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话中医

安康话中医

30年前,在蒙化的一个小乡村读到一位赤脚医生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好像叫做《平衡医学》。我虽然没有学过医,居然能读懂这篇文章,并对文章里的观点深信不疑。自觉践行其思想30年,很受用,真心喜。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分享给大家共勉。

他的《平衡医学》最核心的思想是:人体是一个精密的小宇宙,先天具有免疫系统及自身免疫能力,只要不是人为的破坏了这一免疫系统,人体就不会生大病。

后来,我遇上了《易经》、读明白了太极、阴阳、五行同中医的关系,并且多次在营销人群中讲《中医藏象理论》,以及《黄帝内经》中所揭示的病理及其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由此获得大众的欢迎和好评。我整理讲义的要点如下:

1、外环境的变化会伤害到人的身体,使人生病。外环境就是风、寒、暑、湿、燥,对应着一年中的春、冬、夏、雨季和秋季。外环境的变化本质上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带来的气温和气候的变化。昼夜交替、四季轮回带来的气温和气候的变化是道法自然的结果,并非人为操作。外环境对人身体的负面影响叫做“寒暑伤形”。所以《黄帝内经》和中医文化都主张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配合季节变化而变化。否则,疾病就找上门来了。

对于外环境对人体的伤害,中医文化给出的预防和管控策略是:顺四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穿衣要顺应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吃饭做菜要吃四季时鲜菜;住的房间不能阴暗潮湿,盖被子得有讲究,被子的厚薄和材质都要有选择;旅游和出行也得看时间,选地点,否则怎么出意外死掉都不明白是为什么。

2、内环境的变化指的是情绪对人的伤害。《黄帝内经》里就是一个“火”字。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肝心脾肺肾和怒喜思悲恐。中医文化把它叫做五志,老百姓把它叫做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对人的伤害是要命的: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黄帝内经》则把它叙述为“喜怒伤神”。

对于内环境情绪对人身体的伤害,应该采取怎样的预防和管控措施呢?中医文化给出的方法是“平五志”!换作今天的大白话说就是:像管理时间一样地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喜怒思悲恐等情绪不可能没有,但不能太过,要通过自己的觉悟和人为管控使之像天平一样达到平衡,平衡了就没事了。百病皆生于气,生气就是生病,不生气就不会生病。至少是少生病!

以上说了一斗箩的话,换作《黄帝内经》里的原文,简明扼要如下:

1、寒暑伤形,喜怒伤神。

2、百病皆生于气。

3、夫百病之生也,皆因风寒暑湿燥火。

4、顺四时,平五志,病奈我何?

5、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源自于《易经》,因为《易经》晦涩难懂,很多人没有读过,绝大多数人读不懂《易经》。更有甚者,把《易经》看作是一本算命的书,这就大大地歪曲了易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源头的真相,让易经的价值大打折扣。

易经是一部古老的中国哲学书,它是一部象学,是一部数学,是一部理学,还是一部预测学。因为它是预测学,当然可以用来算命。再有,易经的“数”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是变化无穷的。于是它又派生出来《梅花易数》和《奇门遁甲》等术数和玄学。用易经自身的话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无所不包。诸子百家都把它视为自己的经典。几乎所有的中华经典都有不二的表述: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打住,这个不是安康话中医的要点。要把易经和中医的关系说清楚,真的很难。即便讲的人非常用心,讲的明明白白,可是如果受众没有易学基础,不知道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和八卦的演绎变化,终究是没有用的。这就好比幼儿园的小朋友听大学老师讲授大学教材。

大道至简。让我们我从中医对易经的运用来做一些感性认知吧。

首先,中国古人把中医师叫做“太医”,这个称谓与太极有关系;其次,太医看病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其实是对易经象数理的运用;再此,下医治已病,中医治未病,上医治国。故,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些话道出了中医来源于易经这一事实;再次,易经主张见微知著,未雨绸缪,而中医倡导药食同源,强调尊道贵德,主张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并取象比类说: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说明中医与易经是一脉贯通的。易经有四大功能:象、数、理、占,中医中有一种巫医术。一般中医采用易经的象数理原理,而中医中的巫医似乎运用的是易经的术数和占的原理。

最后,我对比西医结束安康话中医的分享:

1、西医用对立思想治病,对病比较感兴趣。他们把所有注意力放在研究病毒并消灭病毒上,简称“消毒”。目的是要消灭病毒。于是,在消灭病毒的同时,也消灭了病人。比如对癌症病人的治疗。因为是对抗治疗,于是带来了病毒为谋求生存而不断变异和升级。

中医对生命比较感关注,把人和天地自然归为一类,采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寻求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眼睛里看到的是人,不重视研究病毒的分子结构,但强调通过改变身体的内外环境和增强免疫力,进而控制病毒的数量,让其不能大量繁殖而伤害到人的身体健康,使病毒和人的身体实现和谐与共,两不相伤。并把这个过程叫做解毒。解毒就是要化解病毒而不是消灭病。于是,病毒和人都悠然自得的活着,病毒也不用忙着升级和变异。

2、西医治病快,因为西药的成分是化学成分,吃进身体里起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就是快。但其残留物,尤其是包装化学药粉的壳壳会永久地留在身体里。于是,西医给人治病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人体不需要的垃圾,这些垃圾会伤害到人的五脏六腑。于是,西药说明书上会注明它的毒副作用。西医的毒副作用比中医大太多。从这一点看,西医看病做的是加法:1+1=2,消灭了病毒的同时,不仅伤害到人的脏器,还制造了新的病毒。

中医治病比较慢,因为中草药是大自然的恩赐,吃进身体里起物理反应,物理反应肯定没有化学反应来的快。道法自然的变化是须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所以中医治病慢。但中药的毒副作用很小,很多中草药是没有毒副作用的。于是你发现:中医治病做的是减法:1—1=0 。归0就无事了。

3、西医强调实证,他们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兴趣,什么都要说的清楚明白。于是,西医治病让病人明明白白地死去。

中医的很多方子和草药都无法说得清楚,尤其是气死名医的单方独剂。可就是能药到病除,效果杠杠滴。譬如2003年抗击非典吃的大锅药,再譬如从去年到今年的抗击新冠疫情,中医唱主角,中药吃了就没事了。于是人们发现:中医治病,让病人稀里糊涂地活着。

(0)

相关推荐

  • 范式困局·黄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养生是养活生生的人的生.活生生的人之生,和生存环境发生因应联系,外有自然之本--呼吸的天气.饮食的地气,内有生命之应之本--五藏阴阳的气化活动.内之生命与外之环境因应联系,活生生的人上应天之动,下应地 ...

  • 如何生一个天才宝宝?

    读者互动 (中医作为安全卫士就要经常给天道系统打补丁,天不会说话,咱就要把老天爷想说的话翻译出来,让更多人知道.生孩子就是天大的事,有必要谈谈) 正文开始 要想生一个天才宝宝,第一个要做的事就是恳请老 ...

  • 中西医对新冠治疗的不同思维和效果

    <刺胳针精神病学>(TheLancet Psychiatry)医学期刊2021年4月6日刊载了哈里森(Paul Harrison).塔克(MaxTaquet)等学者所撰写的一篇有关新冠肺炎 ...

  • 茶话《伤寒论》讲义,第1讲:序言和杂谈

    朋友们好,这是"茶话<伤寒论>"的第一讲. 前几天,有一位女士读了我的<学医沉思录>以后加了我的微信好友,看了我在朋友圈的照片以后跟我说,你的长相和你的文章 ...

  • 《望闻问切话中医》1GB【视频教程】免费领取

    《望闻问切话中医》1GB【视频教程】免费领取

  • 三死三生话中医

    我一生体弱多病.三岁那一年,发高烧到40度.浑身上下发出了点点红红的疹子上面还有水泡.母亲抱着我,到离家不远华东医院去看病.但是病情并没有好转.而我也慢慢的失去了知觉而昏迷.这一年的冬天特别的寒冷.屋 ...

  • 看《老中医》话中医|当名贵中药遭遇“李鬼”

    最近在央视一套热播电视剧<老中医>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翁泉海给一位病人开的方子中有一味叫"龙涎香"的中药,病人贪图便宜,从药贩子手中购买了低价药,但服药后病情不见好转,于 ...

  • 每日鉴赏|宋诗入谜话中医

    不久前,读到一谜家作品"千载功名纸半张"(猜诊断学名词),谜底为:舌红. 谜面出自杨万里的<灯下读山谷诗>.谜面本来是褒赞黄庭坚的,结果谜作者慧眼识珠,一番顿读&quo ...

  • 趣话中医|中医“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

    TCM and Dialectics 中医学与辩证法 |中医"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 个人简介 张元素,是李东垣土豪的师傅,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但是每次遇到期末考试的时候都会被拎出来 ...

  • 话中医南方人参「绞股蓝」

    绞股蓝 绞股蓝又称天堂草.福音草.超人参.遍地生根.七叶胆.五叶参和七叶参等,属葫芦科.绞股藍属多年生草本攀援植物:茎细弱,具分枝,具纵棱及槽,无毛或疏被短柔毛.日本称之甘蔓茶.其命名主要依据明代朱棣 ...

  • “阳化气,阴成形”:搞懂这句话,中医水平可提升3倍

    "阳化气,阴成形":这六字能帮你增长3倍中医功力     阳化气,阴成形.肿瘤是形,其根在气.气化行则形可散,气化滞则形必凝.     阳化气,阴成形     明代著名的医家张景岳 ...

  • 话中医九大仙草之首「铁皮石斛」

    野生石斛 石斛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金钗石解.鼓槌石解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又名救命草.黄草.林兰.石斗.吊兰花.金钗花.黑节草.千年润等.唐代开元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 ...

  • 杏仁医案医话之--清明祭祖话中医

    ​杏仁医案医话之--清明祭祖话中医 --2021年清明祭祖有感 [引言]到了清明祭祖的日子,借此机会,说一个 中医话题,以祭祀"中医之祖".时光如梭,转眼间 已近花甲之年,随着年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