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你们敢不敢给初创型科技企业贷款?| 愉见财经

银行评价一笔贷款放不放,权衡的无非是两项指标:风险和收益。当然这个“收益”既包括商业逻辑意义上的,也包括社会责任(政策导向)意义上的。
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之希望,商业银行何尝不想陪伴着这些企业成长,当他们的主办银行, 从初创期一路陪到IPO去,不止能获得企业代发这些足以带来低成本资金的业务,未来还能跟着开拓投行业务赚中收。
所以如果哪家银行对科创企业的支撑整体做得还不够,那一定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敢。不敢的症结还是:风险收益不匹配。
尤其是对初创的科技企业,坦白说,这个阶段企业整体风险是高的,钱进去最顺溜的投资回报方法是以“股”的形式,高风险高收益。而商业银行绝大多数只能用“债”的方式进去,拿不到“股”的收益,是蛮为难的。
怎么办?“愉见财经”觉得关键有以下几点:
一、要么给点政策,类似于投贷联动之类,总之是让银行有获得部分股权收益的可能性,覆盖债权风险。
二、要么有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等手段,给银行的贷款损失垫一个cushion。
三、要么银行自己练内功,不止是傍着园区、傍着国有股东或知名的大风投,才敢跟在后面给给贷款;而是真正专业功底过硬,看企业火眼金睛,或者能有依托大数据也好、供应链也好的贷款模式,靠内功降低风险。
四、对于这些没啥传统抵、质押物的科创企业,他们的资产很多是专利、知识产权这些,因此也要内外部一起摸索出规范的、有保障的、清收时可处置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之道。
咱们的监管,还是很懂大伙的痛点和难处的!比如上海银保监局局长韩沂就表示:
“对于初创期科技企业,银行稳健审慎的经营理念与科技型企业跳跃性、跨越式发展模式不吻合,若没有股权收益覆盖债权风险,银行信贷资金难以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
“部分成熟期科技企业如芯片行业投资周期长、金额大、不确定性高,没有贴息、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等手段,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商业化可持续难以得到保证。”
“知识产权缺乏统一权威的评估机构,出险后缺乏处置手段,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以获得实质性突破。”
这些症结,怎么破?根据界面(记者张晓云)、上海证券报(记者魏倩)等对于本届全国政协委员韩沂局长的提案《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效能的提案》的引述,韩局提出四点建议:
优化绩效考核、创新业务试点、改进外部环境、完善风险补偿与奖励政策。
1,优化绩效考核方面:各级国资管理部门将科技金融业务纳入其管理的金融机构绩效考核范围,同时推动银行优化内部绩效考核设置。
例如:对科技金融事业部或科技支行绩效考核以三年或五年为一个周期,不考核无关业务指标。
2,创新业务试点方面:对于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北上广深等地区,授权当地金融监管部门选择科技金融基础好的银行,对硬核科技(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业等)企业员工持股专项贷款和优质PE、投资公司的周转性融资需求如流动资金、跟投资金、过桥资金等提供信贷支持。
3,改善外部环境方面: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国家主导的技术评估公司,对知识产权进行统一权威评估,并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质押和处置平台。
4,完善风险补偿与奖励政策方面:建议财政部门建立对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的奖励与风险补偿政策,对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首贷、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提高奖励与风险补偿比例。
例如:对银行单笔1000万元以下普惠型科技企业贷款,不良率1%至5%以下,政府风险补偿可承担70%;不良率5%至10%政府承担50%;不良率10%至15%政府承担30%;不良率超过15%和低于1%,财政不补偿。
点击“在看”或转发,是您对我们最好的奖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