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堂】仓颉造字有误?《易经》告诉你真相……

有两个汉字尽人皆知:重&出。

这两个汉字的基本意思想必大多数人也不会陌生:一个表示重量,一个表示行动。但,是否有问题?

传说中,仓颉造字告一段落后,教人识字就成为主要工作。一天,他正在教授“重”与“出”时,有人质疑:

“重”如“千里之外”,难道不应该是外出之意吗?

“出”如“两山叠加”,难道不会是分量沉沉?

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显然有个明显的错误——以简体字字形进行分析,用我们的常识就可以轻松否定。但这两个字背后的故事,却值得我们细细探究。

先说“重”。

《说文解字》:“重,厚也。从𡈼,東声。”

重最初的含义是“厚重”,并非我们所理解的“重量”。

《文源》中进一步对“重”的构件“𡈼”进行分析:𡈼[tǐng]者,人挺立于地,为厚重象。简言之,顶天立地的人,应当是厚重有担当的。

这里需要特别明确的是:“𡈼”与我们熟悉的“壬”,读音含义字形皆不同。

读音而言,前者为[tǐng],后者为[rén]。

字形而言,简化字的区别在最下方的笔画:前者上短下长,后者下短上长。若追溯源头,则区别更大。

《说文解字》:𡈼,善也。从人士;士,事也。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像人挺立于土地之上。这也正是“重”之含义的核心含义。

负重前行,若没有坚定的目标,信仰的支撑,又能走多久?

《说文解字》:“壬,位北方也。”

壬,表示的是方位,即北方。

二者同源而出,只是当“𡈼”的含义渐渐被“挺”或“廷”取代后,本尊就淡出了汉字圈。

网上流行语,“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反之,若人有了目标,则必然会充满干劲。

《说文解字》:“动,作也。从力,重声。”

动,即行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开始进行的活动。

《吕氏春秋》中就有一句“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讲的就是惊蛰之后春雷阵阵,蛰伏一冬的小虫准备开始活动。

孔子在面对弟子们“偷懒”却要为自己找借口说“能力不足”的想法时,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如果真的是能力问题,那么只是会中途进行不下去。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从0到1,需要我们酝酿很久;一旦起步,从1到100,可能很快就会实现。

我们再来看开篇提到的另外一个有争议的字:出。

《说文解字》:“出,进也。象艸木益滋,上出达也。”

从甲骨文字形看,“外出”的意图十分明显:“彳”代表道路,“止”代表出行,“囗”则代表将要离开的地方。宋朝诗人叶绍翁有一首《游园不值》,其中最著名的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间“出”,正是此意。

其实仔细想来,“出”与“重”异曲同工,若没有目标和方向,背井离乡远行的“出”,“负重前行”,又能走多远?

最后我们再说“任”。

《说文解字》:“任,符也。从壬,壬声。”

任,本义为任用,保举;后引申而有职责,责任之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曾写道“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此处之“任”,正是指“职责”。

《易经》有云,“以重致远,以利天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或目标,我们不能轻下断言去评判好坏;但毋庸置疑,一定有高下。对于孔子的高徒曾子而言,他的目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对他而言,坚定执着地实现老师“仁”的思想,是其终身奋斗目标。

同样,对“锐思花雨”而言,“不可不弘毅”,助力女性成长,亦是愿景。

(0)

相关推荐