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 能说不会写?
能说不会写?
这个问题,低年级孩子的家长问得比较多:感觉让孩子口头说,他能说出不少内容;可是让他落笔写,却憋半天憋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高年级孩子、包括初高中学生,也都存在的,我等下再具体说。先正本清源,分析什么叫“能说”,什么叫“不会写”。
因为这两件事,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家长们来问我的“能说”,往往都是碎片化的表达。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说错了能改,说重复也没问题,说得散乱也行、说得不完整,反正听的人也能懂……以这种方式,许多孩子都能说很多话,尤其是跟父母在一起、在比较放松的环境下。
可是“会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结构化的表达。得首尾完整,得有条有理,得聚焦在核心点上、句子要完整,不能重复冗余,得写得准确……发现了吗?跟“碎片化的表达”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如果所谓的“能说”只是碎片化的表达,而不是结构化的表达(比如正经的演讲、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等等),那么它跟“会写”其实是没有关联的,顶多只能说,有利于找到一些写作的素材。
前面我说到,这个问题初高中生也有。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比方说到了要写【议论文】的时候,很多孩子(尤其是思维速度和口头表达速度都快的)刚开始,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就是碎片化的“能说”版本:没有完整的结构,甚至没有结构;缺少完整的逻辑链;表达上面也欠准确……
从这些“文章”里,我可以看到他们平时是如何说话的,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确是“能说”、而且也会想;但是,从这些碎片化的内容,到一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文章,还有好几个步骤需要跨越。
(插入一点:另一些孩子则恰恰相反,思维被限定在某个模式里,甩不开,结果是一篇文章、800字憋下来,其实什么想法都没有。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说吧。)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怎么才能从碎片化的“能说”,进化到结构化的“会写”呢?——那当然就是要在【结构】上面下功夫啊。
这就又要说到【五步写作法】了。
我一直、一直在强调:写作的主要功夫要多花在落笔之前。收集素材,需要花功夫(这个问题,在许多学生、包括初高中生的作文里也很明显,我们未来再单独讲吧)。对于今天所谈的问题而言,选择合适的素材,需要花功夫;搭建结构,也要花功夫。
❶ 前面说到了,碎片化表达的特点之一,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些可能是不必要的内容,但在“随意地说”的情境下,旁逸斜出是可被接受的。而写到文章里,就不可以有这些冗余了,就要对素材进行筛选,把真正合适的、尤其是有强度的素材选出来。
此外,经过这样的筛选,实话说,能留下来的素材量,要比碎片化的“能说”少多了。因为重复、冗余、不准确、不合适……都是筛掉了。这时候你可能就会发现,所谓“能说”其实包含着很多泡沫。
❷ 前面也说到了,碎片化表达的另一个特点,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那么条理性必然是不强的(除非已经通过大量训练,建立好了结构化思维方式,才能随口说都很有条理,其实这比写作更难)。
那么在落笔写作之前,一定要画张导图、或列个提纲,把前后顺序、结构和层次都排列清楚。——真的很简单的一个方法对不对?其实写作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啊~~ 简单的方法,扎扎实实用,就能写好。
不用,我就没辙了。
❸ 此外,到了最后一步——落笔写作时,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也是有距离的。其实前面也讲到了,碎片化表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句子哪怕不完整、有语法错误、有冗余、乃至不准确……都没关系,因为听众能听懂就好了。因为口语是流动的。
可是写出来,落实到书面,就固定下来了。句子就必须是清晰的,没有错误的,表达必须是准确的。你可以自己试试看,用一个语音转文字的软件,自由地说一段话,转成文字——是不是无法看?必须修改。所以落实到笔头,还需要再经历一番语言的挣扎。
不过这一步,在我看来就是个体力活儿,奋力挣扎吧!写字本身就比动动嘴皮子说话要费劲呢,不是吗?
总结一下:
❶ 我们要把问题的层面分清楚。碎片化的能说,跟结构化的会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两件不同的事情,无法划等号。所以,“能说”当然不意味着一定“会写”。
❷ 从碎片化的素材,到结构化的表达,还需要跨越好几个步骤。对应到猫老师的【五步写作法】,主要是第二步选择素材,和第三步搭建结构。要多花点功夫在落笔之前。
写作,跟很多事一样,有好方法,但真的没有捷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