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高祖本质的再认识
对汉高祖本质的再认识
——《高祖本纪合注》引言*
作为“沛公”的刘邦,是推翻暴秦统治的英雄,这是毫无疑义的。
作为“汉王”的刘邦,是“楚汉相争”的胜出者,是“秦楚之际”国家分裂的终结者、国家统一的推动者,这也是毫无疑义的。
作为“汉高皇帝”“汉高祖”的刘邦,是“汉王朝”的缔造者、“汉民族”的抟聚者、“汉文化”的奠基者,这也是不可撼动、不可置疑的。
就一生经历而论,汉高祖的功业,自然也是一个可以粗说、又可以细数的“常数”——人生奄忽间,大说百来年,日夜劳瘁,谁又能填得了东海?搬得了泰山?
当中国人检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尤其是检点那个全世界最大民族“汉民族”的“汉文化”时,对汉高祖刘邦历史功业、文化功业的再认识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思维关口。
基于这一思维常识,人们对汉高祖刘邦历史贡献、文化贡献的认识,似乎就不该局限于“反秦”“剪楚”或“布衣亭长”的“皇袍加身”了,甚至也不该局限于为“刘姓帝室”打下了四百年江山。
如果允许,我们可以对汉高祖刘邦作出最粗线条的判定:
其一,在中国“帝王”群体里,刘邦是历史上难以企及的好皇帝。
其二,从中国作为“千年帝国”的“大一统”格局看,刘邦无疑又是这一政治范式的推进者和定型者。
其三,因为四百年的文化抟聚消弭了地方自闭、地方隔阂,所以“汉民族”得以做大、“汉文化”得以普及,汉高祖自然又是“汉民族”及“汉文化”的双重催生者。
因为出了个汉高祖,后世的君王、臣子甚至庶民百姓遂获取了陵越一朝一代的政治遗产和文化遗产。
是不是饮水思源的缘故呢?总之,从汉朝开始,到现代之前,两千多年间,人们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基本上是以褒扬为主流的,贬损者极少。
对汉高祖评价最高者,又当推汉朝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记》的《高祖本纪赞》及《秦楚之际月表序》中,司马迁认为刘邦是“得天统”的“大圣”。
尽管司马迁对汉高祖有这样高的评价,今天仍有相当多的聪明人以为,司马迁的《史记》在“虚高”的评价之外,《高祖本纪》才是对刘邦无赖嘴脸的无情揭露。司马迁的精神与《史记》的精神,被这些人作了“二元分割”。
经过认真考比,我们只能说,持有这种认识者大都是误读了《史记》,误读了司马迁,且常常狂热地将自己的小肚鸡肠和历史偏执,强加给了司马迁。
推翻清朝之后,这种误读又有加速、加大的倾向。特别是李宗吾氏《厚黑学》一书问世后,汉高祖刘邦的形象彻底变坏,甚至成了伪君子、真小人的化身。近年,网络传媒又走红了一批“百家学者”,其中凡有说汉史者,多以矮化、丑化刘邦为表演噱头。
这让我们警思:当学术清醒弱化,历史戏说即行走强;当悲剧精神消解,小品逗笑就大肆泛滥;当诚信正直消解,巧言谎话就会飞天;当家国不再需要英雄,骗子就会夸口高台……
让老实人始料未及的还有,所有冒名学术的喧嚣及坚持戏说的固执,都还有个与时俱进的借口。究其缘由,邪亵文化所以大行其道,多与正大文化的萎靡不振有关;如果再大事小说,则又与当今社会读书风气的衰歇有关——一书不读,一事不知,盲从愚弄,岂有不人云亦云的呢!
本来,我们并不忧虑刘邦评价的“负面发酵”。毕竟,对于汉高祖刘邦而言,这所有的矮化、丑化都不会再起作用了——斯人已逝,万劫皆空,后生小子,谁又动得了他的一丝毫发?但对于作为汉高祖故乡的沛县、丰县、徐州而言,及非汉高祖故乡的海内九州而言,这种“文化内伤”则又是不可承受的。小了说,丑化汉高祖毁伤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文化自信;大了说,矮化汉高祖毁伤的则是汉文化的理性、汉文化的精神。
既然原本不应有问题的汉高祖评价发生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了汉史研究的当务之急。汉代人,包括司马迁本人在内,对汉高祖历史功绩的评价均是“拨乱世,反之正”。 “拨乱世,反之正”,那可是一件关乎国家、民族的历史功德,今天,岂能因几个文人的快意夸嘴而一笔抹杀呢?因而,站在“文化自卫”的立场,针对着关于汉高祖评价的污名化倾向,也应该来一次拨乱反正。而拨乱反正的根据,不是靠口诛笔伐,而是靠历史资料。在历史资料中,又以司马迁的《高祖本纪》最为原始,最为周详。如此一来,重新整理《高祖本纪》就成了拨乱反正的必然选项。
用司马迁《高祖本纪》的资料,还原汉高祖刘邦的本来面目,将颠倒了的认识再重新颠倒过来,即是此次《高祖本纪合注》编纂出版的学术目标。
因果互生,因果互证,谁能想到,是《厚黑学》的轰传与电视学者的宣讲,激发起我们为汉高祖“正名”的情趣呢!而厘清基本史料,便成为认定汉高祖功过的基础性工作。
《史记》之《高祖本纪》是研究刘邦的最基本材料。《汉书》之《高帝纪》虽然增加了《本纪》没有的一些诏令,但基本框架没有变化。因而,后人对刘邦的评价只能在不背离《高祖本纪》的基础上推演。
此外,《高祖本纪合注》对司马迁《高祖本纪》的整理,也是汉高祖的乡人在对前辈尽一份责任。
《高祖本纪合注》的编纂,是一件“笨活”。笨就笨在将《高祖本纪》所系附的相关资料,无论褒贬,均行列出。《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与日人泷川资言的“考证”之外,本书编者复将《史记》中与汉高祖生平、言行、关系、功过的相关资料,尽行蒐求、排比、罗列,以“合注”相提领,一一标示,并与前人的“传统阐释”相“互证”,所以这次推出的本子成为“合注本”,其终极的学术设定仍然是:让材料说话,听历史发声。
无论是沛县人、丰县人,还是徐州人,都会把汉高祖刘邦看成是自己引以为荣的先人,这是一份可以理解的历史亲情。实际影响则更有哲学意味和社会学意味,刘邦不仅仅是沛县的、丰县的、徐州的,他更应该是整个汉民族的,是千年传统的,是中国的,是世界的。所以认识刘邦,评价刘邦,必然又要跳出狭小的地域局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汉高祖、汉高帝的这个“高”字。对于刘邦而言,这个“高”字,无论是放在两汉四百年,还是放在整个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他都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深信:历史的罪案与历史的功绩,都是不可磨灭的。虚说的历史,如影随形,形亡影灭;真实的历史,天证地证,人神无欺,一定具有永恒的启迪。
作者
2018.2.19
*由田秉锷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