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游记(2017年)(第四部分之一)
河北自驾行
【11月,自驾定州、易县、涞源,取道108返回。】
(复建后的定州衙门)
之一 定州阅古堂——中国文化的英雄情节
定州城中心有定州古衙署。1972年前,古衙署的大模样还在,此后被夷为平地,在原址上起高楼,建了一所中学。
时光流转到2015年,在全国恢复古城的大潮中,定州也不甘其后,花了66亿统筹古文化建设。于是,一座门票不菲的古衙署像模像样地呈现在游人面前。
新古衙署布局复杂,院落交错,彩绘牌匾和楹联石刻杂驳其间,大堂二堂三堂皆有情节蜡像,美木修竹花草点缀镂窗廊下。
中午时分,偌大景区没几个游人,笔者时间充裕,遂在暖阳之下,将院落一一走过。
此次重建,是按明清样式,而唐宋古衙,除了地址之外,可能在明朝时多以倾颓。明朝有个叫宋子质的知州,在职期间尚有些作为,在修葺衙署时,重修了一座宋代的重要建筑—阅古堂。因为不是原物,宋起名““续阅古堂”,以不失阅古堂真意。
2015年再建的叫阅古堂,它只是个留下让人联想的符号。在局促的小院里,三间阅古堂正房里空空如也。仰望天空,天无私覆,日无私照,曾感动韩琦、范仲淹和欧阳修的那个阅古堂到底是何等模样?
北宋一代名相韩琦曾做过定州的军政长官,几年任期下来,定州政通人和,兵强马壮,州内百姓安居,州外契丹却步。当听说韩琦要离任时,一时群情沸腾,哭声充巷。之后,地方贤达为韩琦立祠塑像。粗粗翻阅几千年历史,定州一地,韩琦可称第一贤官。
如今在新古衙署前,一座10米高的韩琦铜质塑像立于东辕门东侧。古今人心不变,人们愿意韩公忠献(谥号)守望着他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广袤大地。
韩琦不仅有政治和战略眼光,而且具有卓越的文化视野。应该说,他还开拓了中国英雄文化的先河。
在治理军政事务之余,韩琦思考着如何警示官员、激励士气和教化百姓。于是,一个独创性的思考跃入他的脑海―“摭前代良守将之事,实可载诸图而为人法者,凡六十条绘于堂之左右壁”(韩琦:《阅古堂记》)。韩琦将华夏历史上60位军政英雄人物形象与事迹,以直观影像描绘书写于粉壁之上,将其称为“阅古堂”。
阅古建,画文成,韩琦常监古自勉,“仰而愧,俯而忧”,“虽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已,予固得其道而处之”。“若其宾客之于斯,僚属之于斯,不离几席如阅旧史,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60位英雄群像不是简单的英雄谱长卷,它是对传之久远的英雄文化的一次总结、弘扬和编撰。韩琦将英雄精神概括为“忠义”。“忠义”二字意义可随时代环境或延伸或丰富,是华夏文化建构中难以改变的基石。
范仲淹长韩琦近20岁,他看过阅古堂后,发感慨道:“中山天下重,韩公兹镇临。堂上绘昔贤,阅古以儆今。牧师六十人,冠剑竦若林。既瞻古人像,必求古人心。彼或所存远,我将所得深。仁与智可尚,忠与义可钦。吾爱古贤守,馨德神祇歆”(范仲淹:《阅古堂诗》)。后来,韩琦与范仲淹这对忘年交携手抵抗西夏,并称“韩范”。
欧阳修也赋诗阅古堂,当韩琦将当代名家写阅古堂诗文编辑成册送与欧阳修后,他回复道:“窃顾小子亦得列于众作之间,既足为荣,亦可愧也。感悚感悚。”欧阳修长韩琦一岁,竟自称“小子”,可见阅古堂在当时政界文坛影响之盛。
阅古堂群英图出现时,正是北宋全盛之时,韩、范、欧阳既是一代名臣,一代名将,也是一代文化巨匠。
由反论推演,当大臣最怕少斗志,当将帅最怕没文化。有斗志的大臣,有文化的将帅,定多了一份青史留名的机会。
(明代建古中山国城楼)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