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曹祥才的随笔《有意或者无意》
有意或者无意
前日,与友人秋桦、金石、江南参观省美术馆。秋桦是阳新一中专职书法教师,中国书法专业一级,诗文亦有涉猎,写得很好。唐代诗人王维开创的文人画集诗书画篆刻于一体,强调神韵,讲求笔墨,且重视文学素养。秋桦应是深得其中三昧。江南以散文见长,著有散文集《此情可待》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书卷气浓,古诗文功底深,有大家闺秀风范。金石的文字以小说为主,兼攻格律诗,大多摹写世态百相,足见生活阅历丰富。笔者,专业学的是历史,现在是阳新一中写作课专职教师,散文、小说偶尔为之,诗是从来不写的,多以单位通讯稿和领导讲话稿示之以众人。这样的四人组合参观美术馆会碰撞出怎样火花,或许可以期待。
一.遥望博物馆
湖北美术馆坐落在美丽的东湖之滨,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而成,集展览、收藏、研究、教育、交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品位高,现代气息厚重。与之相毗邻的是古朴典雅、端庄大气的省博物馆。一个是摩登青春,一个是沉稳内敛,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皆为湖北省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
恰逢星期天,提前一天预约省博物馆参观券,已售罄,只约到了省美术馆的入场券。上午九点,博物馆前长长的队列已排到大路边,进入美术馆倒是一路畅通。欣赏艺术对人的审美能力要求较高,所谓曲高和寡,一热闹一清冷,亦在情理中。实话说,我们一行四人参观的首选目标本就是博物馆,至于美术馆则是退而求其次的将就。
联想到上周日,阳新一中高二年级1200余名师生在黄陂农耕年华研学旅行时,预约参观省博物馆也是一票难求,还是托了在省办公厅工作的一中校友,辗转几个环节把情况反映给市长,念小县城的学生来武汉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机会不易,经市政府与省博物馆协调,大开方便之门才圆了众学子之梦。在短短的40分钟走马观花式参观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同学把时间花在了合影拍照、购买纪念币和寻找镇馆四宝“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匆匆行色,一次次集合的催促声,丝毫无损于他们的兴奋与新奇。同学们带着缺憾,却依然心满意足。其实,品味博物馆,用一整天时间也是不够的;探究博物馆,值得用一个又一个的周末来沉缅其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拥有着更丰富的资源,视野更宽阔,站位更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更易养成,故而成才的机率更高。这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寒门难出贵子”的酸楚。
由此,我又联想到“见识”一词。
晋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每幸郡国,见父老掾吏,问数十年事,吏民皆惊喜。令自以见识,各尽力命焉。”宋 张载 《张子语录·后录上》:“自孟子后,儒者无他见识。”“见识”,名词,意为:见解;知识。
《红楼梦》第52回:“黛玉笑道:'带来了,就给我们见识见识也罢了。’” 朱自清《<经典常谈>序》:“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见识”,动词,意为:接触事物,扩大见闻。
实践出真知。见识,见过才有认识。见识大于知识,经历大于学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人诚不我欺也!问题是,由于所处的位置、层次不同,更多的人难得有“见识”的机会啊!所以,我要对我的学生说:不抱怨,不等待,不沉沦,更不放弃,越是处在底层越要奋斗,要一代又一代地接力奋斗,去创造,去积累,去获得“见识”。只有不懈奋斗,才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迈。
二. 参观美术馆
参观湖北美术馆,对于我们四人都是第一次,而且是有意地作为采风活动的一个环节来设置的,附庸风雅式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参观学习的真实价值。午餐时,与今古传奇杂志社杨如风社长言及此事,杨社长说,他在武汉学习、生活、工作多年,省文联大院距美术馆也不过几站路程,他还真的一次也未到过美术馆。于是,大家相视莞尔一笑。由此推之,若非有志于艺术者,省美术馆并非必到之地,是去亦可,不到亦行。然而,既来之,则安之。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以非专业的眼光与思维解读美术馆的艺术品,未尝不是一件别有意趣的事儿呢。
美术馆一楼展厅布展的主题是“大美神农架”。摄影作品,以光与影的变化,呈现神农架林区山川人文之美,唯美画面,如梦如幻,置身其中,令人流连忘返,不禁暗生对摄影家的景仰之情,这该是得有怎样的兰心慧眼才能捕捉、定格这倏忽即逝的瞬间?绘画作品,西洋画,国画,琳琅满目,风格迵异。最夺目的还数那一组描绘土家儿女劳动、生活场景的风俗画,其中尤以再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薅草锣鼓”最为传神。透过画面仿佛可以听到敲锣打鼓扬歌说唱声,可以想象出唐朝薛刚反唐,屯兵大九湖,开荒垦地,秣马厉兵故事。
美术馆二楼布展的主题是民国至现代的美术史及代表性作品,三楼布展的主题是先锋探索画家们的作品及漆工艺文化传承作品,四楼布展的主题是雕塑艺术。穿梭于艺术的海洋,群星璀璨,一行四人虽非大雅,亦是不俗,也算是胸有笔墨之人,或沉思或迷茫或无感或偶有心领神会评述一二。秋桦多关注于技法,江南侧重于意蕴,我更多地在挖掘其背后故事,惟有金石全程兴味索然在不断地叫唤“找个地方歇会儿”。知识储备与生活积累不同,对于美的偏好,人们也是会有不同选择的,一如环肥燕瘦,各取所爱,不必苟同。
驻足于雕塑作品《生长》——一位半身女性,有着精致的五官,清澈明亮深情的双眸,浑圆坚挺丰盈近乎完美的乳房,舒展双臂拥抱宇宙。秋桦看向江南,却故意对我发问:“喜欢?”我毫不迟疑地回道:“很好!甘甜的乳汁哺育大地,润泽万物。”众人哈哈一笑。艺术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不在于技巧的高超,来源于人性相通。
三.阳台上的辩论
11时许,一行人粗略览遍了美术馆,由四楼折返二楼,见有一小阳台旁逸于楼外,自成一体。阳台约三十余平方米,稀疏地栽有几棵不高的柏树,随意地摆放了几盆花木,有一可坐三人的石条长櫈,有一块重约三百余斤的不规则状的砖石混合物件——确定,是房屋拆除时的留存物,水泥混合着砖块,夹杂着几根裸露在外的钢筋。
它突兀地、不经意地出现在这里,似乎不合情理,却又毫无违和感。这玩意儿成功地勾引了我的好奇心。不禁私下里揣测:
一,是纪念品。是建美术馆拆迁原先的老房子时,从老房子里留下的一块建筑物,作为历史印记收藏了起来。
二,原先是艺术品,现在废弃了,成了垃圾。或许它原先是某位行为艺术家以“环境保护与工业文明”为主题的作品,亦曾在美术馆内供人参观学习过,只是吐槽的人多了,时过境迁,惨淡收场,被工作人员随手扔在了这里。
三,还是艺术品。它原本,从一开始就是摆放在这里的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馆内馆外,一个是精心保护受人瞻仰膜拜,一个是风吹雨淋受尽冷落,强烈的反差,何尝不是一种艺术震撼?
四,就是建筑垃圾。与艺术沾不上半点边,只是恰巧它出现在了美术馆,于是,人们便生出了种种想法。
我高声说:这块砖混建筑物,到底是艺术品?还是原本是建筑垃圾?一下子,引起了众人的议论,各执一端,莫衷一是。
甚至有人说,它出现在这里是有深意的,是为了点醒参观者,不要忘了本心。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嘿嘿嘿,哪有这么多说法,肚子饿了,我得吃饭去。
曹祥才,1970年出生,阳新县第一中学教师,湖北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黄石作家协会会员,阳新县作家协会秘书长。在《今古传奇》《中华文学》《今古传奇.全国优秀小说选》《黄石文学》《黄石日报》《五彩石》《散花洲》发表作品数十篇。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