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德鲁克#3 从管理外包人员到全面质量管理

有一家电力行业的软件开发部,因为要控制全职员工的人数,所以很多开发人员都是以外包形式聘用,以下这个表是我们抽看的三个项目的数据,第一列是这个项目的功能点数,倒数第二列是项目的缺陷数。

可以看出,项目的缺陷密度差异很大。与第一个项目团队沟通,发现写完代码没有单元测试,也没有评审代码,所以估计系统测试缺陷密度这么低,并不表示代码质量好,只是测试力度不够(项目1本来报给我的测试用例数是34,后来再说227才对)。

从以上的例子,就看到如果项目管理不善,质量问题可以很严重。

下面我们先回顾德鲁克先生2002年'They are not Employees,they are people'文章[1]的重点,然后再探讨管理者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的质量与生产率。

临时工(Temp) 与 专业雇主组织

临时工(Temp)这行业早在50年代开始崛起,开始的时候主要负责一些简单岗位:文员、前台、电话操作员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各种岗位,甚至总裁都有临时工。

专业雇主组织 Professional employee organization (PEO)
曾经,有顾问公司统计过一般公司管理员工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5%~30%,所以如果有公司可以帮企业省去这部分成本,企业肯定愿意。这就是PEO公司的商业模式,它在90年代快速崛起,主要为客户提供企业管理人员,包括行政、人事等。

这两类公司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德鲁克先生用一个小型医院为例:一家有三百个病床规模的医院,大概有3000员工。其中有一半多是专业的知识工作者,除了医生、护士外、还有其他很多辅助角色:如物理治疗、化验、X光等专业岗位,但在这类医院里,每个专业可能只需要几位。医院的主管也不可能每个专业都懂,他如何管理手下各种专业人员呢?而且由于每个专业的人数不多,升迁的机会也几乎是零。例如,这医院的化验室专员全院只有三位,没有任何上升机会。但如果这些专业人员是受聘于PEO外包公司,有能力化验人员可能会被调到一些更大的医院去。而这些人也愿意用这种形式去服务医院。

这种现象也不仅仅适用于医院,一些百货公司、金融服务公司也常用这种方式,以获得专业性强的员工。所以这种无论临时工公司或者PEO公司,无论对员工或者雇主都有价值和吸引力。

这些Temp供应商 和 PEO 说能帮助企业管理员工,提升效率。你相信吗?让我们先听听大陆软件开发的管理者 和 临时工的 心声:

外包问题

某北京IT总监的外包心得分享:

1.外包的主因是降低风险
2.用人员外包控制员工数量
外包主要选我们没有它们的技术(外包公司可以提供此技术或产品或软件开发),一般考量是他们是否已做过,外包人员加入到我们的开发团队onsite人员,一起工作
问题主要是怎么调动人员积极性。

不少企业为了控制全职员工人数,会把软件开发项目外包出去。
但承包商人员水平与积极性难以保证,很可能导致软件质量出问题。

部分公司内IT员工的心声:

  • 通过外包途径招聘人员的技能、质量不太能够符合项目要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做培训,希望公司招聘外包人员时,考虑人员质量,解决项目实际人员需求。

  • 外包公司写的代码质量与我们自己写的相差甚远,也没有做单元测试,没有做静态代码检测,写完代码也没有做人工走查,导致我们后面很多返工。

  • 部分外包承包商员工的心声:

  • 最大的问题是项目成就/责任感低,能少做的尽量不多做。因太多因素影响项目总体成败,我们(承包商)认为只要完成SOW里的内容就算项目成功。

  • 虽然公司经常组织学习甲方的产品,培训考试,项目质量主要由发包商项目经理(PM)控制,我们对项目质量关注度少,主要听PM安排。

  • [SOW=Statement Of Work 可简单理解成项目需求范围 ]

知识工作者 与 系统

“现代企业都依赖知识型团队, 比较50年前以劳工为主的企业, 更需要关注每一个员工的健康成长。知识工作者最能为公司产生价值。甚至企业的成败也依赖于知识工作者的表现。

企业不可能大量招聘卓越的人,所以管理者的挑战是如何使普通人做出超凡的事。好比杰出的指挥家能领导一普通乐团演奏出非凡的乐章。”
公司的创新大部分依赖于知识工作者,所以我们无论是用外包形式或者正常聘用,知识工作者是企业的核心资源(capital)。
以前的工业时代,是劳动者支撑系统制造产品,在当今的知识型社会恰恰相反,企业系统要支持知识工作者,让他们能发挥效益。

从外包人员的心声,和其产出软件的质量,都能觉得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缺乏积极性。所以不要以为单靠加强培训就会有效果。

具体有什么方法呢?

一家工厂舍弃了传送带生产方式,学习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TPS),权力下放给一线员工。企业总工有以下感想:

..去巡视生产现场的时候,有一位女员工对我说:'以前每一次往生产线跟前一坐,我满脑子就都是怎么还不到5点呢?但现在上班成为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听了她的话以后,我更加相信生产改革的方向没有走错。..

为什么丰田生产方式这'系统'能改变生产现场员工的积极性?

丰田故事

二战后50年代,丰田汽车规模很小,经营很困难,在破产边缘。但丰田英二先生明白美国批量生产线的弊端,意识到未来的汽车生产必须是Just-In-Time:

  • 每一辆都是按客人订单订制:例如,颜色,配置,左右钛等

  • 从钢材原料开始,整个生产线,零等待,零浪费

    • 每个工作步骤所需配件按生产需要到达 (不晚,也不早到),把生产过程中的配件降到零

安排总工大野耐一去美国汽车公司考察, 他从美国的超市(非汽车公司)得到如何做Just-In-Time的启发。回国后就开始在丰田致力推动。

开始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愿景好像是远不可及的梦想。今天Just-In-Time已成为汽车制造的主流,例如:日产在英国牛津(Oxfordshire)专门生产mini 车的 工厂便能做到:

  • 每天生产1000辆车

  • 每68秒出一辆

  • 从钢材原料开始,整个生产线没有任何中间等候,24小时后便生产出汽车

管理外包人员的挑战

:我们不是讨论如何管理软件开发外包人员吗?为什么转到讨论丰田生产方式?我们都不是生产业,有什么关系?

:德鲁克先生2002年的文章强调:不能依赖外包公司帮你管理, 还是必须靠管理者自己。

很多软件开发公司缺乏相关度量。例如,只管项目有没有延误,客户有没有投诉等水面上看得见的东西;但不知道生产率(每人每天生多少功能点)/现在是什么水平等水面以下看不见的情况。没有度量就无法谈改进,无法管理。

管理者也不能仅看表面的数据,如项目延误,成本是否超支,更需要看过程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和质量是否有提升。

外包人员每天工作都是被动地应付客户的投诉;只想被安排的任务不延误,不会想怎样提升整个开发的效率与质量。工作自然没有动力。

反过来,如果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生产率水平, 像丰田有具体的阶段改进目标。管理者辅导团队如何利用智慧,找出问题的根因,实施应对措施,看能否达到预期提高(而不是靠喊'要努力,努力’)。公司便可以生产出更多新产品,使客户满意,增加收入, 公司根据各团队贡献,鼓励团队分享成果,形成持续改进(PDCA)良性循环。

有这类“系统”才能根治外包人员的管理问题。

为什么丰田能成功地把汽车生产做到 Just-In-Time ,超越西方的巨头,使日本汽车制造过程成为世界'标准'?但我们不能单从表面看这'系统'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大家都熟悉的看板管理(他的竞争对手通用、福特、肯定都学过),所以更重要是了解背后的管理思路:

以忙碌为耻

  • 不吝惜智慧,但要吝惜汗水

从心里相信“大家的力量”

  • 不是靠“一个不平凡的人”,而是依靠“一百个平凡人”来创造亮眼的成绩

  • 生产产品就是培养人才

    • “做事业最关键是人.......'培养人才'为基础”总裁丰田英二先生

    • 有一位丰田员工被问到“丰田生产方式到底是什么”的时候,这样回答: “就是在人的智慧建起的基础上,立起了自动化和及时生产这两根支柱。”

    • 他所说的“人的智慧”是指“在一线工作人员的智慧”

不以“我们公司”作主语

  • 不是从“专业”的角度,而是从“顾客”的角度生产产品

    • 创业大忌 - 闭门造车,所以丰田的原则,对客户有用就一定做出来,但对客户无用,或者不想要,就绝不生产。

很多软件公司现在已经开始从以前的瀑布式开发(几个月后才有产品出来),变成敏捷冲刺,每2周便与客户回顾,看是否是他们要的东西。我们QAD的方式基于SCRUM的基础上,也要求客户把需求分成“实体”与“行为”写需求,自动计算功能点数,也帮助开发人员减少误解客户需求。

标杆管理 (Benchmarking)

丰田(如下图)很注重各种标杆,例如内部标杆、竞争性标杆等。软件开发也应该同样利用数据来制定量化目标,例如生产率。最近行业也要求做功能点估算来统一软件报价,有了功能点,团队就可以利用它来衡量软件团队的生产率,它也有不同行业的标杆做参考。

收集每迭代项目数据,建立标杆
我们要求每个迭代项目组都需要提供数据,填进模板中,开始时因公司还没有历史数据的基线,我们就借用行业数据,从下图看到C#编码的有效率都是很好(绿色)

因各项目的数据都会汇总在一个公司级的数据表,每个项目组不仅仅看到自己的表现,也可以看到其他项目组的情况。

建立公司标杆不能单靠数据分析员一个人分析判断,而是应由过程改进组与所有相关项目经理一起讨论:

  • 展示(投影)项目多轮迭代数据

  • 这些不同项目的数据类似吗?还是差异大,要分开定基线?

  • 里面有些离散点数据?为什么?

  • 数据准不准确?合不合理?

这样才可以知道数据是否正确,标杆/基线是否适用于项目?

容易实现的目标不是好目标

  • 不是“削减一成”,而是通过“取消一个零”来发现浪费

  • 不追究责任,而是追究原因

丰田的大野耐一先生说:

  • 做到一半是不行的,只有一个期限,“到完成为止”

当工程师报了有问题就必须要求工程师查找原因、提供数据,但很多时候这个工作并不简单,但大野耐一先生决不放弃,必须找到根因。

我们辅导量化敏捷开发, 每迭代回顾都要收集数据,并做根因分析:在软件开发,当遗漏到系统测试的缺陷多,便要做讨论,探讨是什么原因?例如:是开发质量问题或测试力度不够,开发的编码有不良习惯,例如拷贝代码,用很大的类等(详见附件A'软件开发质量')。针对代码质量问题,团队便做培训,用新的方式看看会不会有改善?

同样,本来自动化测试的效率在头2、3个迭代都是比较弱(粉红)的,我们与测试人员探讨自动化测试脚本的不足,并针对改善后,后面的迭代就有显著改善(绿)。

预防同类问题再发生
有一家专门做电力的软件公司,它为了加快发布的频率,已经在2年前开始做到每2周自动发布,但他们还是很关注发布的质量,所以发布前都有多轮的审批,确保质量,才允许发布。

如果项目经理赶不上某次发布的,他们就会走一个失效分析 (FMEA),回顾整个过程,哪步出问题?背后什么原因?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以后发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 要培养人才,“改变体制”比“改变人”更有效

有些工厂只依赖张贴标语、海报,希望可以减少工地的事故发生率,但丰田不注重喊口号,而是动手干实事,包括机械保安、设备保安等

叫人做之前自己先做一遍给他们看

本田技研工业在中国创立广州本田的时候,派往当地的都是即将退休的经验丰富的中高年龄层技术人员,这批技术人员成为了厂里的中坚力量。正因为他们的努力,广州的本田工程才获得了成功。

软件开发如何确保质量?比如一个团队有些新人,绝不能简单分派任务,让他自己随意写代码,组长要先想好整个架构,主要有哪些类,之间有什么关系,每个方法和类要注释说明,然后分配给新手去执行,避免事后返工。学校里编码练习也不会只描述需求,通常会指出需要那些类、方法,有什么作用,防止学生走偏。

但软件开发人员的能力有高低之别,如何让新手可以跟高手有效学习呢?代码评审其实是很有效的培训,比单靠讲课更有效。我们会建议团队按高手的时间来安排评审,让新手从中学习。不一定预定在哪天哪时,以便减少对高手时间安排的影响(他时间宝贵),也能取得培训效果。

所有人参与改进

带诚意去赢得协作

B先生所在的A公司曾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基础进行了生产改革。
要进行生产改革没有技术部门的配合是行不通的。但是,任凭 B先生怎么要求,技术部门依然毫不合作。B先生实在没有办法了,只能向总裁要求: “请加大我手上的权力,让我可以支配技术部。”总裁回答: “你去给我请教了大野(耐一)先生以后再说!”

于是B先生去找大野先生,在听他诉说了自己面临的窘境以后,大野先生对他说: “你这一两天跟我一起去工厂转转吧!”并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B先生参观了丰田的工厂以及附近的协作企业的工厂。这期间,大野先生什么话都没说,只在第二天下午问B先生:“怎么样,你明白了吗?”
B先生回答: “我觉得在工厂听到的关于厂长的改善事例,跟丰田方式所强调的重点好像不太一致。”听了B先生的回答以后,大野先生点头: “就连我,也是一直都在忍耐的啊。工作并不是有权力就能解决问题的。要想得到对方的理解和信任,拿出诚意去找人家吧。”

从那以后, B先生再也不找“因为我手里没有权力”之类的借口,而总是带着诚意去找对方协商,不久以后,他成功地对A公司实施了生产改革。
每当听到有人感慨“下属不听话”的时候,一位曾在丰田工作的人就会说: “你要求自己的孩子'每天学习三小时'时,他会听话去学习吗?”
对方的回答是: “估计没用。”
“连自己的孩子都这样,更何况那些成年的员工呢?”

我们开始要求企业拿出试点项目来做量化敏捷开发(QAD)时,阻力也很大,我们只好挑一些愿意并有能力的先锋团队。过了几个月后,其他本来观望的项目组看到确实有效,也愿意加入。所以在公司推动过程改进必须先试点后推广。

因为与以往的做法截然不同,必须经历:
学习 - 尝试 - 学习 - 尝试执行
不断循环才开始把握。团队也会问老师收集了几轮数据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处?但我们不直接给答案,而是重新提醒他们各种学过的分析技巧与方法,让他们自己尝试找答案。

反过来,如果团队没有经历这个过程,只遵循老师制定的一套固定方法,项目组很可能评估过后,便恢复以前,不能持续。

推动量化敏捷开发也一样,不能单依赖一套固定方法,我们利用CMMI量化管理的实践重点,例如量化目标、度量可操作定义、基线预测模型等。首先教他们用简化功能点,使每个团队都有可比的规模大小基数,然后让他们收集每一迭代的缺陷数,工作量和一些可控因素,引导他们如何分析这些迭代数据,制定本项目的下一迭代的量化目标。虽然我们会提供一些统计分析的技巧,给他们参考,但是还靠项目经理与团队自己讨论,看用什么方式达到量化项目管理的要求。

总结

这3篇'再读德鲁克',从信息化挑战开始,我们探讨管理者应如何做好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收集哪些数据,帮助企业管理。然后我们再回顾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知识工作者提高效率和质量。这篇我们从管理外包的问题开始,引申到丰田生产方式的一些案例,了解管理者的'系统'。

丰田故事让我们看到“系统”如何帮公司培养知识工作者,发挥人的无限智慧, 为公司增值。
汽车制造大部分利用自动化机器,但当今软件开发生产和质量, 非常依赖开发人员的水平, 所以我们更需要建立“系统”,帮助员工快速成长。

前面分享的九个丰田管理思路,其实都能在软件产品开发用上:

  1. 以忙碌为耻

  2. 培养人才 - 逼他们动脑筋

  3. 从心里相信“大家的力量”

  4. 不以“我们公司”作主语

  5. 标杆管理 (Benchmarking)

  6. 容易实现的目标不是好目标

  7. 根因分析

  8.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9. 所有人参与改进

在互联网年代,数字化管理已经不是未来,在软件产品开发,很多公司已经从以往的瀑布型开发模式转为敏捷开发,以便更好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也让团队效率提升到极限。

2周一冲刺比以往几个月才完成一个项目,本应可以收集十倍的数据(假如项目平均5个月),但碍于敏捷方法缺乏一套度量标准,公司无法形成基线 / 标杆。

4年前,我们开始为企业推动量化敏捷开发(QAD),团队就可以基于功能点的生产率与质量基线,并在6 - 9个月时间,利用对可控因子的根因分析,可以把缺陷率减半。

从我们过去三年,针对那些已经使用敏捷SCRUM开发的软件开发公司,辅导团队提升到量化敏捷开发, 但管理层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改变过程轻松、 快速。正好相反, 任何文化的改变都会遇到很大阻力,但只要管理深信必需建立这个“系统”,破釜沉舟,才有希望成为大陆软件开发未来的“丰田”!

反馈

上海一总监问:

'可否说明一下市面流行的敏捷开发(如 SCRUM ) , 如何分配任务 , 有那些方法?'

敏捷一般建议基于I.N.V.E.S.T.原则把需求分解成用户故事。

  • Independent (from other user stories)

  • Negotiable (on how to implement)

  • Valuable (for customers)

  • Estimable

  • Small (to complete in a Sprint)

  • Testable

但具体怎么分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而且用故事点 估计规模大小, 但故事点只是项目组自己的定义,不同团队间无法比较,难以利用各项目度量数据,建立公司标杆(基线)。

针对以上不足, 也方便开发/测试能与需求打通, 和团队使用功能点作为规模,估算工作量 / 工期。

我们会教团队按场景(Scenario) 、 实体(Entity) ,行为(Activity)写需求。以便与开发工作 / 测试工作对应。

(实例 注:实体浅蓝色,有框)

团队便容易把与行为对应的开发任务,按优先级,安排到各冲刺中。测试人员也可以从而估算出测试用例数,测试工作量,甚至缺陷数范围。敏捷团队从定性管理,升到定量管理。

References

1. Drucker, P.: 'They are not Employees, They're People' HBR Feb. 2002.
2. Yoshihito Wakamatsu 若松义人: '为什么是丰田' 2007

(0)

相关推荐

  • 民营企业,推行精益失败的几大原因如何?

    全文总计1878字,需阅读5分钟,以下为正文: 前天看了标杆精益郭总与赵勇老师的精益视频直播,赵老师分享了他的精益之路和写作之路,感觉很受启发,启发在于他能很好地把企业作为平台去不断学习和实践精益,并 ...

  • 软件外包公司排行榜

       关键词:深圳软件外包公司排行榜   .深圳软件外包公司怎么样有哪些.中国三大软件外包公司排名    假设您的公司决定软件外包开发.现在你在想:外包会影响质量吗?    简单地说,软件的质量取决于 ...

  • 奔跑的盒马,能跑多远?

    全民抗疫下,影响的不仅是人民大众的健康,更是众多企业的"生死"的考量. 与餐饮业的门庭冷落相对应的,是零售业的用工短缺现象.2月3日,新零售的领头羊盒马鲜生率先采用了"共 ...

  • 中小型药企的海外临床开发,如何选中王炸CRO?

    据报告,药企临床开发部分,全球约有85%的工作外包,说明制药企业研发工作外包已成行业普遍操作. 常见临床外包服务包括临床试验管理.医学事务.统计分析.药物警戒和研发策略等. 随着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投入 ...

  • 如何3倍速提高产品迭代效率,来自咪咕的敏捷转型实践|EGO精华分享

    「 技术领导者 」的订阅首选 小欧有话说: 2016年10月28日,EGO杭州分会带领会员走进咪咕数媒,特别邀请到咪咕技术支撑部的多位技术专家,分享快速扩张背后,咪咕的技术探索与演进.其中,咪咕数媒技 ...

  • 一线班组长的“三四三”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精益管理人 ,作者精益管理人 作者|周洪涛 来源|精益管理人 全文总计2670字,需阅读7分钟,以下为正文: 关键词:精益.生态.系统.坚持 日本企业很重视班组长的作用,从其设置 ...

  • 德鲁克的“1358”管理思想精髓,读懂管理的本质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管理思想的精髓被总结为"1358",即管理的一个定义.管理的三大任务.管理者的五项工作和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 1 ...

  • 天天读德鲁克《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管理是企业管理

    阅读: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论身处管理领域内还是管理领域外,这个假设都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管理著作的作者.管理工作者和外行人甚至是那些从来就没有注意到"管理"这个词汇的人,自然而 ...

  • 天天读德鲁克《为成果而管理》成本点分析的揭示

    简单来说,成本点就是一个成本中心里产生其大部分成本的少数活动.而且,假设是少数几个活动造成了大部分成本.当然,主要的成本点是那些引发事务的活动,任何成果领域分析的成本计算都是基于这些事务. 分析主要的 ...

  • 德鲁克:先管理好自己,再管理别人

    作者:彼得·德鲁克 来源:华章管理(ID:hzbook_gl) 内容摘编自彼得·德鲁克1996年在斯洛文尼亚行政发展中心发表的谈话 导语 最先要进行管理工作的地方在哪里? 彼得·德鲁克认为,不是在工厂 ...

  • 德鲁克:创业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

    "谈论创业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把焦点放在高管人士的个性及态度上,特别是首席执行官的个性及态度--但远不能肯定的是,没有合适的策略和实践, 高管仅靠他们的个性和态度就能创建一个创业企业--尽管这 ...

  • 吴伯凡20年演讲:谈德鲁克终的管理思想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从EGO(自我)到ECO(生态):理解德鲁克思想的一条主线".简单来说,就是我眼中的德鲁克的思想脉络,他一辈子到底在说一些什么事,他一辈子真正关心的事情 ...

  • 大师好文 | 彼得·德鲁克:如何管理自己(中)

    愿您新的一年牛气冲天 点击上方"许树泽树我直言"关注我们 比投资资产更重要的是投资自己,自己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资产.如何让这项资产增值,你必须学会如何管理自己. 本文是<哈佛商 ...

  • 陈春花:在苍茫中点灯,我读德鲁克

    ❖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记得十年前看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就被这本书的思想深深打动,一是这本书的结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二是德鲁克先生得出这个结论的 ...

  •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其实就5个维度——上下内外中

    来源:管理那点事 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丰融视界立场 什么是管理者?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话,管理者是"对影响自己业绩的所有人的业绩负责的人".作为一个管理者,管理只有五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