文学系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是对于东亚地区某个或者某几个国家的文学更感兴趣的话,那相信东亚系可以打好更坚实的国别文学的知识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东亚系。

作者简介

愿每位有梦的学子,都可以梦想成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