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雄关古道 北域江南

晋冀两省交界处,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娘子关镇娘子关村与河滩村之间的丛山中,一座关城坐落于这个绵河水环绕的峭岩之上,倚陡崖、临深涧,由青石砌就,厚重而结实。其正是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娘子关,这里素有“天下第九关”之称,因背靠峰峦,雄居险隘,襟山带水,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6月18日,山西晚报记者到达娘子关采访时,阳光正好,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关城安静地矗立在深邃的蓝天下,雄伟而壮丽,城墙上亮黄色的古旗迎风招展,让人仿佛重回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

了不起的长城

晋冀咽喉商旅重镇

娘子关南城门前,是一条大约45度倾斜的石坡古道。古道上,石头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锃亮,凹凸不平的路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洞,那是历史上马匹留下的印记。远远望去,不由让人忆起“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行军场面,也极易让人想象到,在那标枪、檑木做武器的古代交战中,这条唯一的石坡古道上,只要有一将守关,关下纵有万夫强攻也休想进来。

不远处的关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四面有雉堞固护,两层之间悬有横匾,上题“天下第九关”,城门洞上方额题“京畿藩屏”。至今,关城城楼内的四根石柱上还保留着四行楹联:“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这也成为这条雄关古道的真实写照。

南城门右翼,现存约650米的长城城墙沿山势陡脊,骤然突起,近乎直立,需要手脚并用方可攀爬。

城内古街长约300米,宽3米到5米,全为石板铺砌,街道两侧为明清时砖石结构居民院落,街两侧建有明清风格砖木结构宅院,街道房屋属古代兵士居住。据记者了解,这里原有车马场地,今已不存。关城古街两侧共有院落20余处,是典型的兵营街道。现存街面依旧,两侧院落有少量复修和改建。这条昔日车马穿梭、熙熙攘攘的古街,今天仍然有不少车户与守关人的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沿关城道街直行,在东侧,可见到一座弹迹斑斑的城墙,城墙上斑驳的弹痕如今看来仍让人触目惊心。这里,被当地人称为东城楼(即东门)。娘子关的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娘子关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张考生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所谓“直隶”地区,在我国封建时代往往特指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直隶”二字最早见于宋朝,宋朝以州领县,其直属京师者被称为“直隶”。直隶,就是直接隶属的意思。在明、清时期,“直隶”一词更多是作为一个地名,代表着京师周边府、州、县等地,在明代更是指直接隶属于中央朝廷的一大片区域。

千百年来,关于娘子关的故事与传说不计其数。据传,唐太宗李世民的胞妹平阳公主曾在娘子关任帅,在此期间,常常身不离鞍、手不离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中英杰。张考生介绍,娘子关在历史上为军事重镇,历代都设有重兵把守。在近代史上,清末的晋东辛丑之战,抗日初期的娘子关防御战、百团大战,解放战争的攻坚战都发生在这里。由于娘子关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历史上元好问、王世贞、乔宇、李自成等名人多在此凭吊、题咏,使娘子关的名声更是远扬海内外。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原因,在历史演变中,娘子关的关隘文化始终都是一条主线,历史上曾建有“垒”“关”“城”“寨”等多处关隘设施,这些关隘除了军事防御功能,主要作用就是打通华北地区的交通道路,实现国家、民间政治、经济的连接和流通。因此,从隋唐开始,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娘子关境内古道的修缮和拓宽,也逐步形成两条通道,一条为娘子关南部的道路,路上设有完备的驿站,方便官员通行、公文往来,被称为“官道”;另一条则用于民间交流、来往商旅,被称作“商道”,这条古商道上,来自晋冀两省及京津、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客商云集,娘子关也一度成为重要的商业枢纽。

北域村庄水上人家

“娘子关头悬瀑布,飞腾入谷化潜龙。茫茫大野银锄阵,叠叠崇山铁轨通。回顾陡惊溶碧玉,倒流将见吸长虹。坡地二十六万亩,跨过长江待望中。”这是郭沫若游娘子关时题的一首《过娘子关》。原名“苇泽关”的娘子关,正是因此地自古泉水丰富、芦苇茂密而得名。

与关城的巍峨宁静形成对比的,是山下娘子关村的热闹与喧哗。

娘子关城堡东门1公里处,是娘子关村。村子依山而建,顺水而居,房舍多为石头垒砌,每间房子都有百年以上历史。村内咕嘟泉、水姑洞泉泉水流过,这里大大小小的泉眼随处可见,在街旁、院内、居室、伙房、灶台边都能看到。房屋建在水边,水网似的溪水沿着墙基穿房过户。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满眼都是水,村中的妇女各自在家门口洗衣、洗菜。更有村民在自家的院中修建小桥,让溪水沿着院子转。头顶上有葡萄架,桥边设石桌石凳,夜晚有流淌的水声相伴,赏花赏月。熙熙攘攘的人群伴着潺潺泉水的声音,是这个村子专属的曲调。清澈的泉水孕育了娘子关厚重的历史文化,演绎着人杰地灵的生命乐章。

水给了村子灵气,位于村东的临泉街,街长7米,宽2.5米,青石砌筑,形成于明清时期,是依地形地貌修筑的一条街道,街内还有连环交错的水磨、水碾、水冲木轮,昼夜不停,形成了“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人间美景,因此这里又被称为“水上人家”。“水上人家”的总面积约为50000平方米,每户的门口或院内都留有水道,泉水或门前、或屋后、或院内自然流动,家家户户被水围绕。水边院落多取材糠孤石(本地特产),按地形地貌修筑,或长或方,或大或小,形式不一,错落有致,小巧玲珑,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水上人家四周连接着大片菜田,家家户户在菜田里种有各色蔬菜,并以篱笆相隔,远远望去,一片田园风光,呈现出北方地区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

穿村而过的是一条长约600米的“兴隆街”,从那依旧保持着古风古韵的民居建筑和青石板路上的坑洼不平,仍能读出其久远的历史。古街街面由青石砌筑而成,街东和街西分别建由一座阁楼,一处为文昌阁,一处为观音阁。据记载,明隆庆年间,兴隆古街就已形成。清末明初,街内各种店铺近百家,经营范围涉及粮油、皮货、糖酒、印染、茶庄、书店、当铺、医药、修理、邮政、花卉、刻字、盆景、客栈等近百家,比较有名的店铺有万和成、万和店、和议成、宝玉泉、金升楼、续和成等28家。鼎盛时期,兴隆街还曾经是连接晋冀京津地区的商贸枢纽,过往商客云集。张考生介绍,咸丰九年(1859),山西省在此设立厘金总卡,征收商品过关厘税。现存的兴隆街除少量破坏外,大部分建筑保持了原有风貌,其中杨集义府第即旗杆院,门前旗杆础石和石狮及院内建筑基本保持完好。

在这个村子,逐水而居的人们,将生活创造得充满诗情画意。村中陡峭的山壁处遗留有24台巨型古石磨,远远就能听到大石磨轰隆隆的响声。据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即使在电力普及的今天,大石磨也是日夜不停地转动,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赶着牲口来这里磨米、磨面。村民因势利导聚水流,砌木为轮,凿石为磨,水磨房彼此相连,日夜旋转,成为一大奇观。水渠的闸板一开,水磨吱吱嘎嘎地响起来,村子中便会飘荡起微微的、淡淡的清香……

村子里的娘子关瀑布,泉水一直蓄积着洪荒之力,沿着百尺悬崖飞流直下,珠花四溅,气势恢宏,瀑布下的平阳湖呈葫芦形,两岸巨崖高耸,娘子关关楼就坐落于平阳湖的南崖之上,在阳光下,呈现出一幅绝佳的水乡景致……

长城脚下我的家

长城脚下听致富故事

在长城脚下这个“家家清波临灶、户户枕水而居”的娘子关村,帅忠成的“民宿一号院”坐落在村内的中心位置,如今,这个小院外清澈的泉水环绕,小院内充满诗意,静坐在小院外的长椅上,品一杯茶,看脚下清泉流淌,能忘却一切烦忧。这个小院也因此拥有了多个名头——“最美庭院”“太行人家”……它也成为当地接待游客的地标性院落。

三十多年前的娘子关村里到处是鱼塘和稻田,帅忠成的父亲买下一片鱼塘,并盖起了一处有着几间平房的小院。多年来在外风餐露宿跑大车的帅忠成,心里一直惦记着帮助母亲圆梦:让全家人住上盖有二层楼的小院。

跑大车逐渐进入瓶颈期,帅忠成开始思考转型,因为在外看到了很多做得成功的民宿,他深知自己家乡的美,也心心念念想着村子里新鲜的空气和自己家门前的泉水。“这里的泉水一年四季都18℃,是最适合人体的温度。”帅忠成很自豪自己生在娘子关。4年前,他终于下决心放弃了自己此前的工作,开始一个新的尝试——为自己家建起了有着8间房的二层楼小院,并做起了“亲子房”,从此,这里便有了名字:“民宿一号院”。彼时,到娘子关旅游的游客还很少,村子里也几乎没有什么民宿。很快,恰逢山西的电视竞演活动《人说山西好风光》热播,娘子关被阳泉市重磅推出,外加当地迅速推出了吸睛的玻璃栈道,娘子关的旅游很快迎来爆发期。

帅忠成的民宿火了,尤其到了假期,房间爆满。这里,虽然仅有一个老板、一个厨师、一个服务员,却可以为游客提供娘子关当地最特色的炒面筋,也可以让游客品尝到当地最地道的农家菜——泉水鱼。看到帅忠成的成功,村子里的人们争相效仿,更多的民宿在这里落地生根,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帅忠成记得,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人到他的民宿里住了半个多月,只为在这里看山、看水、看长城。

事实上,无论在哪里,对于娘子关和长城,帅忠成一直都在惦念着。小时候,家里的地就在长城旁边,跟着大人干活时,他每次都会爬到长城上看脚下的绵河水,眺望远方。如今,当回归这里,他开始尝试着了解更多的长城文化,讲给游客听,只希望通过一己之力,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有吸引力。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 4、5版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

(责编:李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