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怎样才能活出自我的样子?
图画:焯焯
案例——
总是不由自主发脾气,发完脾气自己感觉很难受,没有耐心,不想笑,小心眼,可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不乐意,我以前不是这样的啊。心情总是很沉重,压抑到极致只想哭,什么都没有兴趣,好像没有可以让我开心的事,以前对其他同学的评价十分在意,但是现在很不在意,即使自己做错了,但是对于别人的不喜欢还有点难过,不想帮其他人,但是以前是非常爱交朋友,帮助其他人的,记忆力衰退。我该怎么办?
解析……
人在不同生长期会有不同的情志表现,而青春期是比较不稳定的阶段,大概有八、九年的时间吧。一般的表现有疯狂,有沉静,有躁动,有独处,有活泼,有孤僻,有积极,有消极。那么,从各种表现来看就不难理解,这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情况,也是个过程,只要当事人自己不紧张,能够稳住自己的节奏,并随时调整,那么,外在的人事物就不会轻易让你失去成长的方向,而更加分散和耗费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在自己不愿做的事儿上面了。
案主这种情况在很多学生时代的人都会出现,也是比较普遍的。原因有二,一是父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给到孩子更多的帮助,二是孩子本人也没有清晰地对自我的分析,就不知道坚持什么和放弃什么的原则了。
所以啊,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讲,是一个非常有挑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不但让孩子快速得到心智的成长,作为父母也会从这个阶段中重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和伴侣的夫妻关系,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因为,这个阶段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讲,都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基础上来互动的,比如孩子的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只是,父母是否能够允许和接受孩子的各种表现呢?如果可以理解孩子为什么在这个阶段这么做的话,相信父母们就比较容易允许和接受孩子这么做了。那么,问题就是怎么去理解孩子更多更详细更有用的成长信息,以此来给到孩子更有效的陪伴和帮助。
父母每天的工作时间和孩子的学习时间几乎是对等的(特殊行业也可以参考),如果每一天可以拿出30分钟的时间来作为家庭活动的时间,那么,就可以相互了解彼此更多一些,比如聊工作,聊人际,聊学习,聊三观,甚至聊生命,这个事儿从孩子上初中开始就可以做了。很多父母不是不会和孩子聊天,很多孩子也不是不想和父母聊天,很大的原因是:父母的眼里只有学习成绩和排名,孩子的眼里只有父母对待学习的态度。这就是拧巴的关系,当然会冲突,会对抗,会矛盾。其实,父母只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关系就容易的多了。如果不了解可以去了解,但是最可悲的是拿着了解来的信息当令箭来要挟孩子,很多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多一项“制约”孩子的手段而已,所以,不是学问没用,是使用的发心出现偏差了。当父母对于亲子关系的重心转移到关系上时,孩子也就开始和父母更多的互动,这样才是正确的方向。如果每天的频率比较高,就可以尝试一周抽出半天的时候,如果时间量上不来的话,关系出现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千万别想着不花时间和精力就能自然而然建立好亲子关系。
作为孩子,不了解自己也是正常的,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个时期是怎样一个情况(父母也可以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怎么过来的),每天除了学习那点事儿,几乎没有更多关于心智方面的话题可以聊。因此,除了学习被父母老师关注以外,其他的事儿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去选择,去处理。大部分情况下处理的结果都是别人不认同的,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别说是帮助了,就是理解很多时候也是做不到的。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孩子宁愿自己扛下所有的事儿,这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做成做不成不重要,有样学样做成啥样算啥样,这样一来孩子就开始跟父母打游击、捉迷藏,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理解,那就只有自己理解自己,自己帮助自己,如果再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就更来劲儿了,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自己说了算的。也就是这个时期更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父母的不理解,孩子的更叛逆。而原因就是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但要做到也真的不是很容易,毕竟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都不同,尤其是父母习惯强迫孩子来认同自己的看法时,在这个时期,恰恰是愚蠢的做法了。这里需要说明的另一点则是,孩子虽然是孩子,也有自己独立思维的方式,这个时期不要太过于极端的看待别人的看法,先让自己做更多自愿的事儿,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的时候,再去了解别人,可能会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否则,就会像案主一样:做到了自我隔离,但是没有去建立体系,所以才会有各种不开心和各种矛盾纠结。
总结,父母把握每次家庭活动的机会,以访谈的方式来和孩子聊天会更容易让孩子吐露心声,而孩子也可以尝试把自己要表达的提前做好准备,说不清道不明更容易引起父母的误会和急躁。所以,成长一定是有烦恼的,而很多烦恼都是来源于自己对外界的人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无论是谁,都需要有自己的一套原则来面对外界的种种,只不过,这套原则的建立需要得到现实的历练和家人的陪伴罢了,过去的都是曾经,继续前行才是趋势,而只有当下才是我们最需要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