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母亲晚年时,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却没能如愿
历史客栈原创视频:朱德的母亲晚年时,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却没能如愿
————下面是文字版————
1944年2月15日,在四川仪陇县马鞍镇大湾村,一位老太太安静离世,连村里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姓钟,平时大家都叫她钟氏,或钟太夫人。
但是,两个月后,延安却为她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大会,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领导人悉数出席,朱老总还发表了一篇感人肺腑的祭文:《回忆我的母亲》。
没错,这位,就是朱老总的母亲。
在朱老总的记忆里,母亲整天忙碌于家务和田里的庄稼,还要养蚕、纺棉花、种菜、喂猪,一刻也闲不住。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朱德从小就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以至于后来成为红军总司令后,朱老总去帮农民种地,农民还惊讶他是个庄稼“老把式”。
钟氏深知,作为庄稼人,不读书就永远不能出人头地,于是就力主送朱德上学,而朱德也非常争气,一路考上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了革命生涯。
朱德当上滇军旅长后,特地把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都接到泸州,以尽孝心。
不过,父母吃苦惯了,现在享起福来却有点不适应了,一年后,他们就跟朱德提出了回老家的要求。
朱德也知道父母的心思,就没有再劝,给了他们一些财物,派人送他们回去。
那一年,是1920年,朱德肯定想不到,这次竟是跟父亲的永别,也是跟母亲的最后一面。
父亲朱世林在回家的路上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钟氏强忍着悲痛扶柩而回,将朱世林葬在了钟家湾。
此时的朱德正在云南忙于讨伐军阀唐继尧的战争,当得知父亲病故后,当场痛哭。
此后,朱老总为了中国革命,征战大江南北,驰骋沙场,而母亲一直生活在老家,靠着一点土地过活。
1937年,四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当时正在山西抗日前线的朱德,很牵挂母亲,就想寄回去一点钱。但是,朱老总一生清贫,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只好向当年的好友,正在泸州经营药店的戴与龄,寄去了一封“借款信”。
在信中,朱老总希望戴与龄能借给自己200块钱,给家里的母亲送去,帮助她度过灾年。
戴与龄接到信后,向朱家寄去了200块钱,钟夫人接到这些钱后,非常感激,并回信说一定会如数归还。
戴与龄后来回忆说:“钟夫人虽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身上的品质却令我非常感动,代珍兄能有这样的母亲,真是他人生的幸事。”
从1937年到1944年这7年间,朱老总只往家里寄了几百块钱和一些照片,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物品。尽管钱不多,而且除了照片再没其他东西,但钟夫人仍然非常高兴,对家里人说:“代珍能活着,我就很高兴了,现在又在带兵打日寇,我更高兴,我不求他能为我做什么,只要好好打日寇,就当是孝敬我了。”
在1943年,朱老总收到了两封家信,一封是侄子寄来的,一封是外甥寄来的,信中都提到说,祖母大人年事已高,身体和饮食一日不如一日,但依旧放不下手里的活,更希望能与朱德见上一面。
朱老总看过信后,心中五味杂陈,离家二十余载,未曾好好侍奉过母亲,现在又忙于打仗,根本没时间回去,心里非常愧疚。
1944年2月15日,钟太夫人还是跟往常一样,在灶台上忙碌着一家人的午饭,突然,她晕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等到被儿孙们发现时,已经没有了呼吸,享年84岁。
家人说,钟太夫人走得很安详,就如同睡着了一般。
钟太夫人离世的消息传到延安后,一向沉稳的朱老总当场痛哭。那一刻,他不再是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的八路军总司令,而是一位对母亲怀有深深的爱,也怀有深深的愧疚的儿子。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朱老总写下了一篇催人泪下的《回忆我的母亲》。
1944年4月10日,经毛主席提议,钟太夫人的追悼大会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隆重举行,各界人士出席者多达1000多人,也是我党唯一一次为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追悼会。
1966年,一位意大利记者采访朱老总时,问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老总沉默片刻,回答说:“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好好侍奉我的母亲,没能在她临走之前,给她端一碗水喝。”
“子欲养而亲不待”,世间最遗憾的事,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