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乌桥岛 | ''想起乌桥,内心五味杂陈”

口述时间:2021年1月17日

口述人:米米阿姨

记录人:陈乐涵(金园实验中学八年级)

口述地址:汕头市帝豪酒店日料店

前言

乌桥岛上曾经有许多工厂和手艺人,是人口密集区。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重心的东移,乌桥岛已逐渐没落。以前的乌桥岛是怎样的?人们的相处方式又是怎样的?今天,让我们随着一位80后乌桥人的讲述走进这座岛屿。

口述

我爷爷是潮阳人,在年轻时出来工作、求学。因为有一技之长,就被广东省第二建筑队(以下简称省二建)聘为师傅,跟着省二建各处建房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来到乌桥后,建了一些宿舍楼。爷爷在师傅中等级比较高,可以优先选择,就选在增泰街一栋三层宿舍楼的顶层。三楼很宽敞,有一半是天台。级别较高建筑师傅在当时算是一份比较体面的职业。

我记得增泰街位于乌桥附近,属于当时乌桥岛的富人区。增泰街的街道很宽,放到现在都可供汽车行驶。但路口被违建的房子堵住了,就变成一条小巷。街的两旁还有一些类似于仓库的建筑,有很高的拱门,类似于凯旋门的形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住在那里的时候,那些仓库已经被分配了,里面住满了人,没有储存货物。

乌桥见闻

我出生时爷爷已去世多年,我和父母、奶奶、叔叔一起住在爷爷的宿舍里。准确的来说,乌桥最繁华的时候我没有什么印象,我住在那里时乌桥已逐渐衰落了。

我小学在乌桥一小读书。那里当时有一小、二小、三小,现在只剩下三小。一小在最鼎盛时一个年级有三个班。中学我是在光华路那边的的十一中学就读。我上小学时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近,所以都是走路上学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许多人都是骑着自行车上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摩托车后,交通工具就逐渐变成摩托车了。

在当时因为同宿舍的都是同事,所以我们小孩都在一起玩。可能因为房子比较宽敞,我们当时已经很少有人在街上支起小桌子吃饭,街上平时都比较冷清。比较热闹的时候也就是中秋的拜月娘。住在增泰街其他楼里的住户各行各业的都有,因为居住的面积比较狭小,所以拜月时就要到户外摆桌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乌桥桥面重建,我们就从宿舍里搬出来。2002年宿舍就被拆了。

现在想起乌桥,内心的感受是“五味杂陈”。我亲眼见证了乌桥的没落。没落前,乌桥是个完全的工业岛,工厂很多,也很兴旺,连种菜务农的都很少。没落前我还去过罐头厂,厂里面有一个托儿所,有很多小摇篮,摇篮下有一个装置,一踩整排摇篮就晃动起来。可以想象繁华时有多少婴儿托养在那里。后来罐头厂没落后,这些都没有了。原先还有竹排船,后来建了梅溪桥,这些也消失了。慢慢慢慢地,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想起来也有些心酸。

△米米阿姨手绘的乌桥岛地图

后记

听了米米阿姨的讲述,我得以一窥乌桥没落前的繁华。米米阿姨所处的年代刚好是乌桥繁华和落寞的转折点。虽然住在那里的人大部分都比较贫穷,但他们都很质朴、乐观。米米阿姨的讲述里也充满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随着乌桥棚户区改造计划的推进,乌桥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抢救这份人情味也显得越来越紧迫了。

点评

这篇口述记录内容详细,真实地反映了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特点,比如生活的环境、儿时玩耍的情形以及工厂里的托儿所。如果能在前言部分对口述者的情况做个总体的介绍,让读者在阅读口述内容之前先清楚口述者的语境,文章整体表达的内容会更有代入感。

 (点评:周晓云)

寻乌桥人讲乌桥故事

如果你是乌桥岛上的原住民,如果你是乌桥岛上曾经的手工艺人、工业领域从业者或曾在乌桥岛上的工厂上班;又或者您有以上相关线索,有乌桥故事可以分享,都诚邀你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将你的姓名与联系电话发送至本微信公众号即可,发送时请备注“乌桥”字样。

出品:特区青年报

总策划:林琳

执行:周晓云  郭佳彤(实习生)

编辑:林楚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