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曰已矣乎(5-27)

孔子非常重视修身,把自省作为修身进德的基本功夫,曾强调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的弟子曾子就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注释】
已矣乎:罢了啊,算了吧。已,终、止。
未见:没见过,表示难能也。
见其过: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即“自省”。
内:内心,发自内心。
自讼:自咎、自责,自我责备。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过错,而能发自内心自责的人。”
人贵自知之明,自知即是知己,知己方能知人。知己可以自明仁德,知人即是明他人之德。明德则能辨别是非、作出取舍,进而深刻把握人的根本属性,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着自然属性之上的社会属性即善性,以每个个体的善成就社会普遍的善,明白此理并践行此道,知其理而得于心,才是真正的明仁德。
那么如何知己?知己就是要明自己的仁德本体,其关键在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而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不少人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有的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各种原因而拒绝认错,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有的人犯了错误,也不去认真自我反省检查,而是以各种借口推脱责任;有的人则全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还将错误认作正确,将缺点认作优点。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刚愎自用而不愿改变,二是物欲诱惑而不忍割舍,三是深陷恶习而不能自拔,所以有过而不能见、不能自讼。
《左传》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陈祥道说:“阴阳有时而愆,日月有时而食,川谷有时而竭,天地之大犹且不免于过,况于人乎?要在改过而已。改过,始于见过。不见其过而不知自讼者,君子所不责;见其过而不自讼者,君子必责之。盖见其过而不自讼,非好学为己者也,孔子之教将无所施焉。”如果能随时严格做到自省即“内自讼”,就能诚其良知、妙合天理,克服私欲、累积善意,仁德便日益显明,修身就大功告成。
关于“见”与“视”“看”的使用,古人自有深刻见解。“见”从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人的头上加只眼睛,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说文》:“见,视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视也。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听而不闻者。浑言之则视与见、闻与听一也。”但“视”重在强调眼睛“看”的功能,“见”是在眼睛“看”的功能之上,特别强调大脑即“心”的认知、辨析功能。所以,视而未必有见,见则一定有视。而“看”从小篆字形上面是“手”字的变形,下面是“目”,意为用手遮住眼睛远望,也没有强调感知的意思。用一“见”字可直达人的内心,所以“能见其过而内自讼”是孔门圣人教人做人“第一吃紧”的工夫,不从这一关键处着手,其他任何工夫都是空中楼阁。
孔子时时处处强调克己复礼,“能见其过而内自讼”就是克己。一个人真有觉悟,从一开始就应该能够做到自见其过;一个人真知悔改,从一开始就应该能够做到自责其过。真正能够自责、改过,就能成为圣人。孔子一直期盼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但也深知说来容易做来难,无可奈何之中独有一声叹息“算了吧”!这一声千古感叹,还不足以让世人警醒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