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尚慧:一个耄耋老人的“翰墨情缘”
一个耄耋老人的“翰墨情缘”
文/ 于尚慧
(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苏士澍 为作者书法作品集《翰墨情缘》题词 )
记得有位智者曾说:乐观是一种心情,淡然是一种态度,而幸福是一种感觉。对于热爱书法之人,提笔写字,就是幸福流淌于笔端。点点滴滴,浓浓淡淡,字里行间传递着无限的情怀和愉悦。我喜欢写字,始于髫龄童年。回顾数十年从写字到书法的历程及对汉字、书法的学习、感悟,大体为四个阶段:学生时代,兴趣、热爱;履任教师,职责、技能;教育行政,责任、情感;离职退休,怡养、传承。
(一)
我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进入学校读书的。那时的学校,重视写字教学。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写毛笔字、描红。记得一次交上去的大楷作业,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给予表扬,非常高兴。回家第一件事便是向家长报喜讯,自然又得到父母的夸奖。
父亲曾告诫我要努力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再者,使我记忆犹新的是上小学四年级时的陈(玉昌)老师,他的课堂板书粉笔字和他给我们作业批语的钢笔字,写得那样美观入眼,让我羡慕,使我景仰。以致成了我日后热爱写字、钟情书法的潜在动力。此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曾用心描摹楷书字帖。为学好写字,常常在家里以木棍、瓦片、铁钉为笔在地上,墙壁上练习。
不懈的努力,使书写日见长进。到进入中学(初、高中)学习期间,被学校挑选为版报书写员,这使我又得到练字的机会。在中学六年,有幸受到校教导处书法高手胡(恩元)老师的指导,获益匪浅。自那时起,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写字的兴趣和热爱。
(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工作当上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成了自己的本分。我深知,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得有过硬的基本功,包括文字(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书写的功夫。
学校教育,品正为师,学高为范。课堂讲解,精良的板书;课后作业,简练的批语文字,不仅从内容上可使学生得到启发教育,在文字书写上也会让学生受到不可估量的感染和熏陶。为适应教学需要,这期间,我悉心进行规范汉字研习,从而奠定了较扎实的书写基础。在继续熟练楷书的基础上,又努力钻研行书。以期既引导学生写好规范汉字,又能让他们认识汉字书法的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绪。
因为写字与书法,它的不同点在于,写字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它属于语言文字范畴;而书法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它属于艺术审美范畴。写字需注意求同性,其点画结构要稳定规范;书法则有其求异性,它的点画结构可以有所变化,还应注入个人的意志情感。曾有以往在学校受我教过的学生,不无感触地和我说,他们工作之后的进步,得益于当年老师的影响和教育,其中包括写得一手好字。这自然让我欣慰。
(三)
1979年,我被调入县教育局工作。最初,在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工作,后转入局机关从事教育行政。这期间的二十余年时光,是我人生经历内涵丰富,视野开阔,教益深刻,感慨良多的重要阶段。
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唯有暗下决心,认真学习、恪尽职守,以不负组织信任。由于个人的不懈努力,所担负的工作,受到组织肯定和称赞,多次获省、市、县级先进工作者荣誉。在自觉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我对书法的学习、研练从未止步。在闲暇和假日,当别人休闲聊天,打牌游玩之时,我却常常是躲进斗室,或品读先哲法帖典籍,以圣贤为师;或当案挥毫,即兴泼墨,与书法为伴。此刻,那种惬意与满足是书外人所难以体会到的。
鉴于国家教育部把书法艺术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那我们就应为推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所作为。为此,我曾倡导并多次组织全县中小学师生书法竞赛活动,以促进学校美育的开展。1986年,为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需要,新野县文联成立了书法协会,本人有幸被推选为副主席。出于一种责任感,我认识到书法做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新时代塑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形式,应该发扬光大。
(著名军旅书法家 鲁德林大校为作者工作室题写的“琴心斋”书法)
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中国书法,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他形象道出了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著名艺术家陆维钊说:“学书者必须要把主要精力与时间用在钻研学问,提高素养上。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之上,然后再潜心临池,则可能把字写好。倘若仅为写字而写字,不注重修养、学问的提高,则一定写不好的。或所书之字大致看得过去,然而决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这就告诉我们,要接触书法,并且想要走进书法艺术殿堂,必须下功夫潜心研究传统,向善向上,博学善思,从理论到实践,锲而不舍。如是,才能提高个人的眼力,提高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
为此,我曾悉心研读历代名家书论。诸如,唐人虞世南的《笔髓论》,孙过庭的《书谱》,宋人米芾的《海岳名言》,明人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及清人杨守敬的《学书迩言》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拜读古人经典法帖,用心体悟前贤的笔法、墨法、字法与章法,从技法到神韵观察领悟。同时,我把读书与临帖紧密结合,做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综观历代书学大家,多是将临帖伴其终生。
米芾、赵孟頫、王铎及现代艺术大师启功先生,都在临帖上下过很大功夫。据有人统计,《王铎书法全集》收入作品348件,临作就有110件,占三分之一。其中临写“二王”法帖,又有半数以上。王铎曾说:“书不宗晋,终为野道”。遵照前贤古训,我的临帖摹练未曾松懈。
大体说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立足唐楷,兼涉北碑。作为学书的基础,我首学欧阳询书,取其法度森严,端庄劲健。又学褚遂良的古雅婉美,瘦劲绝俗。随后,还在《张孟龙碑》和《张玄墓誌》等魏碑上有所涉猎,以汲取其朴拙刚健的风韵。
第二步,以王羲之行书为师法重点。因王书风格的秀雅温润,中和自然,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使我情有独钟。对《兰亭序》,集王书《圣教序》乃至草书《十七帖》,研讨、临摹用功最勤,花时也最多。然而,从书法本体说,自古以来,先哲为我国书法宝库留下了太多的经典之作,可谓众星闪烁,异彩纷呈。对此,我不甘于只深入一家、专工一体。要努力转益多师,广泛探求。
第三步,与古为徒、博采众长。行书我努力师法米芾和赵孟頫,兼涉董其昌、王铎及启功。草书对怀素、黄庭坚及于右任亦有悉心研摹。研习篆隶,追本溯源,以企从篆隶书中了解古贤为汉字书法艺术的创造、发展所奠定的根脉。对隶书,我喜爱乙瑛碑的雄浑古朴,庄重凝练;礼器碑的刚健细劲,端庄典雅及张迁碑的朴拙雄强。曾心追手摹,历练寒暑。篆书,我以许慎《说文解字》为通习基础,进而上溯秦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及先秦金文《毛公鼎》、《散氏盘》。下涉清人邓石如,吴让之的小篆。临习不辍,经年不渝。浸淫古代书法艺术,油然而对历代圣贤产生敬畏之心。
寻着篆书探索路径,我又顿生演习篆刻的意念。十多年来,通过用心学习、赏阅古玺,秦汉印谱及明清篆刻家的印论、印评文章,在这条道上渐学渐行。虽未进入佳境,达其堂奥,但当自己的书法作品钤盖上自己所撰刻的图文并茂的印章,多了份色彩点缀,使一幅幅作品格调和谐,那自然又有赏心阅目之感。
(四)
新世纪开端(2001年),我年届六旬退休。卸却公职一身轻松,真有如鱼得水,似鸟出笼,我行我素,海阔天空之感觉。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做自己喜爱的事。除了喜欢养花、看书阅报,和新朋故友品茶聊天外,更多的时间是用在了关于书法的赏读摹练。
我认为年老退休只是人生历程一个界点,虽年愈花甲,但自己身体仍健康。更感到欣慰的是当今国家政通人和,国运昌盛。正值经济大繁荣,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应尽其所能,有所作为;不能饱食终日,坐以待老。鉴于本人做为县老年书画院领导成员,应该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书画艺术尽一份力量。
多年来,曾参于组织会员参加省、市、县各级书画展赛活动。多次深入社区、农村、学校,交流、传授书法艺术,开展送春联活动,组织书法作品展览、讲座、笔会,参于对青少年书法培训。这些活动均收到可喜的效果,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中国书法作为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迷人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名人辈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杰作:或意态潇洒,或法度谨严,或朴拙厚重,或俊逸盎然。艺海无涯,学无止境。读书、临帖、创作;再读书、再临帖、再创作。数十年和写字、书法结下不解之缘。而今,书法已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研习书法是一种养怡,一种享受。我将以虔诚之心,继续朝着探求书法奥妙之路走去……。
近年来,不少友人嘱我组一个书法作品集子。可回首这些年的习作,总觉不甚满意。敝帚自珍尚可,付梓示人却有所忐忑。前不久,又经同道好友及家人顿促,才终于做出结集决定。付梓之际,不计工拙,但企方家,勿吝赐正。
聊赋小诗二首以抒素怀:
(一)
艺苑正逢春,
喜做耕耘人;
翰墨抒情性,
丹青写胸襟;
修身养怡乐,
益智长精神;
弘扬真善美,
聊尽一寸心。
(二)
翰海泛舟数十春,
不懈觅贝历晨昏;
研读经典尊法度,
修炼临池尚风神;
师古不泥书奴态,
求新仍系圣贤魂;
莫道艺事路漫漫,
功夫不负持恒人。
【艺 术 简 介】:于尚慧,男,生于1941年,河南省新野县人。河大中文本科毕业,原任新野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县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县书协副主席。
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南阳华夏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名誉副会长,新野书协、县书画院顾问,县老年书画院副院长。
自幼热爱书法艺术,曾悉心研读历代名家经典碑帖、论著,勤于临池摹练,广汲诸家所长。书涉真、草、隶、篆,尤工行、草。
多年来,作品参加国家各级展赛活动,曾荣获“首届'盛世中华’全国美术、书法作品大展”二等奖,“中韩美术交流大展赛”一等奖,“第十回国际书画审美大赛”银奖及“'神六·祖国颂·民族魂’全国书画名家千人联展赛”、“全国书画家弘扬仁义理智信邀请展”、“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中老年书画作品北京邀请展”金奖。书法作品曾于2006年在韩国和日本展出。作品曾被国外友人及国内多家文、博馆收藏。部分书法作品及个人简历被收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书画展作品集》、《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大典》及《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经典》等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