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师党代表、师长、军政委、军长。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代军长、军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革期间,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十年》
光荣的北伐行列中
曾记着我们的威名
我们继承着革命者受难的精神
在南国的罗霄山
锻炼成为钢铁的孤军
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声烂漫
飘扬海外
散播农村
我们送出了抗日先遣的万里长征
我们留下来坚持斗争
招引那民族再团结
雄鸡破晓
伟大的抗日之声。
风雪饥寒
穷山野营
磨炼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年隔绝
四围孤立
增添我们独立坚持的勇气
长年累月的埋伏和周旋
把游击战争与秘密工作结合在一起
我们唯一的依靠就是广大的人民
我们就是这个母亲的儿子
我们铁的纪律就来源于此
啊!这光荣的传统准备了十年
今朝抗日
敌寇胆寒!
我们在大江南北
向敌后进军
南京城外遍布抗战的旗旌
我们有共生死的政治团结
鼓舞着敌后人民的胜利信心
在日寇封锁线上穿插
在日寇坚城下纠缠
我们惯长于夜间作战
用白刃同日寇肉搏
向敌人巢穴里投进烈火
集小胜为大胜
由相持到反攻
看我们风驰电掣
横扫千军
前进,前进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高举新中国的旗帜前进!
《新四军军歌》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
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
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
任我们纵横的驰骋
深入敌后百战百胜
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
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
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
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王若水点评: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在一次会议上,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提出,新四军应该有一支雄壮的军歌。新四军副军长兼政治委员项英和大家均表示同意,并委托陈毅写词。陈毅欣然答应,并于3月30日写出歌词初稿《十年》。
陈毅写的歌词初稿共3段,概括了参加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工农红军第四军和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色健儿被编为新四军的光荣历史和光荣传统,以及新四军开展抗日斗争和建立新中国的奋斗目标,内容全面,基础很好。
项英接到歌词初稿后,同新四军领导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朱镜我、黄诚等讨论研究修改。他们根据歌词要简洁、好记好唱等特点,对歌词初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形成了后来广为传唱的《新四军军歌》。
集体改词后同原词相比,有两个很大的不同:一是内容更为精炼。由原词三段变为两段,字数精简;二是突出了向敌后进军的思想。增加了“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从而使向敌后进军的思想更加具体化。
为了集思广益,他们还将原词《十年》和集体改的词一起在《抗敌》杂志上刊出,以听取各方意见。稍后,陈毅从苏南来到云岭,对集体改词也表示同意。这样,歌词就最后定了下来。
对原词和集体改词的情况,陈毅夫人张茜1973年在主持整理出版《陈毅诗词选集》时,将《新四军军歌》歌词附在《十年》后面,并注明:“这是陈毅同志为新四军军歌所拟的初稿。军歌后经集体改词,与初稿一起在《抗敌》杂志上发表,现附改于后。”
新四军军歌歌词确定下来后,交给教导总队文化队队长、作曲家何士德谱曲。何士德意识到这是党组织、军首长对他的信任和重托,抓紧时间,很快谱出曲稿。就这样,由陈毅原词、集体改词、何士德谱曲的《新四军军歌》,只用3个多月时间就正式诞生,并在1939年7月1日新四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8周年的大会上,由教导总队文化队和战地服务团正式演唱,出席新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代表和新四军指战员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表示拥护和赞成。
《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李都蔚点评:
《青松》为陈毅诗作,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冬夜杂咏》组诗(共12题19首)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发表时有小序云:“一九六0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诠次:选择、归类及排列的意思。粲:形容笑的样子。仲弘:是陈毅的字。)
诗人一生革命,出生入死,毫无畏惧。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万里长征,陈毅因伤奉命留在江西革命根据地领导工农红军的游击战争。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20多天,他以伤病之身伏丛草莽间,自料难免牺牲,写下诗篇《梅岭三章》,其中一句豪情万丈:“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青松》这首短诗,诗人通过对抗暴寒的“青松”的歌颂,赞美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宁折不弯;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诗的前两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把青松放在一个暴雪狂虐的严酷环境中,从中我们看到了,也感受到了青松的抗争,一“压”一“挺”两个掷地有声的动词,把青松那种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得惊心动魄。后两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诗人相信,在经历了风雪的涤荡和洗礼之后,青松将更显其高洁的本性。这不但是诗人人格力量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的形象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