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杂谈】三拗汤:风寒咳嗽基本方,麻杏草即三拗汤
三拗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由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三药组成。上等分,㕮咀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原文明确指出: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而仲景一般用炙甘草,麻黄要去节,杏仁要去皮、尖。该方中三药的用法与仲景用法相反,故名三拗汤。拗者,不顺也。
本方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基本方。方中麻黄辛、温,微苦,散中有降,以发散风寒,宣肺平喘;杏仁味苦泄降,性温发散,以下气定喘止咳;麻杏同用,一宣一降,使肺经气机调畅;甘草甘缓,调和诸药,且生用化痰之力较强。所以本方有发散风寒,宣肺止咳之效。
临床上,本方主要用于风寒束肺之病症,而以咳嗽和哮喘为主症。据文献检索,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以三拗汤为主方,治疗感冒、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上呼吸道疾病大多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首先,本方治疗以咳嗽为主的病症,如咳嗽变异性哮喘,症见咳吐白沫样痰,舌苔薄白的风寒型患者;或经治疗表证已愈而咳嗽缠绵不愈者:或表证未解,入里、久郁化热等各种咳嗽(须配清肺泻热之品,如经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即可以看作是本方加石膏而成);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从临床报道的情况来看,其有效率多在90%以上。
谢昌仁主任医师的经验:基本处方为生麻黄6g,杏仁10g,生甘草3g,金银花10g,板蓝根15g。生麻黄辛温解表,发散风寒。配杏仁、甘草宣肺,助麻黄解表邪,散风寒。风寒感冒极易转化为风热,出现咽痛、发热、舌质偏红等症,在江南人群中尤为明显,再结合感冒多为病毒感染的现代认识,该基本方在三拗汤的基础上又增金银花、板蓝根二药,辛温辛凉并用,可明显增强三拗汤治疗风寒感冒的疗效。(时珍国医国药,2000;6:548)
其次,本方治疗以哮喘为主的病症,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必须合方或加味应用,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三拗汤可作为止咳平喘的基础方,用于各种咳喘病。对咳喘、哮鸣音、咳痰、呼吸功能减退等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IgE等变态反应性指标有较为明确的影响。
麻黄用于外感风寒证时,大多生用,本方所用即为生麻黄。现临床上杏仁大多炒后去皮、去尖用,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往医家的经验,也可以不去皮,因为皮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同时也是其有效成分。甘草多生用,不仅能够调和诸药,也能够化痰止咳。从原文中也可以看出,麻黄、甘草均生用,杏仁不去皮尖。另加生姜五片,以增强发散、祛痰止咳之力。
本方为煮散剂,是宋代常用的剂型。方中三药各等分,共为末,每服五钱,即15g。这是原方的用量特点,而现今临床多作汤剂,剂量比例一般非等分,麻黄、杏仁的用量一般为10~15g,甘草的用量一般为5~10g。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拗汤中麻黄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苦杏仁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使呼吸运动趋于缓慢而达镇咳平喘效应;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解毒等作用。这为本方治疗咳嗽、痰多的病证提供了药理依据。
本方加桂枝即为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之表实无汗;加薏苡仁即为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简称麻杏薏甘汤,主治风湿在表之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相当于下午3~5点):加石膏即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甘石汤,主治邪热壅肺之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但出于方源的关系,麻黄汤、麻杏薏甘汤、麻杏甘石汤均是经方,成方年代远早于三拗汤,所以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麻黄汤、麻杏薏甘汤、麻杏甘石汤分别减去桂枝、薏苡仁、石膏而成本方。
图书名称:中医小方杂谈
图书作者:宋永刚,梁万增,孙海宁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