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城市折叠空间,以声音陪伴的力量 | 心理周报播客 Vol.5
你有没有一个人的时候,会反反复复的听一首歌,或者某一个人的一段音频,或者一个电影的对白片段。你觉得那仅仅是因为喜欢吗?不。更重要的是你需要这种穿越时空的、来自声音的、心灵的陪伴。
01
声音与陪伴的关系
声音几乎无时无刻都在,而陪伴与被陪伴也是人与动物与生俱来的需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
不去探究这二者关系的时候,好像是两种自然而然的各自存在。一旦探究起来,会发现,声音与陪伴就好像番茄遇到土豆有了薯条、音箱遇到车子有了车载音响、轮子遇到箱子有了拉杆箱一样,相伴相随,密不可分。
任何一种声音:亲切动听的声音、磅礴大气的声音、激情生动的声音、耳鬓厮磨的声音、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都在与万物互联、互伴。有声音的地方,人便不会孤单,孤独。
从一出生人们与世界打招呼的方式就是啼哭,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说话,每天清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也是说话;现代社会70%以上的信息靠有声语言传递。
让我们设想一下,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声音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30多年前,看过一篇报道:一个铁路路基维护工人,每天几十里的地方见不到一个人。他总是对着天空大声呐喊:“谁来陪我说说话?”
……
最直观的声音与陪伴的关系,恐怕就是胎教了。胎儿四个月时,已经有听力了。科学证明,听着美乐发育的胎儿,出生后眼睛会特别明亮特别聪慧;听着吵闹声、厮打声出生的孩子会特别胆怯,没有安全感。
有什么样的声音陪伴,就会有什么样的潜意识生成,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模式。可见,人对声音的感知与陪伴是与生俱来,与死同在的。
心理学认为:相比于图文,声音可以传递更多的情绪信息,因此更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互相理解,从而建立更深的连接和陪伴。
02
声音陪伴
——在你耳边,用声音温暖你
现在,在社会需求的越来越迫切下,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种各样的心理热线和心灵之声也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盏盏明灯,抚慰了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叶扁舟上的迷失的灵魂,给予了陌生却又温暖的陪伴。而拨打心理热线之时,有多少是自杀前寻求的最后一份希翼和最后一次陪伴……
19年的时候,我听说了【希望24热线】这条生命救助电话。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抱着是否方便推荐给来访者的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电话。
电话那头一名女性亲切温暖的声音传过来,“喂,你好,请问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当时我的内心一下子就被触碰到了,就说了自己以为的已经过去已久的一件心事。没想到,那边一句“你慢慢说,我在听,我在这里陪着你”就让我泪如泉涌。
我居然是一边走着,一边诉说着,一边哭着,前前后后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电话那边始终如一地倾听着,在我情绪起伏时回应“我在听着,我能感受到你的心情”、“别害怕,我陪着你”等等简短有力量的陪伴语。中间因为信号的原因我的手机断了,那边在第一时间又打了过来,继续聆听我的诉说……
那一天真的是震撼到我了。原本没有什么心事抱着试试看的我,居然被电话那头“不知道长什么样、姓甚名谁、是哪里人”的如同天籁般的声音给予了天使般的陪伴和抚慰,是一剂最有效的心理治愈的良药。
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就下定决心:学习心理学,参加希望热线的志愿者培训,利用自己的声音来抚慰更多的灵魂。
在汶川地震时,有多少个被埋在废墟下的生命,是被救援人员在上面一声声的呼唤和激励声中给到的陪伴而支撑起了生还的希望啊;
有多少时候爸爸妈妈的一句“别怕,爸爸在/妈妈在,穿越时空陪伴了受伤的、胆怯的小心脏啊;
有多少孩子是在爷爷奶奶的的儿歌声的陪伴下或者爸爸妈妈讲故事的陪伴下甜美的进入梦乡的啊;
又有多少关于静心、冥想、催眠的音频更是日渐成为当代人独处时的陪伴利器啊;
太多时候,即便是吵架,也是一种寻求看见、寻求听见、寻求陪伴的表达方式。
有一次我坐拼车。师傅一直开着导航。我问他路线还不熟悉吗?
师傅说:“路途遥远,车上人大都容易睡着,只有导航里面的声音一直在陪着我。”原来,声音的陪伴,还有这种方式。
为什么现在的壹心理读书会、喜马拉雅、FM、播客、clubhouse等等音频类平台越来越火爆?
因为,人们需要来自那里的声音的陪伴!
因为,那种声音的陪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反反复复的。随时随地的根据你的需要来抚慰你内心的需求。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内心越来越疲劳、越来越躁动不安了,也越来越需要陪伴了。
虽然大家都需要陪伴,但是陪伴的方式又有多少是方便实施的呢?谁又有那么多时间去满足你陪伴的需要呢?
一直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都说诉说和倾听是最好的陪伴。可是除了在心理咨询室里、面对心理咨询师的面对面陪伴的倾诉和倾听之外,又有多少人敢于对亲朋好友那么放心的、安全的敞开心扉呢?
正是在这种缺乏信任、缺乏安全感又需要被陪伴的情况下,每当深夜,每当一个人孤单、寂寞、迷茫、无助的时候,每当对生活丧失希望和信心的时候,每当失眠辗转反侧的时候,各种音乐、语言类节目就应时而生了。
我也是万千被陪伴者的其中之一。
三年多来,每一个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壹心理”读书会。“见他人世界,悟自己人生”,不仅仅是国内心理学大咖们陪你一起读书、听书,更是喜欢读书会老师们那种带着智慧与灵气的声音带给我的内在喜悦。
四年来,来自喜马拉雅的“你好,我是复旦的陈果,欢迎收听'果然与众不同’。”在无数个夜晚,陪伴着被失眠困扰的我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
陈果的人生哲学课,就好像是我的“心灵树洞”,又好像是我的专职心理咨询师,还好像是我的知心好友的。虽然仅仅是我的单方面收听,却已经享受到了如同心与心的交流一般的贴心陪伴。
从2021年元旦开始至今,每天晚上无论多忙,我都会与台湾心理学家林昆辉老师有一个“约会”——“我和你一个人的约会,只有我和你,其他人都是过客”(林老师语)。
老师时而深沉、时而顽皮的心理party,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整合着自己原有的思维、建构着自己崭新的人生地图。林老师的声音已经时不时的萦绕、陪伴在我的脑海中了。
03
来自音乐的的陪伴
说到声音与陪伴的关系,就不得不提起音乐。
音乐无国界,也无人界。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最无国界、最容易引起共鸣、最抚慰人心、最激励意志的可能就是音乐了。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记载: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
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
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因此后世有了“余音绕粱,三日不绝”的典故。
《论语·述而》载: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抗日战争时期,一首《黄河大合唱》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以激情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更大的激发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抗日意志;
抗美援朝时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再一次用声音陪伴着抗美援朝将士们气势如虹打过板门店……
很多时候一首歌曲之所以能够一下子红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只是因为某一句歌词、某一种嗓音或者某一个旋律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一处心弦,而成为某一个人一生的穿越时空的陪伴。
04
心理咨询中
常见的声音陪伴方式
声音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陪伴方式,还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被广泛使用。挑拣部分介绍如下:
▲催眠:催眠是在被催眠者愿意的前提下,催眠师通过语言引导将被催眠者引导至潜意识开放的状态下,将可以帮助被催眠者达成改变的观念植入于他的潜意识,以达到帮助被催眠者改变行为习惯、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
▲音乐疗愈:当前,将音乐用于医学治疗领域比较典型的像德国的人智医学、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的艺术治疗等。“在音乐治疗的体系中,通过音乐来纾解压力,调理身心只是极小的一方面。
音乐治疗的核心是相融——让人参与到音乐的过程之中,人的身体可以是乐器,甚至呼吸、心跳,都可以是音乐本身——这并非一种创见,而是触摸到了音乐的本源。” ----《Inner Light心探索》杂志
而一般心理咨询中常见办法就是:开心时,用开心的音乐带动心情的抒发;悲伤时,用更加悲伤的音乐,让情绪流动,让情绪释放。
▲颂砵疗愈:颂钵疗愈是一种声音与振动的疗愈,属于自然疗法,它是通过声音的频率和振动的频率把我们身体堵塞的能量疏散开来,以恢复我们身体的平衡。
对于高压下的焦虑、浮躁、失眠、多虑等亚健康人群和需要提升身、心整合的人群,都是深受肯定的一种物理疗法,也是一种神奇的舒压方式。
其实,综上所述,不管是哪种声音的陪伴,陪伴的效果不仅仅是声音本身 ,还有透过声音传递出来的那种生命的气息,那种生命的活力,那种爱的传递。
那也许有朋友会有困惑:优美的、悦耳的的声音自然是可以抚慰、陪伴人心的,那聒噪吵人的声音呢,也有陪伴效果吗?
那我想请问你,摇滚乐对于喜欢安静的人来说,算不算聒噪吵人呢?
小孩子夜晚的啼哭声对于妈妈来说算不算噪音呢?
机器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等等声音的发生对于正在使用的人来说,是不是一种可以支撑生活可以提供便利的一种陪伴呢?
不在乎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是最好的陪伴,而在于你赋予声音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想要,你随时都可以采撷一切可以利用的声音资源,成为穿越时空抚慰你心理的最好陪伴者!
欢迎参加「心理周报播客」之“声音陪伴”线上分享会~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以心理学的第三视角,拆解社会生活话题,用独特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创作属于生活的BGM。
【播客主题】打破人生虚无感,年轻人用“自我表达”连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