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晔:转角遇到“卖炭翁”

全文长约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作者|李家晔

缘起:2017年1月23日,看到新闻,湖南在外打工33岁农民,历经一整天辗转回到农村,在家门口的转角路头,远远就看见3岁儿子在树下等着自己,顿感泪眼涌动……

父母是农民,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和农活相当熟悉。

我深知自己也是农民,什么活都愿意干,耕地、插秧、打药、收割、挑担,我都是父母的好帮手。在农村,永远有忙不完的农活,哪怕是下雨天,父母也要在家修补农具。

每天单调的劳动,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重复着土地上的这点事,而正是这点事,才是农民内心最坚定的信仰——衣食足心不慌,仓廪实而知礼。

我的父亲是一个篾匠,靠一把篾刀行走江湖,农闲时给自家和别人家修补竹器农具,以补贴家用。他的一生很平凡,个性刚直,不太会跟人打交道,为了家庭,他只能默默地做些苦力。

除了当篾匠,冬天太冷没法干活,他就去山里人家挑木炭来卖,赚取几个差价。在我的教育上,父亲几乎没有正面管教过我,更不会唠叨,但他的身教,却胜过千言万语,鼓舞着我前行。

可以说,父亲用一根扁担,把我从农村送进城里,送进北京。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除了种田,没有其他任何经济来源,生活上总是很拮据,加上我兄弟两个要上学,供两个书包,对没积蓄的家庭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那时一年交完公粮,剩下的刚够全家吃饭,没多少剩余的。每到年关杀头猪,自家留二三十斤,其余卖了换点生活费和学费。

为了补贴家用,每到冬季,父亲经常去外乡外县的山里,挑一担木炭、扛一根原木回来卖,赚几块辛苦钱,那可全得拼体力。

我懂事早,对家里的一切看在眼里,明在心里,也想着替家里分担重压。

我上小学时,每到秋冬时节,家里稻子收完,父亲就要去深山里挑木炭。

我们吉水县这边山少,很少产木炭,主要是邻县(峡江县)山里人家出产,木材好,烧得好,木炭就好用。

那时没有大路,不通车,运输不便,我们这边常用不上这些好木炭,只好去街上买大车装来的木炭,质量一般都不怎么好,而且底下都藏差木炭,烧出来全是烟。

父亲每次去挑木炭,都是走的山间小路,单程约三十里,每担木炭有一百多斤,全靠肩膀挑回来。

通常,父亲是头一天中午去,到那边山里人家住一晚,第二天天微亮就把木炭挑回来,大概午后到我们附近的阜田圩镇,把木炭卖了,赚几块钱差价。

有时,天下雨路不好走,回到圩镇已是下午,客人都走了,没人要木炭;或者父亲挑的木炭质量好,比那些车装的要贵,木炭有时卖不出去。

由于圩镇上没有熟人,就得把木炭继续挑回家(有五里路),次日再挑另一个枫江圩镇(也是五里路)继续卖。

就因为木炭有时卖不出去,母亲嘱我,放学后去邻村一里多路远的地方接父亲。年少的时候我经常是空手去接,只是陪父亲走一段;等我稍长一些,我也挑一担空簸箕去接父亲,捡一些出来,替父亲分担一份重量。

在我的印象中,记得最清楚的,在我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空手去接父亲。当我从村中一个巷子里转出时,父亲挑着一担木炭出现了,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到了村里。

他放下担,我从口袋里掏出当天的语文测试卷,100分,父亲很是高兴,摸着我的头,什么也没说,从口袋里掏出两块糖,那种很硬的麦芽糖。

在我的记忆中,这可是最甜最甜的糖了,算是父亲对我考100分的奖励。整个小学阶段,我考100分是常有的事,父亲经常只是看看,不说话,除了给我几块糖,然后就默默地去干活。

这几块糖,一直激励着我发奋读书,考出好成绩。

我读四五年级的时候,每到秋天,父亲依然去深山里挑木炭,我去接他时,肩上就多了一副空担。有时,接到父亲时,他已经把木炭卖了,空着手回来,我们无比高兴一起回家;有时,木炭没卖掉,我就要替父亲分担几十斤。

记得有一个昏黄的午后,天有些阴沉,太阳半隐半现,在云层后闪着余晖。我一放学,不需母亲嘱咐,就赶紧挑了一副空簸箕出发,走一里多路,来到邻村的一座石桥上等父亲,这是父亲的必经之路。

我站在桥上等了好久,不见父亲回来,只见西边的晚霞红了,太阳很快落山,父亲挑担的身影依然不见。从桥到邻村还有百来米,急切中,我下桥到邻村,又返回到桥上,来来回回张望。

我是想走远一些去接父亲的,但我不敢过邻村,一是怕狗,二是怕父亲走岔路,从别的巷子里穿过,失之交臂。

这时,炊烟已经四起,每家每户都在做晚饭,我再次下桥来到邻村。刚从巷子里一探头,就发现父亲远远地挑着一担木炭走来,走得很吃力,步履蹒跚。于是,我赶紧挑着空簸箕奔过去,替他分担了一些。

父亲这次没给我带糖,看到弯曲的扁担,我知道,这次的担子要比以前沉很多,所以回来就晚了。

碰到周末,我会跟随父亲挑着木炭去另一圩镇卖,如果卖掉了,父亲经常会请我吃一顿油面,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嘉奖。

家里偶尔吃面,但都是当菜吃,不能吃一碗,解不了馋。去圩镇吃碗油面,油水足,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油面,油面,上好的油面……”每到摊前,听到老板吆喝,闻着葱花、麻油、菜油的混合香,我嘴里的口水就开始涌动,希望热气腾腾的面快点上来。

面出锅盛碗时,父亲总是欠过上身去看看,监督老板给香油,当老板给油少了,父亲就说:“多倒一点,多倒一点,油少了吃不进去。”

老板只好拿起油瓶再挤一点,经过几次拉锯,最后老板会多加四五滴,我才能吃到油滑滑的面,甭提有多爽!

如今,父亲年近古稀,我也进入不惑之年,看到眼前的新闻,想起当“卖炭翁”的父亲,浮现出那个转角挑木炭的艰难身影,我就泪眼涌动,心潮澎湃……

是的,父亲以行动给我做了榜样,激励着我一直前行,大胆闯荡天下。0

作者简介

李家晔,江西吉水人,知名出版人和策划人。

(0)

相关推荐

  • 随笔||印象父亲

    印象父亲 父亲学名叫"兴顺",有个特别奇葩的小名:"捡女.男生女名,这还不算,还是捡来的.小时听奶奶叫我爸的小名,听起来特别别扭.好在父亲在同辈中,年龄较大,去做客时,人 ...

  • 实拍缅北腊戌村寨的烧炭翁

    大缅甸(kokanese)--各地新闻热点,缅华生存现状,为您传递最新的区域动态.点击标题下蓝字"大缅甸"免费订阅,编辑团队24小时在线互动,为您实时更新最新消息.投稿请联系小编! ...

  • 【三湘文艺】方东清/父亲的扁担

    父亲的扁担 作者:方东清 在老屋的一个不起眼的门的角落里,立着一根油光发亮的杂木扁担,我追随着墙头的日历,荡进原始的尘封.尘封里长着老茧的父亲,没有消瘦反而更加弥新.近一个世纪以来,父亲曾经用这根扁担 ...

  • 李家晔 :老樟树下的木匠与篾匠【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除夕晚上,当我看见父亲的双手全是血口子,冻成一块块白肉,硬硬的,拿着一叠钱交给母亲,我心里就隐隐作痛,我知道,这薄薄的一叠钱,就是我来年的学费.  作者 ...

  • 李家晔:打铁和补锅【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天未亮,母亲摸着黑,早早地起来做饭,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灶炉里红红的火苗,映照顾着母亲红通通的脸,满是汗珠.睡梦中闻着焖饭的香味,很是满足.  作者 |  ...

  • 李家晔:磨剪子嘞,戗菜刀【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1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记得1990年时磨剪子是2毛钱一把,磨刀是5毛钱一把,上下有点出入.当时的牛奶雪糕是2毛一根,硬冰棍是1毛一根,我暑假去贩卖过,成本是一半,卖出一根牛奶 ...

  • 李家晔:理发与打棉被【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真是物是人非,我长大了,理发能自己做主了,理发师却还在为别人的头脸忙碌着.  作者 | 李家晔   "宁可吃穿受穷,不可头脸捂虚". ...

  • 车票_台湾暨南大学前校长李家同自述

    车票_台湾暨南大学前校长李家同自述

  • 李家磨

    黄河岸边的李家磨,是一个村庄的名称. 民国年间,富户李家在黄河岸边打造了一处水磨坊,利用黄河水为动力磨面.在以人力畜力推磨的年代,水磨的建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了方圆几十里人们争相排队磨面的地方,也 ...

  • 说说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景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由古建区.仿古区.新建区.服务区.农业生态园.笑话博览园六大部分组成,是一个集吃.住.游.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旅游胜地. 李家大 ...

  • 你记忆中的韩国音乐? 来自 李家焕

    #好音乐# 在你记忆中,韩国音乐或许仅仅是男团和女团,偶像组合,又或是唱功平平,作品表面的三流歌手,本贴带你探究真正的韩国乐坛. 首先,韩国或许是世界唯一一个在流行乐坛拥有完整体系的国家.我们先从喜闻 ...

  • 再访河南鹤壁李家大院

         鹤壁李家大院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近500年,占地50余亩:5个并排九门相照的楼院组成,共有房屋1500余间,最高的建筑20余米:每个庭院里都设有哨卫楼.仆人院.柴院等.整个建筑群巍峨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