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康生活像鲜花绽放 | 中国作协会员黄萍

戴上耳机听更嗨!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这是儿时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描绘的未来居家生活的蓝图,梦一样美丽神奇,留在心灵深处,从而产生了美妙的憧憬、渴望和追求。

参加工作后,10个人住一间房,结婚时分了一个小小的单间,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而且是三代同堂。到了1978年那个温暖的冬天,我不再属于“黑七类”子女了,分得了两个单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带着浓浓的春意。

1982年初调入特区,南下时除了衣服书籍,其他东西“永远”留守边关。特区初创,除了被岁月风雨侵蚀的东门老街,只有坑坑洼洼的深南中路,刚落成的市委大楼和首座电子大厦。举目四眺,到处都是稀稀拉拉的平房,毛竹搭成的建筑工棚,尘土飞扬,真是满目苍夷荒凉,百业待兴啊……

我和许多外调干部一样,住在总工会招待所(即现在的工人文化宫)一间十平方米的小房。两张单人床,中间只能走一个人,所以上床睡觉要“轮流”进入。幸亏广州的家人住房很大,我们将孩子留在了“后方”,免去后顾之忧。可托运来的几大箱书无处安身,笋岗北站一个劲地来催领,逾期要重罚几百元。那时,我每月工资不到一百元,怎么办呢?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筹莫展时,六支队协理员王先明(后任武警总部驻深办事处副主任)伸出热情的手,领着几个战士三下五除二地将书拉回,搬进了他刚结婚的新房,真是雪中送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983年春,终于结束了一日三餐吃食堂,中午在办公桌上打个盹的游击生活,搬进通心岭刚落成的一套78平方米的两房一厅,把孩子接回来。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儿子望着洁白的墙壁,推开明亮的玻璃窗,拧开哗哗的水龙头,按按电灯开关,欢呼跳跃,“真漂亮,太好了,妈妈,我们就住这里吗?”“是的,这就是我们在深圳的新家。”“可房子里空荡荡的啥也没有,广州姨妈家的彩电可大啦。”我摸着儿子的小脑袋,自信地笑道:“不要急,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那时,我负责二线办公室工作。所谓办公室只是一个组长两个兵,行政文秘宣传、干部住房子女入学入托什么事都得干,压力很大。舒成友同志常鼓励我:“小黄呀,现在艰苦一点,慢慢会好起来的。”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没有奖金住房,三餐吃食堂也无怨无悔。

指挥部一共只4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另加一间放有乒乓球台的活动室,当时我们的办公台是小学生课桌,于是,就把两张乒乓球台一并便成了会议桌,《二线建设初步设计方案》就诞生在这两张乒乓球台上。每天9点都下工地去了。所以人们称“二线指挥部“是大社会小机关,办事效益高,一个顶仨。

全市只有三条公交线,开始大伙都步行上下班,1982年夏天“二线工程”全面铺开,技术干部都下工地,“11号车”不管用了,就每人配备一辆自行车,在当时算是十分“奢侈”,那种心情比现代人开第一辆奔驰还要兴奋。

1983年春节很冷,大年初一我值班。天下着小雨,穿着解放鞋,裤腿上沾满泥花的梁湘市长,带着司机乘一辆旧吉普来给指挥部加班的工程人员拜年,因为事先没有人通知,弄得我们很突然。

他见我们只有一杯白开水,就对舒副秘书长说:“老舒哇,再省也得给加班的同志买点花生水果,要有点过年的气氛嘛。”接着又问起我的生活,我说刚在通心岭分套小房,蛮好的,孩子在荔园小学上一年级。他笑了:“好好干,年轻人,目前苦点,以后咱们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说得我心里暖洋洋的。

1986年春天,我们调整到松园路一套98平方米的三房一厅,有了电话、彩电、冰箱。1990年后,又装修一新,意大利米色花纹的地板,铝合金推拉门窗,衣柜书架排列整齐。音响、微波炉、消毒碗柜、空调随之进入家居生活的空间……我童年企盼的“那个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已实现,而且更加美妙神奇。

俗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火红,1996年金秋,我第三次搬到昔日荆棘丛生的白沙岭,今日高楼林立的长城花园一套128平方米的四房二厅。拥有了一间15平方米梦寐以求的大书房。从此,我的上万册书籍有了归宿。内陆文友来我家作客,十分羡慕的说:“你们深圳人最得意的是住房,生活质量幸福指数高,着实令我们'眼红’”。

我常常面对宽大的书架,想起一次次搬家的情景,历历在目,正如普希金所言:“过去的一切,都将成为亲切的怀念”。推窗远望,家家户户的阳台花影摇曳,蜂飞蝶舞。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梧桐山下,沧海桑田,流金岁月40年,弹指一挥间,一个昔日贫穷落后,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逃港成风的小渔村。神话般的演变成,高楼林立,大道、地铁、高铁纵横;人口数以千万计、绿草如茵、花团锦簇、上千个花园、绿道配套设施齐全的文明小区,覆盖了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成了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先行示范区,每当皓月当空,我站在阳台上眺望万家灯火,就会心潮澎湃,展望明天……我的小康生活像鲜花绽放……

作者简介

黄萍,女,湖南人,中共党员。1982年从新疆调干深圳,历任二线建设指挥部秘书、主任科员、副处长、办公室主任。

现为深圳市水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文化顾问,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中外散文诗学会副秘书长、深圳市福田区作协副主席。1981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香港文汇报》、《香港文学报》、《中华散文》、《作品》、《青岛文学》、《厦门文学》、《特区文学》、《华夏诗报》、《海上文坛》、《散文诗世界》、《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大连晚报》等发表二百多万字文学作品。

佳作入选80多本诗文选集。著有《风景这边独好》、《山情海韵》、《鹏程万里》、《特区晨曲》、《窗口星辰》、《荔枝园抒情》、《真情守望》等。《风景这边独好》被《人民日报出版社》列为优秀图书;优秀作品曾获“全国建设系统庆祝建党80周年”征文一等奖、“中流砥柱”报告文学全国征文二等奖。上海作家协会“全国家书”征文二等奖、文学报全球华文“夜话周庄”征文三等奖、厦门文联“美丽厦门”全国征文三等奖、广东省文化厅、省纪委宣传部举办的第六届广东省廉洁读书月优秀征文,深圳30年书香家庭纪念奖、2017年香港文联、《香港文学报》、香港中华文化总会、深圳福田区文联《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金紫荆》征文奖; 2018年香港文学促进协会、香港文联、香港中华文化总会、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香港文学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文学交流奖。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中国新诗诞生100周年《美丽香港》第二届紫荆花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征文大赛三等奖。被评为深圳市文学学会2017-2018优秀会员。

2019荣获南山区永葆青春文学奖,2020年荣获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主办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三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