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心智不够成熟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不同的人看问题总是会有不同,有些人看到事物的一角,有些人看到了全貌。这也就是有人常说,有些人的心智成熟总比别人晚,总是落后于别人。
是的,有些人看到什么就认为是什么,从来不对事物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总是以表面代替全部,认为自己看到就是真相。事实上,很多事情表面有太多的虚假和伪造,真实总是隐藏在表面之后。
成熟是指什么,让人比较认同的是,自我最深的觉悟。成熟与年龄无关,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却因为一次次自我觉悟才得以逐渐成熟。说到底成熟是一个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
01、看待问题,非黑即白
人一辈子,需要面临很多选择,需要做出很多判断。在我们非成熟的时候,总是习惯把答案简单地划分成黑白分明的两个结果,善或恶、爱或恨、美或丑、好或坏、黑或白。
然而,世界并不是这么简单,人生未必只有两个选择。在黑白之间还存在灰色,在爱与恨之间还有着漠然,在善与恶之间还存在冷淡,在美与丑之间还有着普通,在好与坏之间还有着隔绝。
这个世界的事物不是非好即坏,不是只有两元对立。事物不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人世间看待问题的标准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就会有不同。好和坏、美和丑、黑和白,这之间的界限也不是完全的清晰。
正如一个曾经的大善人,却因为一个无意忘记熄灭烟火导致发生火灾、死伤几十人的行为,这是对还是错?能说这个人是坏人吗?他曾经做了很多好事。能说他是好人吗?他的意外导致很多家庭破碎。
仅仅以“非黑即白”一刀切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是停留在看问题的最底层,把世界和人性简单分成两个极端,而大多数人却是在这两端中间。生活不会一成不变,人越成熟,越深知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简单到只有两种选择。
02、为人处世,通权达变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发现黑白之间还存在一种更加客观看待世界和人性的角度。虽然非黑即白的观点容易鼓动人心,但生活中恰恰不需要这么简单粗暴的判断,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中寻求平衡。
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就是“中庸之道”。即便是顺应自然的道家,也不是简单追求好或坏、美或丑等极端状态。老子说“物壮则老”,事物到了极限就会向另一个方向转变。
如果只追求一个极限,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念念不忘,必然会忽略事物的整体,从而错失一些机会。如果齐国公子小白不忘管仲的一箭之仇,那他就成就不了齐桓公的霸主声名;如果李世民不忘魏征的过往,就成就不了贞观之治。
看待事物,永远不要因为它某一方面就全盘否定或肯定。正确的做法是,用辩证的眼光综合考量,客观公正对待事物的每个方面。秦始皇再怎么“残暴”,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永远存在;隋炀帝再怎么穷奢极欲,都有开凿运河的不世之功。
真实的世界,所有事物从来都不是棱角分明、非黑即白的,混沌无常、黑白掺杂、优缺共存,才是事物的本来面貌。一个东西对一个人是好的,但对另外一个可能就不那么好,因为它的适用角度变了,服务对象变了。
03、扭亏为盈,否极泰来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福祸并不是绝对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同塞翁失马,看似有所损失,结果却因祸得福。
杨修天资聪颖,却让他恃才傲物,结果才华没有让他得到好的结果,反而被曹操借故割了脑袋。被天妒英才的贝多芬,26岁风华正茂时患上耳疾,但不屈的精神反而把他推上了人生巅峰。
把苦难当成一种历练,把福祸看出人生的一场经历,不因为一方面而否定整个人生。当我们拥有这种不惧苦难的勇气,扭转乾坤的智慧,生活就会匍匐在我们脚下,我们一定会否极泰来。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有时候劣势不一定是件坏事,优势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引导得好,劣势也会转为优势;如果运用的不好,优势也会变成劣势。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要因为一时的好坏、一件事的对错,而让自己失去对整个人生的判断。把人生拉长,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转化为好事。这种转化,需要自己从不同角度对事物思考,并坚持行动下去。
04、大千世界,各个不同
苏轼在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诚然,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等到的结果就不同。正如盲人摸象,摸到不同的部位,就认为大象是什么,实际这都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
我们看待一条鲸鱼,感觉自己很小;而一只蚂蚁看我们,会觉得我们很大。看到的东西不同,正是因为成熟的层次和人生的高度不同而产生的差距。从多角度深层的思考,看到的事物自然就更加全面。
归根结底,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影响着自己的成熟层次,决定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井里的青蛙看天永远只有井口那么大,飞翔的雄鹰总能感触到天空的广袤。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你就会得到凌空于别人之上的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