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人,这个东西你见过吗?
引言: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童年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颇具特色的物件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时代不断进步,那些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一些老物件也已经被社会所淘汰 ,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遗物”。
相信在富平很多60、70、80甚至90后的记忆中,都记得这样一个物件,农村家家户户基本都有,它用旧布条和一个小木棍做成,农村人用它来拍打身上的尘土,你知道它叫啥名字吗?今天咱们就跟着刘媛玲老师共同打开记忆的相册,了解这件极具特色的老物件——穗穗。
穗 穗
文/刘媛玲
写下这个题目,让我犹疑了半天,不知这两个字是否正确。我要写的是一种拍打身上尘土的工具,那些年几乎家家都有,说出来中老年人都不陌生。家乡人都叫它" Shui Shui "(不知这两个字怎么写,故用拼音代替)。由于这个物件是用布条、细绳之类的东西做成,而穗穗有流苏之意,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它叫"穗穗"比较合适,不知大家是否认同。为好写,下面我就自作主张用"穗穗"来称呼它吧。
那些年,道路大都是土路,人们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后两脚泥。再加上成天地里干活,家家都离不了"穗穗"。从外边或地里干活回来,先从房门外吊着的挂钩上取下"穗穗",然后拿到大门口上下前后把身上的灰尘掸干净,特别是脚上的尘土,然后才走进房门洗手吃饭。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特别像这样的麦收时节,男人们从麦场上回来,一身麦屑,要是感到累了进门不打身上的灰尘,女人们还不乐意,要唠叨半天呢。
基于此,那年代的姑娘们出嫁,娘家都要给买一个"穗穗"作为陪嫁一一一红色的手把,白色的用羊皮等做成的马尾状的"穗条"(我又不知怎么称呼它了),看起来很是喜庆吉祥。
我的父亲很爱干净,每次下班从那个小巷走回来,都要先取下房门前的"穗穗",把全身仔仔细细拍打一遍,才走进房间吃饭,尽管身上并没有多少灰尘。每天晚上弟弟妹妹睡觉前,父亲都要拿着"穗穗",把他们一个个拽到大门口,浑身拍打干净才准许进房上床睡觉。每天晚上邻居们只要听到那接连不断的啪啪的响声,就会说,老刘又给娃打土了。因此,我们家的"穗穗"常是不经用,穗条越来越短,直至不能再用,母亲就用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在缝纫机上轧出一条条布条,固定在一个圆形的双层的布片上,然后绑在手把上,结实而耐用。
父亲几乎每天离不了"穗穗",母亲就干脆给他在单位里也做了一个。下乡回来,他就拿着母亲做的"穗穗"在单位门口啪啪地把身上的尘土拍打得干干净净。在他去世以后,除了洗漱的用具,我们还特意在商店给他买了一个"穗穗",放在他和母亲合葬的墓里,让他在天堂也能保持他爱卫生的习惯。
我在出嫁时,母亲也为我买了一个红色的"穗穗"。放学的路上一路尘土,进家门后第一件事也是先打去裤脚和鞋上的灰尘。以后住在了学校,下课后就用它拍去身上的粉笔末,再以后它又随我到了咸阳。那年母亲来我家小住,看到我把它用得几乎不能再用,回家后就找出布条在缝纫机上又给我做了一个,直到现在我还挂在门后,傍晚散步回来,就先从门后取下它,掸去裤脚鞋袜上的灰尘。虽然手把上的红漆脱落,已显斑驳,但每次看到它,就想起了我的母亲,成了我永远的纪念。
在电视剧和舞台上也常看到这种东西,我查了一下,它原来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并不是我们叫的" Shui Shui ",而是叫" 拂尘" ,又称 "尘拂",顾名思义,即拂去尘土的意思,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常用的器物,一些武术流派更视拂尘为一种武器。俗话说,手拿拂尘不是俗人,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也是道门中人们外出云游随身携带之物,拂尘也是汉传佛教法器,象征扫去烦恼。如此说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外出或劳作回来,用它掸去身上的灰尘,换得一身干净清爽,是不是也扫去了心头的烦恼呢?由此可见,"穗穗"的作用可是千万不可小觑的了。
注:文中的“穗穗”纯属个人见解 如有更好的理解欢迎各位文友留言探讨
作者简介:
刘媛玲,西安市灞桥区退休教师。喜爱文学创作,多年来勤耕不辍,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广播电视报》《八小时以外》《家庭生活指南》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千余篇(首)。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者。
相关知识普及
拂尘一词最早见于晋朝·无名氏《白纻舞歌诗》之一:"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馀作巾。"
一、古代用以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器具,后来做为封建时代皇室卤簿仪仗之一,同时也做接风洗尘之用。二、拂尘,又称尘拂、拂子、尘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拂尘也是汉传佛教法器,象征扫去烦恼。三,拂尘与麈尾类似,也可以视为一种物品。麈尾最早见于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亮以麈尾掩口而笑。"
拂尘在古印度,由于天气炎热,小蚊虫很多,人们多用拂子将蚊虫从身边驱赶开,印度称为"拂蚊子物"。拂尘在中国又单称拂、或称作拂子。即在柄上扎束兽毛、棉、麻等而成的用具。拂尘是用以拂除蚊虫的用具。关于僧团中使用拂子的由来,在唐朝高僧义净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说:"佛在广严城弥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比丘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见己,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准许诸比丘畜拂蚊子物。'"这是说由于比丘坐禅时,被蚊虫叮咬,搔痒不止,因此世尊才准允许比丘持拂子驱蚊虫。_根据以上所说,印度在距今2500年前的佛陀时代就有了拂尘,称为"拂蚊子物",佛也允许僧人可以用拂尘驱赶蚊虫。
佛陀允许之后,众中有人便以众宝作柄,以珍贵的牦牛尾为其拂。俗家的人看见了,就讥诮的说:"圣者!您虽剃发,而贪染却未除。"而去禀告佛陀。因此佛陀才制定做拂子的材质:"有五种袪蚊子物:
一者: 捻羊毛作;
二者: 用麻作;
三者: 用细裂布作;
四者: 用故破物作;
五者: 用树枝梢作。
若用宝物,得恶作罪。"
这是说拂子的材料限于五种,即羊毛、麻、细裂布、已破旧之物、树枝树梢,而不许用珍贵的牦牛尾及其他宝物。这是因为当时白牦牛尾所制之拂子,系最贵重者,与白马尾拂同称为白拂。当时佛陀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即执白指侍于佛侧。
自唐代以降(降:通来),禅门盛持拂子,或以之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住持者上堂时,持之为大众说法,此称"秉拂"。又执行秉拂之职务的前堂首座等五头首,称秉拂五头首;秉拂子之侍者,称秉拂侍者。或有得道者,其师则授予拂子。日本镰仓时代以来,禅林亦用此拂子,后来除了真言宗之外,其他诸宗于法会、灌顶葬仪时,皆视之为一种庄严具,为导师所使用。此外,密教于灌顶时,通常以拂子轻拂受灌顶者之身,作为去烦恼、除恶障的表征,故拂子亦是密教法具之一。
电视里看到那种拂尘,一般可能是马尾或者其他动物鬃毛扎成一束固定在一个长柄上,也有的可能是尼龙丝,但老百姓家里都穷,这两种都没有,好多人家都是用布做的,要么是布条,要么是布片,都是灰色,蓝色,黑色等深色耐脏的布。
富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