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渠水注》所涉京县、管邑、黄渊等考略
A2
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杜预曰:在密东北,即是山也。
不家沟水,简称不家水。俗称管水。隋以后称郑水。在今河南郑州市和中牟县境。[1]
京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二十四里京襄城。西汉属河南郡。三国魏属荥阳郡。北齐废。[2]考古资料显示京城故城位于荥阳二十里铺乡王寨村东南,系东周、汉遗存,是春秋郑国重要城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夯筑城垣周长约6300米,东、西城墙数段保存较好,最高处7米。墙基宽25米,夯层厚5-12厘米.城内散存较多的陶器残片。1979年曾出土汉代金饼两枚,历年出土有战国铁器,汉代建筑构件等。城外有大量汉空心砖墓分布。[3]
梅山,古山名。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南。《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45年):楚师伐郑,“右回梅山,侵郑东北”,即此。[4]
其水自溪东北流,迳管城西,故管国也。周武王以封管叔矣,成王幼弱,周公摄政,管叔流言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公赋《鸱鸮》以伐之,即东山之师是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楚次管以待之。杜预曰:京县东北有管城者是也。俗谓之为管水。
管城(故管国),商周管邑地望何在,学者多依据文献及相关资料判定在郑州市域范围内,但具体位置犹有争议。近年来,亦有研究者认为商周管邑不在郑州。汤威以金文、清华简等出土文献及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结合文献典籍和郑州出土唐宋墓志等资料,对商周管邑地望进行探析,指出商周管邑确在今郑州,大致方位应位于郑州市区西北郊一带,且管叔在武王伐纣之前业已经略管地。[5]
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注黄雀沟,谓之黄渊,渊周一百步。其一水东越长城东北流,水积为渊,南北二里,东西百步,谓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泽,分为二水。一水东北迳东武强城北。《汉书.曹参传》称:击羽婴于昆阳,追至叶,还攻武强,因至荥阳。薛瓒云:按武强城在阳武县,即斯城也。汉高帝六年,封骑将庄不识为侯国。又东北流左注于渠,为不家水口也。一水东流,又屈而南转,东南注白沟也。
黄渊,又称黄池,在今封丘县西南。《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司州内黄条云:“黄池在西。”《元和郡县图志》卷七河南道三封丘县下云:“黄池在县南七里。”《太平寰宇记》卷一封丘县下云:“黄池在县西南七里,东南三里。”[6]
武强(彊)城,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北。《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击羽婴于昆阳,追至叶。还攻武强”。即此。瓒曰:“武彊城在阳武。”《括地志》:“武彊故城在郑州管城县东北三十一里。”[7]
长城,颇疑与郑州青龙山魏长城遗址有关。该段长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圃田乡李南岗村东岗,系战国遗存,现存长城遗存为连绵的夯筑岗丘,呈东南一西北走向,长约3公里。李南岗村东岗处俗称青龙山,与文献记载的圃田泽西(战国)魏长城的方位正符。现地表经常年冲淤遗物很少,偶可见战国铜镞等出土。[8]
备注:青龙山所在位置正好和上述史料记载相符。青龙山魏长城系由带沙性的黄粘土分层夯筑而成,旁层厚2~4寸,夯窝较平,几乎没有什么遗物。由此向东南至潮河边,再沿河向西南方向,其残存有40多里,最高处约12丈,其余的已被历史的潮水冲刷去了,如今经过2000多年的沙土堆积和人为改造,原来的古长城只留下青龙山这短短一截,在山上早已看不出古长城的样子了,只是此山突兀在郑州东部平地上十分明显,与周围地形格格不入。(上述图文摘自遇见郑州公众号2016-12-26)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9页。
[4]《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5]汤威:《商周管邑探析》,《历史地理》,2016年02期,
[6]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56页
[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8]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