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立于墓后,风格独特的“踏棺拜墓”

踏棺拜墓又称作“跪棺拜碑”,其葬法棺葬在祭床前的头捏正中,这是古代葬法之一,其特点就是棺葬与前而碑立于后,风格独特罕见。此法源于晋朝风水鼻祖郭璞所创。

上图:此墓位高,难以收水,明堂底不平整,气场不和谐,水口难以确定。踏棺拜墓之墓形乃“跪金拜土”。“跪金拜土”的墓形,有一圆肚墓形,即是“墓龟”,其前在墓碑两旁,各有往前伸展的左手“屈手”一支,整个形状看起来更象是一个怀胎捧腹的女人的像徽。凭借山势造就的墓型,恰如一个母体双手环抱着,抱着之空间,正好埋了死者。当人死后,入土为安,重回大地母亲的怀抱,把土地看作是母亲,又把坟穴视为婴儿安睡的子宫让死者安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普遍的实践与风水文化的有机结合。

那么像这种碑向在收纳上对前面的坟起不起作用?或者只造这形起点内翼缠护只用?实际上此种风水墓碑本是北派的风水造法,以前也听老师说过,此种墓性应该是以势而建,类似骑龙斩关,应该在收纳缠护上起作用,不过我暂时还没有做过这样的墓形。

案例:林南山墓,位于揭西县钱坑镇仙径山系的虎地山南坡、钱棉公路北侧,属明代墓葬,为跪棺拜墓式。

林南山,南宋末年,宋大理寺评事大塘君之子,名均正,字渭玉,是钱坑阳夏的开基始祖。其后裔为潮汕巨族,共曰10万人。

实际上踏官拜墓,自古便有,并非独特,如湖南安仁一带都是这种葬法。这不稀奇。其实只是地方风俗习性而己。如四川贵州,云南一带有人用悬棺葬法一样。都是地方习俗,小数民族地区用冓火葬法的道理一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