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湄脞録︱新筢子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小典故。
在从前,筢子是颍上农家的必备农具。
农田里,收割后遗落的庄稼秸秆,是上好的烧过柴火。把秸秆聚拢在一起,就用筢子,而且是大筢子。这个聚拢的过程,他们唤作“搂”。十几岁的半大孩子“拽”大筢子,曾经是农田里的一道风景。
场院上,也少不了筢子的身影。打场后撒落的秸秆,还有一些杂物,需要用它来“赶”——也是聚拢,一小堆一小堆的,或者堆起来当柴烧,或者当成垃圾,扔在屋后的粪堆上。
筢子的结构简洁。一根竹竿的杆子,若干竹子劈开而成的筢钩子。筢钩子二尺余,底端烤火后捏成弯曲状。用宽竹篾把杆子和筢钩子作扇形连接起来,即可。乡人的眼中,这样的形状还富有美感:远看,它就是一把半圆形的大扇子。
在筢子的使用上,农家人都有个深切的体会:用的时间久了,因为沾染露水、雨水的缘故,筢钩子一端弯钩的弯曲程度会降低,从而影响使用效果。而新筢子的聚拢效果,最佳。
由此,从前的颍上人,还创造了这样的俗语:新筢子肯上。一句话,就把新筢子夸成了一朵花。
颍上人那里,新筢子确实就是香气四溢的一朵花。新成家的小两口,走正道,务正业,勤持家,俭养德。不出三五年,这一对新筢子的小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颍上人看在眼里,夸在嘴上:还是新筢子啊。
公家的单位里,上了年纪的人,动辄就摆老资格。又苦又累的活计,他们总能找到不挨边,不沾手的借口。尤其是现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式各样的新功能越来越多。年纪大的人,用起来也确实费劲。但新入职的新筢子呢,心灵手巧,确也都能干,会干,肯干。他们做出来的东西,也确实漂亮。于是人都说,还是要让新筢子在单位里挑大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