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紫砂壶的收藏趋势如何
陈鸣远中期作品款为:楷书刻,篆书方印(陈鸣远三字方印),并刻诗词内容与壶型有关,如下“老树段笔筒壶”、“秋莲蓬壶”、和“泥绘贴塑楞壶”。
如果说时大彬对紫砂工艺的发展及紫砂壶的艺术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时之后最重要的人物便是陈鸣远。陈鸣远是龚春、时大彬之后最有成就的紫砂大师。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影响巨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徐喈凤修《宜兴邑志》时,便将尚在壮年的陈鸣远破例录入。称:"鸣远工制壶、杯、瓶、盒诸物,手法在徐士衡、沈士良间,而款识书法独雅健,有晋唐风格。"
陈鸣远的传世作品国内外均有收藏,更是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陈氏砂壶背后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丰富,一把壶就是一个故事一段传奇。譬如,其花货作品中的经典——“东陵瓜壶”,如今收藏在南京博物院。
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和制壶名匠陈子畦有理不清的关系,因为《阳羡名陶录》引用康熙《宜兴县志》的话:“陈子畦仿徐最 佳,为时所珍,或云即鸣远父。”从而隐约知道陈鸣远可能是陈子畦之子。
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
陈鸣远出身紫陶世家,家学渊源,喜与文人名士交结。当时江浙地方许多文人书画家纷纷邀请他去制作茶具和雅玩。《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
虽然相较于其他宜兴陶人,关于陈鸣远的文献记载相对较多,然而我们对于这位一代巨匠的了解仍然贫乏。自从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上海博物馆主办《紫泥清韵——陈鸣远陶艺研究》学术研讨会[7]以来,迄今近十余年间,有关陈鸣远的学术研究迟迟未有重要进展。直至2016年春天,北京举办了《鸣而远兮——陈鸣远陶艺研究》特展[8],展出一件由刘创新先生珍藏的“学诚斋款竹节笔筒”(图六),并于专刊中首度披露出清初塘栖诗人金张所著《介老编年诗钞》十三卷。经刘创新考证,学诚斋主人即康熙诗人金张,而收录金张康熙二十四年(1685)到三十五年(1696)诗作的《介老编年诗钞》,有二十几首诗文赫然记述了他与陈鸣远的深厚情谊。笔者有幸参与相关研究,从中解读了大量关於陈鸣远的生平与创作活动的讯息,对于这位名陶的创作风貌有了更清晰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