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于敏中乾隆有多宠他?画像悬于紫光阁,连小老婆都是诰命夫人

乾隆和清代官僚

《四库全书》的编纂虽有小功,但四库收录之书和清廷趁机销毁之书相比,十不足一,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场大浩劫。谈起修四库,大家都想到纪晓岚,但首倡之人并非纪晓岚,而是于敏中。不懂清史的朋友不大熟悉他,其实此人在清史尤其是乾隆朝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乾隆中期的军机大臣之一,不是首席却胜似首席,他为了溜须乾隆,极力鼓动开四库馆,凭四库之功他受到乾隆喜爱,最终受赏一等轻车都尉,图像被绘于紫光阁,成为清代第一个受此封赏的汉臣。

紫光阁

一、于敏中其人

于敏中,1714年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书香世家,1780年(乾隆四十四年)去世。他的曾祖父是顺治时期的进士,当过知县,一心为民,最后累死于任上;祖父是康熙年间的进士,著作诸多,文化素养极高;父亲是武英殿编修,参与了《康熙字典》等的编纂。于敏中就是在这种文化世家中长大,天资聪慧,据说10岁就能诵读《五经》,13岁能协助父亲工作,14岁博览百家。1729年,16岁的于敏中中乡试;1737年(乾隆二年)殿试中状元,时年23岁,是清代最年轻的状元。

于敏中

二、辗转基层

宋代以后,进士称为“天子门生”,相当于取消了学子们对科举主考官的私人情谊,但其实这并不能完全割裂学子们对主考官的感激之情,于是明清时期出现了座师。座师就是学子对科举主考官的攀附,就是变相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对学子此后做官大有助益。

于敏中在京城会试的时候,主考官是张廷玉,张廷玉历经康雍乾三朝,备受信任,按照传统政治规则,于敏中也就默认张廷玉为座师。被选为状元后,于敏中旋即被分到翰林院修书,他在这里待了七年,期间除授命编修《清宫史》外并无其他委任,很是清闲。直到1744年,于敏中被提拔为山东学政,第一次被外放出京,此后他辗转地方一直就当学官,对地方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尤其是在1747年转任浙江学政,浙江经济富裕,文风也浮华,对此于敏中在浙江大肆提倡实学,压制浮华文风,章学成曾赞许于敏中在浙江“衅涤士林,疏剔荒秽,并有成功”。

清朝宫廷

三、回到中央

到了1754年(乾隆十九年),乾隆朝算是进入中期,40岁的于敏中在这一年也被调回京城任兵部右侍郎,开始接触中央实权。不久转升刑部侍郎,在此任上,于敏中对京师境内偏远地区的治安和防汛都提出了好建议,这着实受到乾隆好评。不久于敏中就经历了最为世人诟病的一件事,那就是“不孝”。1756年,父亲去世,于敏中丁忧;1758年,对于敏中有过恩情的嗣父(于敏中先被过继给他,后来又被送回来)于枋又去世,他只能继续丁忧;不久,于敏中生母又去世,还得继续丁忧。封建王朝以孝治国,现任官员的亲属亡故以后,必须辞官,回家守丧,这就是丁忧。接连丁忧,于敏中害怕久不在位,职位不保,就隐瞒了母亲死讯,将嗣父、生母之忧合二为一。这事放在今天也许不是大事,但在古代可是“不孝”,是道德污点。于敏中于是被御史弹劾,但乾隆不仅驳回了御史的弹劾,还大骂御史“夸大其词”“污人名节”,可见乾隆对于敏中的喜爱了。

于敏中的仕途没有受到“道德污点”的影响,1759年就升为户部侍郎,成了帝国财政的掌握者之一。1760年,以户部侍郎衔在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已经成为帝国决策者之一,地位类似于宰相。进入军机处后,于敏中迎来了一生的辉煌。

乾隆

四、不是首席胜似首席

于敏中进入军机处时,资历较轻,官职不高,所以存在感不强,只是诸多军机大臣中的一个。1773年升为正一品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处行走。1774年,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去世,按照进入军机处的时间来算,刘统勋之后就是于敏中,所以刘死后,于敏中就算是军机处首班,在满人军机大臣舒赫德之上。当然,事实上,不论是上谕、廷寄,还是乾隆赏赐臣下御制诗的名单排名,于敏中都不是第一,所以于敏中绝对不是真正的首席军机大臣。可这并不妨碍他实行首席军机的权利,用不是首席、胜似首席来形容于敏中在军机处的地位是恰当的。

刘统勋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一,乾隆对于敏中的宠爱。乾隆前四次南巡都是于敏中陪同,后几次出巡时没陪同,是因为那时候于敏中已经死了。于敏中陪伴得特别好,以至于第三次、第四次巡行之后,于敏中受赏加俸一年。据统计,自1762年乾隆初次巡行江南到1780年于敏中去世,这18年间,乾隆四处旅行13次,都有于敏中的陪同。于敏中去世后一年,乾隆就追封他为一等轻车都尉、图像悬挂紫光阁、牌位入贤良祠,这是清代第一个受此殊赏的汉臣。此外,对于敏中家人,乾隆也多有照顾,于敏中的夫人是一品诰命,就连妾室也被封为三品。给妾室封诰命,乾隆朝除了满洲大贵族尹继善外,就只有于敏中了。

二,政治话语权。于敏中虽然位居群辅,但却屡次和首席军机唱反调。乾隆朝两件大事,一个修四库全书,一个王亶望案,都和于敏中有关。1772年廷议开四库馆之事,当时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力主不可,于敏中就公开唱反调,坚持必须开,二人争得不可开交,请乾隆裁定,乾隆最终倒向了于敏中一方。而1774年于敏中首倡甘肃实行捐纳制度,即甘肃有钱人给钱就能换得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当时的军机大臣舒赫德反对,于敏中又和舒赫德一番唇枪舌剑,最后皇帝依旧支持了于敏中,结果引发了乾隆朝最大的贪污案王亶望案,查获赃银280多万两。刘统勋被乾隆称为“肱骨”,舒赫德是满洲大贵族,二人地位以及和乾隆的感情都比于敏中高,但在这些斗争中乾隆都支持了于敏中,足见于敏中实际政治话语权极高。

影视剧中的王亶望

文史君说

于敏中生前有廉洁谦逊之名,但他死后,于家后人却意外暴露于敏中积累有200万两白银,于敏中的形象在乾隆心中自此毁灭,随后查出于敏中诸多劣行。比如勾结太监高云从,高云从给于敏中内宫皇帝的消息,于敏中帮他摆平强占土地的官司;于敏中提拔杨景素,杨景素官至直隶总督后又提拔于敏中之弟于易简为直隶布政使;苏松粮道章攀桂耗资2.25万两,为于敏中营造花园,于敏中以师生之谊不好推辞为由欣然接受;在乾隆朝第一贪污案王亶望案中,时人也都认为王亶望贪污实在是因为仗着“于敏中为之庇护”。1786年的时候,乾隆帝在上谕中又提到了于敏中,他说自己“览严嵩传,触动鉴戒……于敏中著撤出贤良祠”

参考文献

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对内阁、军机处和皇权关系的再认识》,《中国史研究》1997年04期。

周远廉:《乾隆皇帝评述》,《满族研究》2003年01期。

杨雪:《于敏中年谱》,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