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中华路环城建筑
上海老城厢开埠以后,上海城市发展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与模式。租界的开辟,使这座城市内部逐渐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租界城区和华界城区。租界城区的迅猛发展和繁荣,逐渐取代原来的城市区域,成为整个上海的标志、象征。因此只有在租界出现后,上海城市史中才可能出现“老城厢”这一特定的地域概念。 上海这处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位于上海城东南,由弯曲的人民路、中华路围成,占地约200公顷。它是上海城的起源地,而且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后来人们的概念中共有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老西门、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九座城门。清末,随着城墙的拆除,在原护城河处筑起了中华路和民国路(解放后民国路改称“人民路”),目前仅在老北门的大境阁一处保留有一段旧城墙的遗迹,现上海公交11路仍沿着中华路和人民路行驶,人民路一号处在小东门,我们就从小东门看起还有留下些什么历史建筑。 清末上海县城宝带门(小东门) 人民路一号 童涵春是小东门标志性建筑。1988年翻建成白墙青瓦三层仿明清式的商业用房。人民路1号原大昌祥绸缎局,建于民国8年,混合结构四层楼,门面和层顶别具一格,民国36年,由中国银行购得开设支行,现在是童涵春国药号。童涵春创始于一七八三年,这家药店最早叫“竺涵春”。后来被一个姓童的商人看中了,他特别欣赏招牌中“涵春”两字,就把店买过来改名为“童涵春”。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后,童涵春堂又在大世界西首设立了北号。经过一番努力成为国内最大的中药店之一。店面由原来六间扩大到十四间。 坐落在南市小东门的童涵春堂,是开设最早、资格最老的一家。 古城公园位于福佑路以西,沿人民路为大片草坪和蜿蜒曲折的小溪,让人联想到老城厢的护城河,形成了蕴藏着特殊历史人文内涵的城市景致。沿福佑路和安仁街为密植树林,一方面成为老城厢城市机理与现代城市空间之间的缓冲和过渡,另一方面在森林中再现“钱业公所”的古典风范,缅怀过去岁月,产生感受上的距离感。丹凤台为全园的最高点,让游客体验到站在当时丹凤楼位置上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上海历史文化的价值。 新开河救火会。 有我儿时美好的回忆。 沪南电影院遗址人民路134号,前身为东南大戏院,由鸿祥股份有限公司集资建造,民国18年(1929年)2月2日开业。占地面积614.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75平方米,现有座位963只。八一三事变后一度停业。民国37年3月经装修加建后改名为银都大戏院,重新营业。1953年9月改名为地方国营沪南电影院。1958年末办成由妇女管理的电影院。1976年进行全面整修,扩大舞台,成为宽银幕电影院。 东南大戏院位于民国路(今人民路)134号,1953年9月又改名为沪南电影院。1958年末影院专门由妇女管理,这在上海影院中是绝无仅有的。1976年再次全面大修,成为老城厢附近首家宽银幕电影院。1992年由单一放映电影改为多功能综合娱乐场所,2000年4月被迫停止放映电影,2001年7月1日歇业,2006年为建人民路越江隧道被拆除。 公园绿地 蜿蜒近百米的立面人民路261号(丹凤路口)华商面粉交易所(厚德大楼),钢砼结构五层办公大楼,建筑面积6584平方米,建于民国9年,地基原是城墙丹凤楼。日伪时期,房屋被汉奸丁原卿掠夺,1951年法院判决该房产由房地局代管,原中共邑庙区委、邑庙区人民政府曾在此办公,后为上海圆珠笔厂和丹凤路第一小学合用,并加层为六层楼房。2002年3月7日爆破,说是为了打通浦江視覺通道。本人60年代初在丹一小学上学。 2002年爆破前已是上海市建设银行二分行总部办公大楼。败落中残留下的檐口,柱端的壁饰、依稀可见欧式建筑的风韵,不失当年的形态之恢宏,气度之雍容。由荣氏家族创立的“华裔面粉交易所”,是旧上海仅存的6家交易所之一。 这是“华裔面粉交易所”的交易厅。后来是圆珠笔厂的食堂兼蓝球场,小学生也有文艺活动。 丹凤楼东侧城外十六铺码头沙船云集 现搭的丹凤台,为公园的最高点 沪南钱业会所 沪南钱业公所(古城公园内)南市沪南钱业公所: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也称“集益堂”,是沪上最早的钱业公所。原址在大东门附近,这里是2002年迁址重建的。它本为入会钱庄祭妃和议事的地点,建筑上为三进式院落。 沪南钱业会所 安仁街8号---我的祖屋 杂粮交易所(杂粮公会)在人民路377号,民国10年(1921年)杂粮油饼商业同业公会建,三层楼钢砼结构,建筑面积1354平方米。外形雄伟,内部高敞华丽装饰讲究,解放后由上海市土产杂品公司使用,1992年改称环城商厦。(许多人搞不清此建筑)以前在里面工作的大部分是破产(失业者)的原工商业者及民主人士。 安仁街--丽水路可以称新北门。1991年,丽水路人民路口建成仿古牌楼一座,路边的老城隍庙食品公司改建成仿古建筑,中瓦屋面飞檐翘角,沿街阳台朱漆栏杆雕饰精细。道路两侧旧房改砌硬山顶砖墙,白石灰抹面,滴水瓦出檐,透出古朴风格,九狮商厦和湖滨美食楼改建后,解决商店与居民户混杂,为古雅建筑增添新貌。 现在从丽水路到河南路沿人民路是一片绿地,这里可称为老北门。 要找老北门印象中标志性参照物不好找,只能看见车站牌子。 这里旧仓街----老门北。记得小时候从安仁街一口气跑到旧仓街。 旧仓街对面是黄浦中心小学,现在不认得了,全变样了。离开这里40多年了。 人民路582号四明公所遗址门楼(正面)----这里是小北门四明公所 俗称宁波会馆,在今人民路830号。初创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占地30余亩。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期间,房屋毁于战火。后重建,有正殿、后殿、土地祠等。1979年尚存的打唱台和后殿拆卸移建于青浦县淀山湖畔大观园内。现仅存红砖清水墙门坊1座。 人民路582号四明公所遗址门楼(里面) 人民路582号四明公所被例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境路 远眺城墙上的大境庙 古城墙大境路269号----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道观(供奉关帝)外貌初建: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官修;留存:部分炮台、旗杆遗骸、大境阁主体、熙春台、信义千秋匾等。 古城墙 大境阁:在小北门大境阁下面有一段遗存城墙,当初就是因为在老城墙上修建了大境关帝殿,使得这段城墙完好的保留了下来了,在一些城砖上还能看到印有“咸丰五年造,上海县城砖”、“同治五年造,上海县城砖”的字样。同时作为海上书画院、华侨书画院、上海道教协会驻地。 大境路269号上海古城墙、大境道观石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境道观的清朝牌坊 海上白云观原名雷祖殿,为道教著名宫观。清代末年,嘉定道士徐至诚在东星桥建雷祖殿。1882年在仁济善堂绅的资助下,将雷祖殿移至今址。1886年又扩建了斗姆殿、客堂及斋堂等建筑,1893年又在上海商会会长陈润夫等人的资助下,再次扩建了三清殿、吕祖殿、丘祖殿,1888年住持徐至成进京,在北京白云观方丈高仁峒与清庭官员的协助下,改其庙为“海上白云观”,并请得明版《道藏》一部计8000余卷,确立了海上白云观的全真十方丛林地位。现保存部分建筑:灵宫殿、灵宵金殿、老君堂、雷祖殿等,其现存的七尊明代铜像,为全国其他道观所未见。白云观的镇观之宝明版《道藏》经已移至上海图书馆珍藏。 大镜路259号海上白云观石碑 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观 灵宵金殿 人民路大境路 人民路大境关帝庙 上海书店遗址位于人民路1025号(原民国路振业里11号)原是一幢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的老式街面楼。1923年,为了加强党的宣传工作,扩大我党的影响力,继人民出版社之后,我党开始筹备成立公开的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徐白民根据瞿秋白的建议,租下华界与法租界交界处的民国路振业里11号这套街面店房,将楼下布置为书店,楼上过街楼作为宿舍和党内活动的秘密场所。经周密准备后,同年11月1日,徐白民在门口挂上搪瓷招牌,上书“上海书店”四个大字,书店就此开业了。上海书店旧址于50年代根据徐白民的回忆文章而勘实,1989年5月,南市区人民政府曾在该址开设“文化生活书店”,90年代又改为杂品店。 出现了中华路,就走了半周环城,是老西门。附近原来有中华剧场,地址是中华路1603号。民国3年由西班牙商人古藤倍投资建立,取名为共和(活动)影戏院。2层楼砖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约425平方米,建筑面积577平方米,观众厅设有座位804只。民国24年由张振山等5人合股修复戏院,改名为五福共和大戏院。民国29年被日军侵占,改名为中华大戏院。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1958年7月,改名为中华剧场。1989年2月,该院与广东珠海华夏装饰工程公司合营,将中华剧场改建为上海华夏幻彩音乐喷泉游乐场。因营业不景气,于1991年歇业。 清末上海县城仪凤门(老西门) 抗日战争前的老西门 70-80年代的老西门 到了老西门,完全变样,知道过去的大富贵还在,老西门在大富贵在。 老西门进梦花街没几步有个仪凤弄还在,但建筑全变了,只有它还纪念着往日的城门,弄对面是南市卫生学校。 方斜路419号红房子医院虽然在老城厢外,但在人们概念里在南市。我也就一笔带过。1884年西方传教士医师进入中国。玛格利特·威廉逊女士捐款5000美元,租房两间,在上海西门外创办门诊部。1885年美国基督教女公会捐款建造新舍。为纪念玛格利特·威廉逊女士,将医院命名为玛格利特·威廉逊医院,中文名为"上海西门妇孺医院"。1920年创办协和高级护士学校,注册于中国护理协会名下。1952年并入上海医学院护士学校。1924年购买医院附近土地建实验室、门诊部及仪器设备,现为方斜路506号。创办上海女子医学院,也称上海基督教女子医学院,是当时唯一的女子医学院。1948年举行盛大复院庆典,医院院务全由中国人主持。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根据"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医疗机构实施办法",接管上海西门妇孺医院。1960年王淑贞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高等医学院校妇产科教科书《妇产科学》。1963年王淑贞担任第一届全国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1992年被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批命名为"爱婴医院"。 红房子历史建筑 文庙路上竖了一座牌坊 俯瞰文庙 文庙棂星门上海文庙,坐落在上海老城厢的文庙路215号,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一座祭祀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是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圣地,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 上海文庙始建于元代(1291年),位于学宫街,1853年(清咸丰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在文庙设指挥部,清军攻陷上海县城,文庙被炮火所毁。1855年(清咸丰五年)文庙在现址重建,占地17亩。内有棂星门、泮池、三顶桥、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建筑;有放生池、荷花池等景点;隙地遍种花木。当时已初具规模,但以后渐趋式微,犹如一颗明珠沉落于灰土之中。 建国后,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在“文革”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但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拨款修葺和重建了一批建筑和景点,使文庙初步恢复原貌。2002年4月27日成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的正门系三座石碑门,门西墙上嵌有“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碑石一方。东墙下端有镂空如篦箕状的半环门,可窥望庙内魁星阁前的池塘及石桥。过正门三座石碑坊,即见坊后的三座石桥,中桥较东西两桥高大,三桥筑于半圆形的池上,池名“泮池”。 修复文庙建筑群的同时,增添了殿、阁、楼、堂等的陈列内容。大成殿东、西、北三面壁间,安置了全本《论语》碑刻,正中设置了香樟木雕刻的孔子、颜子、曾子“三圣像”;其东侧置有文庙出土的清同治年铸的编钟;西侧置有大鼓一只;上面梁间悬置“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帱载”等匾额;大成殿前梁坊上置有“万世师表”匾额;其下前方石露台上置有“孔子佩剑铜像”一尊;其东南角置有“大成钟”一口。在东、西庑殿壁间置有明清文人自撰自书的对联碑刻300副。在尊经阁二楼正中置有著名画家戴敦邦创作的巨幅“孔子问道图”,以及明、清红木家俱;楼下置有巨型老红木大理石图案屏风及陈列“名石、奇石、赏石”展;阁前院中置灵壁巨石“玉麒麟”。宣廊内壁间置有《上海县籍进士名录碑刻》。明伦堂内置有动物造型根雕展。 堂前置有“大青铜方鼎”。杏廊壁间置有《上海县学记碑》等10余块元、明、清记载文庙和县学历史的碑刻。天光云影池中置有灵壁巨石“龙吟虎啸”,池岸边置有9条喷水龙头。儒学署底楼陈列有“表缔茶壶博物馆”等。文庙已恢复进入“文博单位”行列。1999年5月上海文庙挂牌对外开放。 文庙路153号王宅于1923年由当时上海大亨黄金荣的弟子,做燃料生意的王伟雄建造。1949年以后,一直作为房地产公司的办公楼,也有少量居民居住在此。平面构成采用中国江南传统三合院形式,并在东侧增加一个开间作为车库等辅助用房。从设在文庙路的大门进入天井,接着是客堂,天井东西两侧配置前厢房,客堂的西侧配置后厢房,东侧配置餐厅。北侧设置杂物间.楼梯间.厨房以及狭长的后天井。二层与一层为同样的空间构成。客堂上层为前楼,东西侧各配置前后厢房,杂物间上层设置箱子间,厨房上层是洗涤间,箱子间和楼梯间之间设带浴盆的卫生间,楼梯可以通向屋顶和晒台。东侧作辅助用房的单开间平面构成:一层由南至北以此为车库、后天井和侧厢房,二层南北各设一个佣人房的侧厢房。 建筑外观为水泥砂浆平涂处理为主,南侧正面山墙采用传统的五山屏风墙并修饰有中国传统的纹样形式。虽然是四开间的平面,但仍将南立面处理成两侧是高大的山墙、中间是天井围墙的传统形式,立面的装饰也是以中国传统的纹样为主,但采用水泥抹灰的施工工艺。主屋面向天井开口部设有中国式格子落地长窗,二层窗下的木制腰墙部分雕饰有中国传统设花纹样设,有很浓厚的中国江南地方传统特征。二层前厢房南侧设置了中国江南地方传统住宅中所没有的混凝土阳台及铸铁栏杆等西方式样要素,另外正中的客堂的天花板上的饰有中国传统寿字纹样的彩绘。这座住宅从整体空间构成到细部装饰,中国江南地方传统住宅要素占据主导地位,西洋式建筑要素则体现在出挑的阳台,是中西合璧折中的建筑风格。 这里河南南路中华路----小西门 大南门邮局----标志性建筑。 大南门电话局 在中华路734号,建于民国10年,三层楼混合结构专用建筑,外现宏伟,具有时代特色,建筑面积2820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 上海市第三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名单:68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中华路电话局办公楼/机房中华路734路 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中华路734号)民国3年(1914年)2月,上海电话局设局长职务,隶属江苏电政管理局。民国5年7月,上海电话局划归交通部。民国9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在南市中华路大南门处购得地基一块,兴建上海电话局大厦。 翌年7月,位于中华路734号的新厦落成。属于古典主义市政建筑。民国11年5月29日,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由新码头里街租赁的民房迁入中华路自建新厦。是年末,上海电话局用户发展至681家。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2805180000259 上海英国领事馆遗址清小东门街道董家渡西姚家弄48号,原思敬园(朱氏家祠),170年前,曾是老城厢江南古典私园——思敬园,被上海英国领事馆租用作馆舍。 德兴馆记得原来在小东门的,现在这里是中华路董家渡路口 中华路581号小南门百年警钟楼、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100年前,这座钟楼是辛亥革命上海起义的见证者。而今天,它已经年久失修,雄风不再。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等人倡议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上海知县李超琼拨出小南门内旧粮仓废址2.5亩用于建救火联合会总部。三年后,救火联合会在这里建造了瞭望台暨火警钟楼。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上海革命领导人陈其美等决定起义响应。11月3日,在中部同盟会、光复会上海支部共同领导下,以小南门救火联合会钟楼钟声为信号,上海商团各部、敢死队等聚集南市,宣布上海起义。“小南门钟楼既是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的信号楼,也是上海迄今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黄浦区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李名骏介绍, 小南门警钟楼 在中华路581号院内,清宣统二年(1901年)南市民办救火会集资兴建,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承造,钢砼结构,钢塔架。建筑面积669平方米。现为街道办事处和公安派出所用房。2000年,小南门钟楼被登记为黄浦区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钟楼又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大东门金坛路35弄集贤村大部分是新式里弄,基地是清朝道台衙门,辛亥革命后曾设淞沪警察总厅。民22年(1933年)上海市银行标卖基地,辛泰银行将辟路后余地12.95亩规划成大小不等的14块出售。每亩地价2.1万元。各业主购进后分别建房,故房屋的式样、结构、层数都不一样(其中32~44号建于民国35年,无卫生设备,属旧式里弄)。全弄46幢房屋,建筑面积9587平方米。 集贤村位于金坛路35弄1号-30号,32号-44号,八栋房子具有现代派风格、装饰艺术派细部特征,南立面中部入口装饰精美,二层为连续尖券窗洞,券壁内向斜凹,窗上有三叶型花饰,窗间柱头装饰复杂。顶层窗檐部装饰简洁,窗楣为阶梯型。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4A037集贤村集贤村金坛路35弄1号-30号、32号-44号1933年 中华路55号联市联谊会为优秀历史建筑。市联谊会大楼1924年完工,是一幢三层,顶层有阁楼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该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具有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细部特征,南面主入口外凸加高,且顶部有三角形山花涡卷科林斯柱式,转角处理呈方形,一层较高,阳台出挑,其下有涡卷装饰,阳台栏杆为混凝土浇筑,纹饰简洁精美,窗间墙有壁柱,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大楼基础为柱下独立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柱在底层的入口、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二层以上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内、外墙体厚后为一砖和一砖半,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位于中华路55号的联市联谊会大楼建于1924年,由糖业南北货业领袖裘养志、凌励成发起建造。1932年改为上海市糖业南北货同业联合市场。抗战时期,联市联谊会是上海地下党的重要活动场所。1942年在此创办了“联市补习夜校”、“联市流通图书馆”等。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4A034中国银行南市办事处童涵春堂人民路1号(小东门)1919年4A035仁记珠宝银楼瑞源珠宝等中华路5号约1920年代4A036联市联谊会上海双工缝纫设备开发公司中华路55号1924年4A037集贤村集贤村金坛路35弄1号-30号、32号-44号1933年4A038小南门警钟楼小南门警钟楼中华路581号1909年4A039沪南钱业公所沪南钱业公所人民路安仁街古城公园内不详 中华路15号原浙江兴业银行南市支行,民国36年翻建成四层钢砼结构,建筑面积781平方米,内部按银行标准设计,现是中国工商银行南市支行小东门分理处。 中华路5号仁记珠宝银楼,建于民国9年,混合结构假四层,顶部有亭阁,建筑面积815平方米,现开设裘天宝金店。 中华路5号仁记珠宝银楼。又到方浜中路,环城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